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经济学原理与应用 >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学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学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3)既注意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有用之处,又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根本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经济意识和理念,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既有理论作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问题的指导,同时又以实际经验来丰富经济理论。

四、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概述

在一定生产关系制度支配下研究社会稀缺资源的“选择”问题,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每个时期人们都要对稀缺资源的生产和利用问题做出选择,以决定究竟生产什么产品和劳务,来满足人们最需要满足的某些欲望。对经济资源的选择问题是具有永恒意义的人类基本经济问题,概括为以下三个最基本的选择:

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何时生产?

由于经济资源是稀缺的,用于这种产品的生产,就不能再生产那种产品,或者这种产品生产多了,那种产品就必须少生产。因此,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的问题,是经济学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最终的选择取决于被选择对象的轻重缓急和生活需求的数量。经济社会总是把这些备选对象根据轻重缓急进行排序,然后根据需求的数量再决定生产多少。生产的比例和数量问题,表现为“最低、最多、维持性、保障性、上限、下限”等数量规定。“大炮”和“黄油”是美苏两大阵营冷战对抗时期提出来的两个名词,“要大炮”代表大搞军备竞赛穷兵黩武的政策倾向;“要黄油”代表重视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倾向。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决策者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为什么做出“勒紧裤腰带,也要上两弹一星工程”的重大决策?这个问题一般与第一个问题置于一起,也就是生产的比例和数量问题。其经常表现为“最低、最多、维持性、保障性、上限、下限”等数量规定。物品或劳务的生产时间、时机问题也十分重要。在最恰当的时候生产恰当数量的物品,属于营销技巧问题。捕捉商机,捷足先登,往往是竞争获胜的法宝。商场如战场,战机稍纵即逝;时机一旦丧失,就意味着成本增加,威胁和风险紧随而来。

2.如何生产?即生产的方式问题

这涉及生产要素在生产单位(企业)内部的组合搭配问题。在生产方式问题里,技术水平和产品的性质对问题的解决具有决定意义,生产方式实际是靠多种生产要素组合搭配而解决的。生产要素具有某种程度的可替代性,即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比如劳动)可以按照一定比例替代若干单位另一种生产要素(比如资本)而保持产出不变。在成本付出一定时,工厂必须选择一种最优的要素配置比例来实现最大产出,或者在产出一定时,工厂必须选择一种最优的要素配置比例来实现最小的成本付出。例如,美国的纺织品工厂,采取了资本密集型生产方式(较多资本与较少劳动力的组合),因为美国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而中国的纺织品工厂,主要采取了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较少资本和较多劳动力的组合),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非常低。但要注意,没有足够的知识作资本,单纯采用人海战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生产出相当数量的电子计算机。

3.为谁生产?

生产过程结束后,生产的成果即产品,如何在社会成员之间进行产品分配?产品归谁享有?这涉及产品的动力机制问题,分配是否公平,关系到生产的可持续性,根本上是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问题。谁得到报酬,就意味着为谁生产,这是生产的动力机制问题。上面已经谈到,产品生产需要工厂投入相应的资本、土地、劳动,以及企业家的才能、知识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且生产要素的组合搭配比例要最优化,这些要素的相应所有者——资本家、自然资源占有者、劳动者、企业家、技术所有者和政府,都应该根据各自在生产中的贡献取得相应的产品或报酬。问题在于,各自的贡献份额如何确定?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又是非常基础的必须解决的问题。不同的经济学家对此有不同的回答,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理论。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需分配是最具代表性的三种分配理论,本书随后章节陆续介绍,此处从略。

资本密集型生产方法指生产要素投入中资本的比例多而劳动的投入少的生产方法;劳动密集型方法指劳动要素投入多而资本投入少;技术密集型方法又称知识密集型方法,指需要运用先进的、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生产的部门,即技术和设备先进、复杂,投资巨大,科技人员所占百分比高,职工平均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高,劳动力和原材料的使用消耗较少等。不同的方法可以达到相同的产量,但不同方法下的经济效率不一样。

选择,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也是人类社会所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上述三个问题是微观层面的资源配置问题。由微观资源配置问题引出另一类问题:资源利用。

资源利用是宏观经济层面的问题,指人类社会从整体上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稀缺资源,减少浪费以生产出更多的物品。也概括为三个相关问题:

(1)稀缺资源为何不能充分利用?由于多种原因,耗损了自然资源的产成品资源在现实中往往得不到充分利用,经济学称之为失业。劳动力失业、工厂关门、产品滞销甚至倾倒大海、资金找不到项目等诸多失业停产问题究竟如何解决?经济学的“充分就业”理论对此有较充分的阐述。

(2)产量为什么会波动?在技术等资源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各行业各种产品的产量,为什么会发生波动?能否走出低谷保持产销两旺的势头,究竟需要多长周期?在既定资源限制下保持经济长期持续增长,是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愿望。经济学的“经济波动与经济增长”理论要着力研究这一宏观问题。

(3)价格及币值为什么不稳定?现代社会是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经济社会,货币购买力的变动对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会产生迥然不同的影响。如何保持币值稳定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呢?这是人们更为重视的“通货膨胀或紧缩”的问题。

(二)解决经济学基本问题的三种制度

各个社会解决资源稀缺性的方法是不同的。经济制度就是从规章制度层面为解决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而由社会做出的选择。从人类社会历史看,自古就存在着两种资源配置方式:一种是由社会主体(由政府代表构成)自觉有意识地直接指派的资源配置方式,另一种是由市场机制(由微观的个人、家庭、企业等需求方、供给方构成)自发地决定资源配置,由此形成了计划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制度,并在二者基础上衍生出第三种制度,即混合经济制度。

1.市场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制度是通过市场所决定的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货币的购买力等基本问题,具有自发性、灵活性、事后性和微观性等特点。价格是供求双方就所交易物品的价值量所达成的默契。价格信号成为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总枢纽。

(1)市场机制的优点:①能够使经济活动双方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②能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实现优胜劣汰,促进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③能够对各种经济信号做出灵敏反应,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2)市场机制的缺点:①在经济总量均衡、重大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其调节无能为力。②容易产生盲目性和自发波动。③会引起两极分化。

2.计划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制度是通过中央政府制订的计划来决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就业安置、经济增长和币值稳定等基本问题,中央政府计划成为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问题的核心手段。计划经济制度具有自觉性、事前性和宏观性等特点。

(1)计划机制的优点:①能够在全社会范围内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重点建设。②有利于开展经济预测,制定经济发展战略。③有利于统筹规划宏观经济总量、重大经济结构、生产力布局。④可以合理调节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⑤可以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2)计划机制的缺点:①很难适应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需求的复杂多变性。②容易损害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造成动力不足和效率低下。③计划容易脱离实际,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3.混合经济制度

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不论是从理想还是现实生活中,都不存在纯粹的计划经济或纯粹的市场经济。现实社会永远都是混合体。20世纪70年代以来,混合经济制度成为更好地解决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的第三种制度形式。混合经济制度不是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简单混合,而是以市场经济制度为基础并对市场经济的缺陷改进后的新型现代经济制度。经济学家把这种以市场调节为基础,又有政府适当干预的经济制度称为混合经济。它与只有市场调节、没有政府干预的古典市场经济相区别。

总之,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经济制度下资源配置与资源利用的科学,旨在为人们解决经济生活中的六个根本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促进稀缺资源“选择”问题的合理化。

【阅读资料1.4】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差别

第一,决策机制不同。市场经济条件下,有关“选择”问题的解决是由参与经济活动的分散的个人和企业自主独立做出的。经济主体依据市场价格,价高利大则生产,否则就不生产。市场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指挥人们完成“选择”行为。因此,市场是市场经济进行资源配置的基础机制。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如何分配”等经济决策的大权高度集中于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政府通过制订一个无所不包的计划来配置资源。

第二,协调机制不同。市场经济通过价格、竞争、供求等来协调千百万企业和个人的决策,密切关注价格信息的变化,保持足够的敏感性,能够灵活及时地决策,使之符合实际情况的需要。而计划经济则靠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度体系,用自上而下的命令来贯彻决策。由于政府代替企业进行决策,造成利益主体错位,往往使决策滞后于实际情况的变化。

第三,两者的微观基础不同。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微观经济细胞都是企业,但字面上的一致并不能掩盖本质上的差别。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政企不分,企业不能自主经营、不能自负盈亏,成为行政管理部门的附属物。企业没有活力,对价格机制的反应甚为淡漠,甚至无任何反应。于是,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普遍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政企分开,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有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条件。此种情况自然能够形成比较合理的资源配置状况。

第四,经济边界有差别。经济边界是指经济活动不能超越的界限。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配额作为边界,政府指定生产什么就必须生产什么,指定生产多少就要生产多少,不能超越配额半步。而市场经济的边界是制度化的法律。任何单位(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的经济活动都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任何“长官意志”都不受欢迎。当然,政府被有关法律授予管理市场的作用,是与“长官意志”不同的,政府行使职权必须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进行。

第五,激励机制不同。市场经济的激励以物质利益为中心,企业的动力来自对利润和社会效益的追求,强调“民富才能国强”。而计划经济的激励以集体主义为中心,强调“大河无水小河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