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之间,各个厨师纷纷停下了手,汇聚起来,排列为两排。
“这是我的小师弟,是我老爹道得意门生!”徐南说道。
顿时之间,各个厨师看着白清,好似看着大熊猫一般,白清不由的毛。
外行可能不知道,不太熟悉,可是内行,干厨子的这一行,对于老爷子可是熟悉至极,老爷子在厨师界,算是元老级存在。他收下的徒弟,各个都是顶梁柱。
“当然了,规矩不能破,是骡子是马牵出来遛遛!有本事没本事,我说了不算,你们说了不算,手上的本事说了算!”徐南道:“现在,小师弟做几道菜,评论一下,能行就上,不行就回去!”
“好!”
各个厨师点头。
“拿菜谱来!”徐南道。
立刻一个厨师上前,递过了一个菜谱。
徐南打开了菜谱,指点着几道菜,说道:“小师弟,这些会做不会做,不会换几个!”
“会!”
“用不用,其他人帮你打下手!”徐南道。
“不用,我自己动手吧!”
说着,白清脱掉了外衣,穿上了厨师衣服,又是带上了厨师帽子,整个人变得不一样了。
而这时,一些厨师动手,已经将一些食材取过来。
白清动手,开始加工切配,对各种食材进行粗加工。
切配,看似很简单,将萝卜切成萝卜丝,将猪肉切成块,将白菜切碎,将鱼儿去鳞等等;又是将各种调料,各种食材,调配妥当。
看似,这一环节,最为简单,只要不是傻子都会做。
一般而言,切配主要是刚刚加入厨房的新手来干的,似乎没有门槛,似乎谁都能做好。
可老爷子却说了,这一环节很难,难度不下于动手烹饪,就连一些大师傅也未必能做好这一点。
“切”就是切料,即通过使用各种刀法,把初加工后的原料再加工成为便于烹调入味和食用的各种形态(包括一般形态和花色形态),行业又称为“改刀”。
“配”就是把改刀切好的各种形态的原料,根据烹调技法的要求,按分量、色泽、质量、形态等,搭配在盘中,以备烹调成为色香味形完善的菜肴。
此外,一些质嫩含水量大或是要保持一定形态的原料,还要进行上浆挂糊等保护性措施。
因此,所谓的切配技术是指在烹饪原料购进以后、菜肴正式烹调以前所有工作程序的总和。主要包括原料的清洗、整料出骨、干货涨、刀工处理、配料、上浆挂糊等。
切配技术不能仅仅从字面上被理解为刀工处理和配料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工艺流程,其目的是为正式烹调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完美的切配,其难度不下于那些大师傅。
传统上,由于中国菜被公认以“味”为核心,重视食品的味道,而轻视切配技术。
可实际上,从时间的长短上来讲,原料的购进、洗涤、初加工、刀工处理等准备工作所耗费的时间与正式烹调时间之比大约为7:3至9:1。也就是说,切配技术工作占用了一个烹饪工艺流程的大部分时间。
中华美食中,每一道菜肴都有自己的独特风味,不仅对原料的老嫩优劣选择颇为讲究,还要根据原料的不同部位的不同特质分档取料,使之物尽其用,宜爆则爆,宜炖则炖。
而现代使用各种农药,洗涤过程中,除了使其表面洁净,还要采取措施降低农药残留。
另外,芽的土豆、未煮透的四季豆、腐败变质的鱼虾、死甲鱼等所含毒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必须剔除。刀工处理则使原料达到正式烹调所要求的程度。高超的刀工技艺不但使原料更容易成熟,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配菜的作用更不可忽视。
而在具体的配菜过程中,尚未实现精确计量配制,分量的控制,完全由配菜师的经验来决定。分量太少、利润过高,做的是“一锤子”买卖,很难有回头客;分量太多、利润过低,餐饮企业的经营难以为继。
配菜决定着菜肴的色彩搭配。同样的红色和绿色,“万绿丛中一点红”是锦上添花,红绿混杂、比例失调就完全是败笔。菜肴的色彩因先入为主的特性,或赏心悦目引起人的食欲,或残花败柳使人兴趣索然。
此外,如今的时代,已从盲目片面追求高档次、高消费,逐步转向理性的追求健康科学饮食,日益重视肴馔的营养搭配。
配菜,要做到合理膳食,各种营养搭配均匀。
另外,中国传统饮食认为凡物各有本性,有的相和,有的相克,有诸多禁忌。配菜师明白了这些道理,配制出来的菜肴才会更加美味可口,合乎科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