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元徽四年(公元476年),朝廷任命萧赜为晋熙王镇西长史、江夏内史、行郢州事。
郢州的郡城在郢城,是扼守建康的要冲,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萧道成将儿子安排在这里,绝对是出于战略上的考虑。
小流氓刘昱死了以后,宋顺帝刘准即位,任命萧赜为左卫将军,率军辅助扬州刺史、晋熙王刘燮。
同年十二月,沈攸之起兵反叛,朝廷内部危机暗伏,一时腾不出手来对付。萧赜未经朝廷授权,亲自带兵据守长江上的湓口(今江西九江),以阻止沈攸之的叛军东下。萧道成得知后,十分得意地说:“这真是我的儿子啊!”
萧赜要求西进讨敌,萧道成害怕儿子有个三长两短,因此未被朝廷批准。但郢城是萧赜的根据地,那里的官军是自己的嫡系,自己不能眼看着郢城军民苦战而无动于衷,于是派遣偏军支援郢城。
萧道成看到了儿子的行为,加任萧赜为冠军将军、持节,总揽讨逆军事。命令平西将军黄回等人率军出击,解救郢城,在战场上接受萧赜的节制调度。
沈攸之的叛乱被平定,因有拨乱反正的大功,朝廷转任萧赜为散骑常侍、都督江州、豫州的新蔡、晋熙二郡军事、征虏将军、江州刺史,仍旧持节。封闻喜县侯,食邑二千户。当年调任侍中、领军将军,掌管禁军,兼领石头戍军事。不久又加“持节、督京畿诸军事。”
升明三年(公元479年)三月,萧道成晋封为齐公,立萧赜为齐公世子,后晋爵齐王世子。不久,萧道成受禅登基,建立齐朝,是为齐高帝。
老子出息大了,儿子也水涨船高,萧赜为皇太子。
建元四年(公元482年),萧赜即皇帝位,大赦天下,是为齐武帝。
政权交接时刻,最容易出事。萧赜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了许多年,很明白这个道理。在这个敏感的时刻,命令镇州郡的长官,在驻地召开追悼会,不得擅离职守,一概不许回京。三月十一日,萧赜根据老爹遗诏,任命司徒褚渊为录尚书事、书左仆射王俭为尚书令、车骑将军张敬儿为开府仪同三司。
在称帝以后,萧赜的年纪已经四十三岁了,无论在能力还是经验上,都是人生最鼎盛的时期。萧道成没有选错接班人,萧赜行事果断,执法宽厚,深识大体,又和父亲一样见证了刘宋的腐朽亡国史,推崇“宫中俭,天下富”的治国理念,齐国在他的治下经济有了一些起色。
萧赜是武官出身,很重视军事教育,当了皇帝也不忘老本行,多次在建康城的玄武湖中为禁军讲武,有北伐之志。
萧赜刚毅有决断,不喜游宴,文功武略,哪一手都不软。在位期间,继续推行萧道成的治国之策,恢复禄田俸佚,劝课农商,减免赋役,赈济穷困。从宽执法,酌情遣返军中的囚徒,灾年时,还减免租税。注重学校教育,修建孔庙,使社会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
萧赜担任领导期间,分析了北魏的形势,得出了保持友谊是最为安稳的办法,因此,与北魏通好,贸易往来频繁,边境比较安定。齐高帝和齐武帝的清明统治使江南经济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社会也暂时安定。
萧赜吸取了刘宋兄弟阋墙的教训,充分信任自己的兄弟们,安排自己的兄弟子侄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特别是与才华横溢的兄弟豫章王萧嶷的关系很好,堪称兄友弟恭。
在这一点,萧赜做的确实不错,但是也仅限于此,他容人的肚量并没有地位那么高,甚至可以说很小。很快,在他的地位稳定以后,立刻露出了本来面目,几个留下来的功臣忠臣都被他剁了。
萧赜在当太子时,表现得有些张扬。朝廷的司空荀伯玉看不下去了,向老板告状,揭发萧赜纵容亲信张景真为非作歹。萧道成很快查清了事实,将张景真剁了。
盛怒之下,萧道成要废掉他的太子职称。多亏大臣王敬则出头劝阻:“以皇帝据有天下的日子很短,太子无事被责,人情恐惧;愿皇帝和太子多沟通。”因为有了王敬则的耍无赖似的规劝,萧赜才逃过一劫。
事后,萧赜听说整件事情是荀伯玉在背后作梗,自然怀恨在心。不过,当时自己说了不算,只能捏住鼻子生闷气,现在大权在握,有权处置一切,自然要把旧账算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