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窗前那片小竹林
2014-08-19 作者: 樊新旺
第三章 窗前那片小竹林
在我乡下的清风居,窗前有一片小竹林。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每当看到文人骚客们写竹画竹时,我的心就被那片小竹林染绿了、清幽了。于是,我就远离了人欲和红尘,在淡泊宁静的小竹林里寻找一种情绪,安逸而惬意地隐在回忆里,往回打捞岁月的明净,让思念在那片小竹林里悄悄地漫游……
故园那片小竹林,在窗前静立成翠绿的风景。片片绿叶,密汇成一潭碧水,清风微拂,慢慢地摇漾,心被润湿了,一圈一圈的涟漪,向外扩晕着……而我却静静地坐在书房里,一任竹韵的漫溢,氤氲起澎湃的诗情。
用诗意深深地感受那片小竹林,最美是在秋天下雨。那场秋雨,看来很有一种不同寻常的超然之气。细雨淅淅沥沥,千滴万滴的晶莹,把竹叶滴打得婆婆娑娑,风声雨声竹声,交汇成一曲天籁之音,朦朦胧胧叫人读不透,听不懂。如绵、如丝、如玉的雨,打在竹叶上,如泣如诉,是竹子化成的愁,竹子身上的泪,竹子制成的箫?还是潇湘馆里弹奏的斑竹曲?我猜想不透。穿过历史的走廊,我想象一个古代的美女子,罗衫上垂着相思的结发,披雨飘飘来到这里,纤手拂动玉琴,端坐了韶华,淡淡的眼神,深深的蒹葭,在风雨的卷帘里,叮咚叮咚地弹奏着古老的音乐。是李清照的帘卷“西风瘦”,还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幸福的相聚,还是凄婉的别离?我听不懂。反正是雨打着竹叶,像春蚕撕咬桑叶的声音,像千万个小鼓齐喑,如一枚枚箭镞齐发……那美妙之音,沉醉了耳膜。我慢慢地听着,那音乐从陶渊明的篱笆落到王维的幽篁里,从杨载的墨竹滴到白居易的云窗下,慢慢向小竹林的云烟里悄悄流溢,一直流到竹杖草鞋,隐居江湖,烟雨一生的隐情里,淡淡化掉许多王侯将相的威风。历代王侯将相,达官贵人,从呼风唤雨到离开是非,到隐在竹林里潇潇听雨,便“也无风雨也无情”了。
就这样出神入化地听雨,听到深处,我便隐隐感到了寂寞。是不是该把扬州八怪中那个郑板桥也盛情地邀来,到我的乡庐一块儿听雨?那个知竹画竹最懂竹心的老怪人,还真算不错。他在感慨“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之后,恍然间就好像听透了人世间的风雨,非常明白地把“难得糊涂”向天下人长声一叹,一句软语掷世,随后就“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了。
镂空了思绪,不过是在我的竹林听雨。我心静神爽地听的是一种情绪,一种隐逸,一种向往。在那归隐的意境里,卸了负荷,你会感到无荣无辱也无忧。这时候,如果有一个能作诗的美女子披雨而来,陪你吟诗作赋,能不美妙心情?像雨洗竹林般,用诗,用细雨,淋淋沥沥着把在凡尘间蒙上的尘埃洗净,一颗透明的心,轻轻地向禅意淡泊,岂不美化成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防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哪位诗人,从烟霞氤氲的茅庐里,沿历史的深巷,竹杖芒鞋轻巧灵便的走来,这样轻轻地告诉我,教我这个“清风居士”,“一蓑烟雨任平生”呢?穿过历史的云烟,我看到很多很多的文人,很多很多的政客,到头来不都是这样吗?
既然随雨遐想了,那就不再听雨。等雨过天晴,隔着玻璃,迎着阳光,看“不风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节柯。”看几只野鸟,扑棱棱飞入竹林,上下蹦跳,轻鸣柔叫,登时喜盈了眼帘,便丢落书卷,抬眼看一幅竹鸟和谐图,就沉醉了寂寞的思想意境,惬意的羽翼,像那些小鸟一样,朝着那片翠翠的小竹林,轻松地煽动……无雨无风的竹林,恬静,安详。绿意静静地铺展在眼前,仿佛一池平静的绿水,恣意地洇湿干涸的心地,把我的心浸泡得灵灵亮亮。
陶醉着想念那片小竹林,当时光在寒冬里行走,我窗前的那片小竹林却独领着绿色,还绿意盈盈着给我生命的活力。等雪花飘飘着洒下,那竹们便像一个个身穿白甲的斗士,在风雪中挺立出圣洁的风骨,透溢出不屈的灵霄之气……这时,我仿佛看到了那个“肩一身明月,拂两袖清风”的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像竹节一样凸显挺立的铮铮傲骨。
与竹为友,陶冶性情。要不,那个苏轼,为何举酒高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呢?正因了苏轼这话,我才把竹栽到了窗前,让竹子的翠绿,流向了精神家园的深处……
宜春宜夏也宜秋,身披冬雪更风流。清风醉饮竹林意,静心乡庐化烟愁。几年来,窗前的翠竹,仿佛穿了绿衣裙的美女,在我眼前婷婷着、袅袅着,无私地、温柔地承受着我目光的抚摸,使我清心养目,平淡快活……如今,我躲进了城堡,那思竹之苦,慢慢就淡化成一缕乡愁,那乡愁紧紧地裹住我的心。当我枕了尘埃的风霜入梦,就开始想念那片清淡的小竹林。在那片小竹林里,我的梦竟变得清亮透明了……
2008年11月23日写于清风楼
原载《保定日报》2011年第二期香港《黑白》杂志选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