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乐=文=小说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夏鸿升没有在江南,没有在金陵,自然不会凤凰台上游览,只是随着马车晃动,忽而的就想起来了这么一诗来。长安不见使人愁啊,虽然夏鸿升的愁同李白的愁相去了十万八千里,也低级了十万八千里,却也并不妨碍夏鸿升借用这诗来表达自己的愁绪。
愁什么呢?愁去哪儿哄骗一个大儒来。
这个儒者既要有真才实学,是真正的大儒,又要有名号有号召力,同时也要有海纳百川的胸襟,能够容得下儒学以外的其他学科,甚至有些在儒学之中看起来“离经叛道”的知识,也不会不假思索的就去全盘否定。
这样的大儒夏鸿升不是不认识,李纲,颜师古都是这样的大儒。只是,李纲和颜师古是什么地位身份,怎么可能会前往泾阳书院执教。思来想去,觉得鸾州书院的刘师也是个十分合适的人选,就是不知道他会不会答应,回去长安之后,可以去信一封邀请他来。
泾阳书院将会是自己的毕生精力与心血之所在,夏鸿升对于这一点十分肯定,且知道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进程。
思索了一路书院未来的展,夏鸿升这回程倒也不无聊了。
在快要到长安的几天,夏鸿升开始书写一封信,待到抵达长安,这封信正好写成。
朝中知道阻挠突厥和亲计划的人不多,而知道的那几个,又决计不会将此事透露出去。影响皇帝和大唐在他们心中高大全的形象。所以此刻满朝文武都以为夏州生的事情是真的,真的有一伙不知道来历的贼人抢劫了突厥和亲使团,还趁夜从刺史府中劫走了突厥的使者。
按照段瓒通过间谍营传过去的消息里面说。李世民是想要让夏鸿升回去长安之后,就待在家中或者泾阳一段时间。不要在朝中露面,一直等到风头过去,而朝廷也会拖着决定如何治罪,一直到突厥同大唐交恶,自然就不会再去追究此事了。李世民的冷处理的办法,在这种情况下是个好办法,但是夏鸿升却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更好的办法。这也是夏鸿升写下这封信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