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1 > 06.韩 愈:适者生存的大赢家

06.韩 愈:适者生存的大赢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06.韩 愈:适者生存的大赢家

2018-04-15 作者: 熊显华

06.韩 愈:适者生存的大赢家

韩愈(768~824),字退之,号昌黎,世称韩昌黎,唐河内河阳然人。Www.Pinwenba.Com 吧唐朝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韩愈在政治上颇有作为,官居高位,主张天下统一,反对藩镇割据。推崇儒学,排斥佛老,同时也是古代道统观念的确立者。其文气势壮盛,辞锋骏利,语言练达,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1、

作为一个文人,如果能做到韩愈那样,既生活过得滋润,又在政治上大展手脚,实在是此人生只应天上有啊。韩愈三岁的时候,他老爸韩仲卿就驾鹤西去了。跟包拯一样,他是被叔父韩会及嫂嫂抚养成人的。这样一个有着特殊境遇的人,似乎注定长大后能掀起惊涛骇浪。

说韩愈就得说到李白。因为,这两个人都是很会挣钱的人,且挣了不少死人的钱。李白就不用说了,前面的章节我讲到过。现在只说韩愈,据说韩愈后来经常梦见李白,这估计是这哥们在玩炒作的伎俩,因为李白是诗仙,名气大得吓死人啊!其实,李白死后6年,韩愈才从娘胎里出来呢。他为何对李白如此念念不忘,连做梦都要梦见他,难道是因为李白挣了他老爸的钱?其实,讲这些无非是想说,韩愈这个人真的不简单。那么,韩愈是如何做到既享受生活又实现理想的呢?这,还得从他19岁只身一人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说起。

唐德宗贞元二年,即公元786年,韩愈觉得自己应该是一个很牛叉的人物,是时候到京城一举扬名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韩愈从小读书很刻苦,且聪慧,如果这样都不能成功,那天底下就该没成功这回事了,至少韩愈应该这么想的。对此,韩愈写了一首牛皮冲天的诗,“我年十**,壮气起胸中。作书献云阙,辞家逐秋蓬”(《赠徐州族侄》)。

韩愈说他十**岁就已经壮志在胸了,这次考试是势在必得。那么,如此自信又牛叉的韩愈这次考试通过了吗?不但没有,反而考得非常差。估计此时韩愈是气得七窍生烟,真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以至于韩愈不得不写诗以表当时的沮丧心情,“蹉跎颜遂低,摧折气愈下”(《县斋有怀》)。

考试失败的韩愈心情低落到了极点,这出题的命官怎么这么差劲啊!你们怎么忍心这样难倒一个十**岁就壮志在胸的读书人?这可好,韩愈在长安连一个去的地方都没有,正所谓“长安百万家,出门无所之”(《出门》)。我们可以想象韩愈当时的那种茫然与无措,好在他年轻气盛,不会轻易拜倒在失败的脚下。到了贞元四年,即公元788年,韩愈再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这次又失败了。韩愈气得不行,连眼泪都流出来了,伤心啊!这考试怎么这样难呢?韩愈为什么流泪,一方面是心情的失落,另一方面,身上的盘缠没有了,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急哭了。后来韩愈回忆说:“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

韩愈说他这次真沦落到山穷水尽、身无分文了,考试这个大祸害把他拖得几乎活不下去了。可见,这个科举考试是多么的害人,可不是穷人玩得起的。其实,不光韩愈如此,白居易当年也是一样,白居易到长安考试的时候,遇到一个叫顾况的诗人,这个人喜欢调侃和取笑别人,他嘲笑说白居易是“长安米贵,居大不易。”我靠,这顾况太损了,他说长安的消费高啊!你白居易想要活下来太不容易了。但事实是,白居易活下来了,而且活得很好。

那么,韩愈呢?文中开头我说过,韩愈是一个很能挣钱的人。没有钱怎么办?想办法去弄呗!韩愈这小子可不管那些书生们的假装清高,为了活命,韩愈想了一个怪招。这一天,韩愈听说马燧要出行。马燧是谁呢?此人很厉害,他是唐朝的一员名将,自幼好读兵书,神勇而多智略,人称北平王。韩愈远远的见马燧骑马过来,赶紧前去拦下。韩愈为什么如此大胆敢拦马燧下马呢?原来,韩愈的一个堂兄曾经是马燧的下属,在与马燧征讨吐鲁番的时候战死了。因为有这样一层关系,马燧念及旧情,非常同情韩愈,就把他带到府里供吃供住,还让两个儿子跟着他一起读书。

你看,韩愈比杜甫当年在长安过得风光多了。杜甫是没人帮,跟着有钱人的车屁股后面跑,吃人家的剩菜剩饭,韩愈却有人好吃好喝的招待着。经过一番充足的准备,韩愈第三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又名落孙山。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韩愈自身的问题?我想,这应该不是韩愈的才学不够,可能是录取的人少。每年的名额只有那么点儿,遇到有后台的,那哪里有他的一瓢羹啊!其实,在晚唐,有很多儒生考了一辈子都没考中。比如,一个叫刘得仁的诗人,他考到死都没考上。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刘得仁就是一个草包,相反,刘得仁还挺有才华,著有《新唐书艺文志》一书,并流传于世。所以说,韩愈考了三次都没考上,这并不代表什么。

直到唐德宗贞元八年,即公元792年,韩愈才考上了。我们不禁要问,这一次怎么就考上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是名气的积累,一个是名人的推荐。韩愈这一次是两者都占齐了。先说名气,韩愈经过前三次的考试,算是一根“老油条”了,多少有点名气。再说名人推荐,这次考试有一个考官是韩愈的叔父韩会的朋友,此人便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散文家梁肃。介于这层铁打的关系,再加上韩愈的文章写得也不错,梁肃就积极地向上面推荐韩愈。另外还有一个人,也很欣赏韩愈,他就是当时的翰林学士郑余庆。

有这样两个名家的推荐,那主考官陆贽自然格外厚爱。陆贽不但是主考官,还是当朝宰相,在朝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想想,如果这样韩愈都考不上的话,那只能说是一个草包了。

韩愈考中进士这一年,刚好25岁。然而,考中进士后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帆风顺?不是的,按照当时的制度,考上进士还要经过吏部的考核,通过后才能被授予官职。于是,韩愈赶紧时间和集中精力学习,迎接新的考试。但命运偏偏跟韩愈作对,他参加三次的吏部考试统统没通过。这三次考试的时间分别是唐德宗贞元九年、唐德宗贞元十年和唐德宗贞元十一年。韩愈在这三年的时间里,可能想的最多的就是考试,还有就是不满。朋友崔立之劝他不要灰心,总能考上的。但韩愈的回答颇具火药味,他说你是真的不了解我,要不你为什么还要故意来气我呢?你为什么就不能把我看得高尚一些,我可不是你以为的那样无能的文人。我知道你为什么这样看我,因为我多次都没考中,但是,这能怪我吗?你看那些人写的垃圾文章,他们居然考上了,我没什么想不通的。我是气愤与这样的人一起考试,这对我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啊!

韩愈这哪是在跟朋友好好说,分明是在发泄不满。他不仅对朋友发泄不满,还对宰相发泄。于是,他给宰相写信。当然,第一次比较委婉。在《上宰相书》一文里,韩愈这样说道:“四举于礼部乃一得,三选于里布卒无成。九品之位其可望,一亩之宫其可怀。遑遑乎四海无所归,恤恤乎饥不得食,寒不得衣,滨于死而益固,得其所者争笑之,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悼本志之变化,中夜涕泗交颐。”

韩愈说自己都是快奔三的人了,考了四次才考上一个进士。好不容易考上进士了,原本以为顺风顺水了,结果考了三次吏部,都没通过。如今连一个芝麻大的官都没捞到,不仅如此,我吃穿住行都成问题,成天只能喝喝西北风,游走在死亡的边缘。本想回老家去种田,又担心被人耻笑。一想到这些,我就想哭啊!连鼻涕都出来了,你说我可怜不?

韩愈先是这样大倒苦水,然后又说自己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只是因为层层选拔的科举制度而被落下了,最后对宰相说你就拉我一把,可怜可怜我吧!韩愈把这封信交上去了,以为总该有个回应吧!奇怪的是,信交上去后,没有一点消息。我靠,这还了得,我得给你来一封更惨的,看你回不回信。于是,过了十多天,韩愈又写了一封信,说:“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愈再拜。”(《后十九日复上书》)

这次韩愈讲了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若是遭遇了水灾或者火灾,他呼救的时候,周围的人不管是不是他的亲人,甚至是他的仇人,只要是不想看到他死的人,都会伸出有力的双手加以援助。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因为情况紧急,要出人命啊!现在你眼前就有这样一个需要救助的人,上天有好生之德,你就可怜可怜我,救救我吧!为了进一步说服宰相帮助自己,韩愈是下足了功夫,他说齐国的宰相管仲心地善良,抓到强盗也不惩罚他们,反而把他们作为人才推荐给国君。晋国的大夫赵子文更是一个大好人,他一下子就推荐了70多个仓库管理员给国君,让他们做了官。我韩愈虽然出生低贱,但总比强盗、仓库管理员强吧!我也知道我说这话有些心急所致,但是,请你原谅,我是急糊涂了,我给你磕头了,你就可怜我一下吧!哪怕一下下我都会感激你祖宗十八代啊。

韩愈满怀信心地将信发了出去。但不知道为什么,还是没一点回应。哇靠!这不是要人命嘛!我这次也不跟你客气,不哭诉可怜了,我要猛烈地批评你。过了二十多天,韩愈第三次写信给宰相,“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后二十九日复上书》)。

韩愈是真的急红眼了,愤怒不已地想我这样低声下气地苦苦哀求你,你一点反应都没有,难道是木头人?我听说那个比你还牛叉的周公,人家为了能及时见到贤能人士,吃一顿饭竟然三次吐出口中的饭菜,三次洗澡连头发都来不及擦干,这是何等地礼贤下士啊!周公所处的时代,那可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这样一个文明又富裕的国家,周公尚能如此重视人才,这就是后人对他倍加推崇的原因啊!看看现在,宰相你做到任人唯贤了吗?朝中就没有奸佞之臣了吗?天下已经太平了吗?现在的国家比周公时代更好吗?说实在的,我也不指望你像周公那样,但你作为宰相多少应该尽点职责吧!不应该不吭声啊!我好歹也是天子脚下一书生,我给你写了两封言辞恳切的信,你一概都不回。我是想着你可能忙,我想亲自去拜访你老人家,可你的门卫不让我进,你说我能怎么办?要是在周朝,我在周王那里求不到官做,还可以去诸侯国,去鲁国不行就去齐国,去齐国不行就去宋国,去宋国不行就去郑国,去郑国不行就去秦国,去秦国不行就去楚国,好歹有一个去的地方。但现在,四海之内都是我们大唐的,你说我能去哪里?言下之意,我是摊上你了,你别想甩掉我。

只是,真的让人感到奇怪,这韩愈是能说的、该说的都说遍了,宰相就是一点反应都没有。韩愈这下彻底没辙了,妈的,这帮宰相们估计不是瞎子,就是聋子,兴许既瞎又聋,我韩愈这样哭天抢地地呼喊,你们就是听不见。现在,能怎么办呢?是继续考下去,还是回乡下当农民,或者另谋出路?韩愈面临着人生重大的抉择。

2、

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身在长安的韩愈处在一片茫然中。遭受过多次考试失败的他,已经明显感觉到熬出头比登天还难,他想过回去,可家里的老小怎么办?都指望着他呢。况且,那三封信多半已经把宰相给得罪了,也没有继续考下去的可能,不仅如此,连他的朋友也早已经烦透他了。

但总得有一条出路吧!韩愈思来想去,还是咬牙决定不回去,因为回去实在是太丢人,倒不如先留在京城混混看。韩愈也学李白,到节度使的幕府中做幕僚。唐代的节度使都挺牛的,跟土皇帝差不多,乃一方之龙头老大。其实,韩愈选择做节度使的幕僚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就像高适依附哥舒翰,岑参依附高仙芝,杜甫依附严武一样。好在做幕僚的收入较高,当时许多著名人士,不愿当县尉、参军的,纷纷进入了节度使、观察使的幕府,就是因为幕府的待遇高。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的韩愈,这次终于过上了有钱人的生活。连他自己都说,他当幕僚的时候,每月的收入,比以往多了将近一百倍。

那么,韩愈都做过哪些节度使的幕僚呢?韩愈先后在汴州、徐州两个地方的节度使手下干过,做的什么官呢?幕府掌书记,主要负责起草文书文告、祭祀、朝觐等事宜。这样的工作让人倍感枯燥与无聊。然而,尽管如此,年轻的韩愈所表现出来的才情也不失为思想家的风范。具体说来是这样的:幕府的规章制度相当死板,且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一大筐。比如,有一条制度就很不人性化,它要求每年的九月到第二年的二月期间,每天早上必须来上班,而且,还必须上到晚上才能下班。自由惯了的韩愈自然是受不了这样的时间限制,这人哪有不耽搁的时候?要是换了别人,要么辞职不干,要么忍住不言。但韩愈有话就说。

此时的韩愈正在徐州节度使张建封手下任职,经过一番思索,他写了一封信,信上这样说道:“人各有能有不能。若此者,非愈之所能也。抑而行之,必发狂疾……虽不晨入而夜归,其所取者犹在也”(《上张仆射书》)。

他说,我真的没法遵守这里的规章制度,如果勉强遵守,一定会憋疯的。再者,你之所以选择我到你这里上班,一定不是因为我能早出晚归。我身上如果有你看中的地方,那么,即便是我不早出晚归,我身上被你看中的东西依然存在,不是吗?韩愈这话说得句句在理。然后,韩愈又给出了解决方案。“下之事上,不一其事;上之使下,不一其事。量力而任之,度才而处之,其所不能,不强使为是。……将以称于天下曰:知己!知己!则未也”(《上张仆射书》)。

你看,是不是这个理,还是遵循正常的工作与休息时间吧,如果休息不好,想要出成绩那是想得美。韩愈的意思很简单,就是将工作与休息的时间调控好。比如早上8点上班,中午11点下班。吃了午饭,还可以睡个午觉,下午3点又上班,6点下班。这不挺好嘛!如果能做到这样,不是很人性化吗?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不管是上级对下级,还是下级对上级,都不能永远用一把尺子的标准去衡量他的工作和能力。人们常说“量力而行”,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做不到的不要强求,可以适当放宽一点。这样的话上级就不会怪罪下级,而下级也不会因此而埋怨上级,这多好啊!不然的话,今天你对我不满,明天我对你报复,这工作怎么可能做得好?如果你能听取我的建议,那天下的人都会说你真是管理有方,人情味十足。同时,他们也会说,韩愈是跟对人了,像韩愈这样的人都能够受到你的器重与礼遇,那就是为你死也愿意啊!

韩愈这话说得太有水平了,不就是一个作息时间的建议吗?他居然能搬弄出如此多的道理,不愧具有思想家的素养。在他眼里,就算芝麻点事儿,都能够说上三天三夜,真够有型的!别以为韩愈说到这里就结束了。他接着又说,如果我在你这里谋职,不敢说这个实话,以致我的个性得不到发展,那天下人会怎么说呢?他们会说你之所以选择韩愈,无非是可怜他,看他没饭吃了,要露宿街头了。换句话说,我到你这里谋职不是为了施展抱负,而是跟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样,就算你每天给我两千黄金,一年之内连升几级。当然,我会感激你的,但是,要说我们是让天下人羡慕的知己,那可就扯淡了。

那么,张建封听取了他的意见了吗?只能说听取了一部分。因为,张建封对他也不是言听计从。其实,说了这么多,韩愈是对幕府的工作不满意,但他又没有办法,他的这个牢骚比杜甫聪明,至少,韩愈没有得罪那些权贵。不过,像韩愈这样的人物,他是不甘于长期在幕府待下去的。他要另谋出路,正如他在《复志赋》所说:“固余异于牛马兮,宁止乎饮水而求刍。伏门下而默默兮,竟岁年以康娱。”韩愈说做人不能够就像牛马一样,仅仅为了一口草料而活,他有自己的理想和作为。

韩愈也知道自己这样混下去没有前途。过了些时日,他就主动向张建封递交了辞呈。韩愈刚刚启程前往洛阳,第二天徐州的军士就发动暴乱,韩愈可以说是死里逃生。没有了工作就等于没有了饭吃,韩愈又一次陷入了经济危机。这次,他又开始给朋友写信,说一家人没饭吃啦,快饿死了,朋友一场,你们怎么也得帮帮我。朋友也是于心不忍,就帮韩愈介绍工作,过了些时日,韩愈终于找到工作了,在国子监里谋取了一个四门博士的职位,做起老师来了。这一官职虽然不高,影响却很大,尤其是对教育行业。更重要的是韩愈从此进入了一个有发言权的圈子,身份从地方幕僚转变为政府公务员。韩愈一到任,就不失时机地向主考官权德舆荐举了侯云长、尉迟汾、沈杞等人,使得他们考取进士。

韩愈做了四门博士后,至少一家人的吃饭问题算是解决了。然而,眼看日子稍稍好一点,问题又出来了,韩愈的侄儿韩老成一家在老家待不下去了,来投靠他,韩愈总不能将他们拒之门外吧!其实,这个时候的韩愈一个人要养三十多个人,他已经不能承受家庭之重了。

怎么办?赶紧求援,又赶紧写信给有钱的主,我现在闹饥荒了。于是,韩愈一封又一封地写信。比如,在给兵部侍郎李巽的信中,韩愈说自己“因困厄悲愁,无所告语”(《上兵部李侍郎书》),希望李巽向他伸出一只手。在给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的信中,韩愈更是到了乞求的地步,“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他用近乎哀怜的语气求到,你这么有钱,剩下的一口饭菜都够我吃好些时日了。与此同时,韩愈也学李白,到处写信吹捧有钱人,也给死人写谀文,以此解决温饱问题。对此,司马光曾极度鄙视,说韩愈这人就是“汲汲于富贵,戚戚于贫贱”(《颜乐平颂》)。其实,这也不能怪韩愈,总不能像杜甫那样玩命吧!再说,人家杜甫还不是干过这样的事。没有遭遇过饥寒侵袭的人,当然会这样说韩愈,他们活脱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让你一个人养几十个人,你试试?

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即公元803年,韩愈在做四门博士期间,写了一篇流传千古的文章,这就是我们很熟悉的《师说》。这篇文章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对每个人来说,老师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老师的作用就是“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老师呢?韩愈的回答很有见地,他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做老师不应该有年龄和身份限制,做学生的也是如此。换句话说,做老师的不一定就非得是胡须一大把,似乎知识渊博的样子,也不一定是身在豪门,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同理,做学生的不一定就是小屁孩,不一定就是贫寒子弟。总之,用能力说话。用韩愈的话来说,“闻道”之人就能成为老师。

韩愈这篇《师说》可谓惊天地泣鬼神,为什么这样说,韩愈主张古文运动,反对魏晋以来饰其辞而遗其意的骈文。就拿韩愈来说,他通过自己的刻苦努力实践了自己的文学主张。更重要的是,他不顾流俗的耻笑同青年后生交往,并给他们奖励和指示,这是魏晋以后所没有的好现象。韩愈的这种超常规的做法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都说这韩愈恐怕是神志不清了。对于这个问题,柳宗元的一篇文章做了独到的分析解答。这事还得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说起,这个时候离韩愈《师说》的完稿时间已经10年了。

当时,有一个姓韦的年轻人听说柳宗元的大名后,很想拜他为师,学习古文方面的知识。但柳宗元不敢收这个姓韦的年轻人为学生。当然,柳宗元找了一个借口,他说自己修养不够,资历也很肤浅,没有那个能力做老师。事实真的是这样吗?肯定不是,以柳宗元的才学,怎么可能没有资格做老师呢?事情的真相是,从魏晋以来,人们都是不拜老师更没人愿意做老师,如果谁一定要搞特殊做老师,那他一定会被人笑掉大牙。现在,只有韩愈这家伙不知天高地厚,公然收学生,还跟他们打成一片。不仅如此,他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师说》的文章,自己做老师就算了,还鼓励别人也做老师,韩愈为此遭受了很多人无情的诽谤和嘲笑。由此可见,韩愈是顶了多大的压力啊!

柳宗元拒收学生的事实反映了当时所处的时代现状,人们是不尊重老师的,也因此耻于为师。换句话说,柳宗元也害怕这样的压力。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奇怪的现象?其实,原因并不复杂,主要是科举制度惹的祸,那些高门望族根本用不着刻苦学习就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甚至有些人可能一出生就注定不用通过努力就可以获得荣华富贵。像韩愈这样靠自己的刻苦学习而走上成功之路的读书人,无疑给了他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当然容不下韩愈如此的妄为。

因此,可以说,韩愈的一篇《师说》就是一个响亮的革命檄文。韩愈在大力呼吁尊重人才,改革人才选拔制度,并再一次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观念深入人心。韩愈在一个小小的四门博士的职位上,能有这样的明锐观点,证明了他是一个目光远大、心怀天下、颇具思想家的成熟与深邃的人。经过韩愈这样的一番作为,他的名气可谓是越来越大了。可是,对韩愈而言,最大的困难是生活问题,到底是要生活还是理想?抑或两者都要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