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这个名字,终于成为了历史。
取而代之的,不是取“日出之处”之意的日本国。而是大唐东瀛道。
随着大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在东瀛道的推行,终能逐渐将部分生产力解放出来,改善百姓的生存条件,促进东瀛道的社会环境稳定,促使社会经济得到展。而东瀛道,也从一个落后的奴隶制的地方,直接过渡成为了一个在相对先进的统治制度管理下,一个集权的中央政府的把控下的一个封建制体系下的地方。
各种政令从藤原京不断的布出去。这些政令有的是对各地贵族的分化拉拢和打击,有的是为百姓所谋利,农商并举,方方面面,乃至于在各地设立学堂,无论出身贵贱的孩童皆可入学……
政令一道道颁和推行,从藤原京出,到达东瀛道各地。
百姓原本对大唐有所抵触,但是看到了这些政令,就纷纷转为支持了。他们甚至欢呼雀跃,叩头谢恩,盼望着这些政令能够早日到达他们所在的地方。
有些贵族聪明的选择了遵从,那么不仅得到了大唐的赞许和帮助,也得到了百姓的赞誉。有些贵族则冥顽不灵,企图违抗大唐,那便消失在了装备精良的大唐将士刀下,他们的奴隶和部民都恢复了自由,他们的财富和田地,也都被分给了其治下之民。
如此一来,百姓纷纷拥护大唐,假若那些贵族企图兵变,用不着大唐军队抵达,就已然被当地的百姓所反。
在大唐的铁腕之下,这些政令只用了几个月的速度,就已经推行整个东瀛道。当然,这中间的工作量十分之大,想要彻底完成,没有几年功夫是做不到的。但即便只是个开始,也让东瀛道百姓看到了希望,知道了大唐没有欺骗他们。而跟着大唐,的确要比之前好得多。
东瀛,本就是穷山恶水之地,百姓贫困而落后,甚至还有不少比起“野人”来都好不了多少。说是蛮夷,也不为过。是以他们的民族观念还没有那么强烈。大唐的政令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大唐的将士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同原本的倭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至少,在他们的眼中,这些大唐的“武士”,不会肆意欺辱和杀戮他们,更不会抢夺他们的东西,劫掠他们的人身。
东瀛道的事情,正在按部就班的照着夏鸿升的“五年规划”而走上正轨。
而这时节,也已经到了贞观七年的初夏了。
厚衣裳已经褪去,重又换上了薄衫。
回去之后,夏鸿升就该加冠了。
白驹过隙,只争朝夕。一万年太久,弹指一挥间。
再次踏上泉州的土地,看着忙忙碌碌热火朝天的码头,夏鸿升竟然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
不知不觉间,已经是穿越到大唐的第七个年头了。
也已经,离开长安近两年了。
“公子,人来了。”身后的齐勇轻声提醒了出神的夏鸿升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