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却道:“公孙弘到六十岁和七十岁才两度拜为博士,人家都没说老哩!”
“公孙弘?”相如陷入了沉思,“对,是公孙弘这小人让我看透了官场的险恶,平淡了心境!”
几年来,公孙弘阴险的一面暴露无遗,特别是主父偃和郭解的惨遭灭族,董仲舒被徙于胶西的遭遇,让相如耿耿于怀。
公孙弘曾几次上奏不合圣意后,便专心捉摸武帝心思,迎合奉迎。
在朝廷议事,他常提出要点,陈明情况,供皇帝自己取舍,从不固执己见和违逆圣意,武帝非常喜欢他这种驯良守礼之德,认为他口行敦厚,善于言词,有文彩,熟悉法令与各种公务,很快便升任他为左内史。
公孙弘所奏朝事,都一一符合帝意,起因是他巧用“心计”。
有一次,他和主爵都尉汲黯商议,为一事二人分别上奏。面见皇上,他等汲黯上奏完后,窥伺上意,据上意再取决自己的立场态度,然后才上奏章。他这种表里不一,前后矛盾的做法,遭到一些王公大臣的非议。
汲黯尤其反感,当庭诘责公孙弘:“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
武帝随即问公孙弘,弘答道:“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
武帝听后,认为公孙弘说得有理,更加“益厚遇之”。
公孙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表面伪善,暗中报复。
公孙弘与中大夫主父偃在建立朔方郡一事上有分歧。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意见;主父偃又常常当着天子面与其争论,争得面红耳赤,使他难以下台。
于是,公孙弘表面上与主父偃往来,暗地里寻机报复。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为齐相,有人上书告发他受诸侯重金,因此,诸侯子弟多以得封。后来,齐王刘次昌自杀,汉武帝认为是主父偃索金所逼,大怒,严予审治。主父偃承认受过诸侯贿赂,但不承认齐王自杀与己有关。
公孙弘乘机进言,说齐王自杀的首恶是主父偃,如不处死,将无以服天下。
汉武帝本想不杀他,给与其免职归里的处罚,但听了公孙弘的进言后,信以为真,便下令灭了主父偃的全族。
公元前127年,大侠郭解被捕获。郭解亲手杀人案皆发生于朝廷颁布大赦令前,按律应无罪释放。公孙弘却主张族灭郭解一家。理由是:“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不知,此罪甚于解知杀之。当大逆无道。”郭解遂遭族灭。
公孙弘忌妒博士董仲舒,特别是在研治《春秋》方面,其成就远逊于董仲舒。正巧,胶西王刘端矫纵无赖,数害官吏,肆行不法。公孙弘便向皇帝谏言:“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汉武帝便把仲舒徙到胶西。
公元前126年,公孙弘升任御史大夫。两年后,公孙弘又奇迹般地升任为丞相。
见皇上对公孙弘如此看重,相如的心却愈加平静了。
匈奴之战胜多败少,西南夷逐步安稳,现在已是太平盛世。相如携文君时不时往来于茂陵司马府和京城二地,常常称病不予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