比较有意思的一个例子,就是一位母亲,觉得自己十多岁的孩子每天不按时睡觉,太淘气,太不乖了。就让医生给他做了这个手术。结果,他真的变得很乖,乖的不行不行的。傻无所谓,乖就行了。
所有的小企业,只要一听说林彦两个人,是搞风投的,就都十分热情。
他们十分热衷于推销自己,介绍行业的前景,介绍他们的理想。语句十分连贯且有节奏,就像是在说脱口秀,或者是在说相声一样。
不管林彦是否看好这些人正在进行的项目。他都微笑着在倾听,笑呵呵地看着他们,不时的点着头。
“您没有找到想要投资的公司?”岸本约翰说道。
林彦摇了摇头道,“没有。”
他不是没有看上的公司。但是,只要是他看上的公司,几乎都有几家风投同时看到。虽说这些八十年代的人,不知道以后的科技走向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他们的判断却一点不差。
林彦也不知道他们的判断依据到底是什么。是依据那些人介绍的虚无缥缈的前景?还是因为那些公司创始人的个人魅力?
林彦隐隐约约的知道,创始人的个人魅力,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公司的企业基因,而在企业基因之上,将会展出企业文化。而一个企业文化是否积极向上,会产生凝聚力,则关系着这个企业到底能走多远。
有的企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有的企业则内斗凶狠,互相拆台。哪个各有竞争力,不言而明。
不过,道理是人人都懂。但是,真正能够捋顺关系,搞出一个良好制度的人却不多。
这就是林彦没有想着搞企业的原因。
先,他还是一个高中生。不说他自身到底有没有能力,就单凭他这个身份,就很难让人认同。
斯坦福毕业的学生,光拿着一张毕业证,说一声我想创业,就能够拿到一笔风投。这些人丝毫不在乎他到底想要创业干什么。他们也许也不了解你这个宣称要创业的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他们仅仅是因为你是斯坦福毕业的学生,就给你这比风投。
别以为这是这个年代美国的特例,远远不是。
就算是几十年后,华夏大地盛行的互联网创业,也基本上都谁这个样子。只要你有一个还算靠谱的学历,给你背书,就算是你想要创业的东西再荒谬,也会有人给你投钱。
比如说,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这些创业者,似乎想把什么都做成充电宝。我做一个纸质笔记本,我给它套上一层带电池的保护套,就说它是智能笔记本了。可以给电子设备充电。
做一个自行车,自行车上也隐藏着一块电池,能给手机充电。(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