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大学影视鉴赏 > 三经典好莱坞的衰落

三经典好莱坞的衰落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三经典好莱坞的衰落

2018-04-15 作者: 虞吉

三经典好莱坞的衰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欧、亚两洲的人民正在遭受法西斯的空前浩劫,但好莱坞却仍是歌舞升平。Www.Pinwenba.Com 吧美国每周平均有100万人光顾电影院。虽然那时的电影票价只要35美分,但像派拉蒙和米高梅这样的大公司每年的收入都超过几千万美元。1946年是好莱坞获利最丰的一年,观众人数达46亿人次,票房总收入达到17亿美元之巨,都达到了历史之最。大部分好莱坞的电影公司都期望战后能够继续繁荣强大,但事实却与之相反。从1947年起,好莱坞进入了衰退期,开始了极度的萎缩。二战期间电影的收入占整个娱乐业的25%,但到了1950年就只占12.3%了。到1962年,观众人数只相当于1946年的四分之一,票房总收入下降了50%。

为什么好莱坞电影会在战后走向衰落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好莱坞十人案

20世纪30年代,当法西斯力量在世界范围扩张,开始对善良的人们肆虐时,好莱坞曾为抗议日本的侵略行为而发动了抵制日本丝袜的运动,也曾为援助欧洲的纳粹主义受害者和西班牙反独裁战士进行过公开的募捐。好莱坞许多创作人员还曾发起组织反法西斯的同盟或委员会,举行反法西斯的抗议集会。40年代时,许多好莱坞人士参加了美国人民要求开辟欧洲第二战场的声势浩大的民主运动,卓别林当时也曾公开发表了支持苏联的演说。在战争期间,好莱坞也拍摄了大量反映战争和反法西斯倾向的影片,如《怒火之花》(1940)、《大独裁者》(1940)、《魂断蓝桥》(1940)、《卡萨布兰卡》(1942)、《忠勇之家》(1942)及《东京上空三十秒》(1944)等。这些影片虽然在当时的好莱坞影片中只占少数,却反映了好莱坞有识之士们强烈的正义感和反法西斯的决心。然而,在二战后开始的冷战时期里,这些民主正义的行为却成了美国政府**派在好莱坞进行政治迫害的“把柄”。

1947年3月,美国众议院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宣布要在好莱坞进行一次对**的秘密审讯。同年9月,41位好莱坞人士被传讯。这次传讯激起了一批好莱坞导演的强烈不满,他们成立了一个“保卫宪法第一补充条款委员会”抵制美国政府的政治审讯,支持被传讯者援引美国宪法第一补充条款,拒绝回答有关个人信仰的问题。第一次传讯只传去了十个人,他们在非美委员会的法庭上公开拒绝回答问题,拒绝告密。结果法院以藐视国会罪悍然起诉这十人,并判处入狱,这就是臭名昭著的“好莱坞十人案”。

事件发生后,好莱坞资方组织“美国电影协会”、“美国电影制片人”和“美国独立电影制片人协会”等发表联合声明,响应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关于“打扫自己的房子”的命令,并宣布永不雇佣这十个人中的任何一人。在大势所趋下,各大制片公司也开始进行内部人员清洗,想尽一切办法讨好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1951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国内冷战气氛进一步升温,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又搞了第二次传讯,并公布了324名“黑名单人物”。随后,美国司法当局又宣布将对卓别林进行调查,原因是他曾公开支持苏联,以及抗议美国政府驱逐反法西斯作曲家汉斯·艾斯勒。面对无端荒唐的迫害,卓别林下定决心永远离开好莱坞。

这次**清洗运动使好莱坞损失了大批人才。一些美国优秀的电影艺术家被“黑名单”排除在电影圈外,无法进行创作,许多战前和战时来到好莱坞的欧洲电影艺术家也被迫离开美国。人才的大量流失,对好莱坞电影的各方面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另外,由于政府意识形态的强力介入,严重限制了好莱坞电影的创作空间和自由,使自由主义思想和民主主义思想在好莱坞影片中几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打着警匪类型旗号的**影片,而在这些影片**产党员变成了窃贼、匪徒和杀人犯。以“好莱坞十人案”为标志的这次反动运动,严重地损伤了美国电影人和观众对电影的热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经典好莱坞的衰落。

(二) 派拉蒙判决

1948年,美国司法部根据新修改的反垄断法判决派拉蒙公司在行业内构成垄断,下令要求派拉蒙公司中止对影院放映网的经营,并宣布这一判决对其他兼营放映的大制片公司同样有效。这一判决就是著名的“派拉蒙”裁决。好莱坞八大公司中有五家都是兼营影院放映网的,它们控制着美国国内超过八成的影院。公司生产的影片不论其质量好坏,都能保证在下属的影院网中上映。但是,“派拉蒙”裁决生效后,这些影院必须和制片公司分离,这就意味着大公司生产的影片有了卖不出去的危险。派拉蒙等大公司在接到判决后立刻提起上诉,但都被驳回,最终在1951年被迫放弃了对放映网的经营。

由于“派拉蒙”裁决改变了制片商与放映商之间的交易关系,制片业的衰落是不可避免的。各大公司纷纷采取紧缩政策,放弃了B级片、短片、卡通片和新闻片的生产,中、低预算的类型片产量也在减少。公司把主要的人力和财力都集中在了数量很少的A级片上。由于已经没有为影片提供保障的市场,制片商和放映商必须按照影片的质量进行交易。这就使得影片的质量和名声变得越来越重要,与之相应影片的制作成本也大幅度地提高。为了压缩经费,大公司内拥有固定合同的员工也在减少。1947年,有742位演员与好莱坞大公司有合约关系,但到1956年,就只剩下229人。放映业的分离使大制片厂制度被逐步瓦解,大而全的电影公司逐渐变成临时承包式的公司。好莱坞的大公司越来越成为那些独立制片的资金提供商、设备出租商和发行商。独立制片迅速发展,经纪人公司开始并取代了过去好莱坞大制片厂的功能。经纪人公司将一部影片的基本元素:剧本、演员、明星和导演等组合在一起,然后打包出售给好莱坞大公司。好莱坞大公司现在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发行服务,它们对市场的统治力已是江河日下。

放映业的脱离和制片业的萎缩,使得好莱坞各大公司的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就在1955年,好莱坞五大公司中最弱的一家公司雷电华宣布倒闭。其他存在经济危机的电影公司开始并入或被收购入跨行业的联合型大公司,以求得稳定和保全。派拉蒙公司就被“高尔夫&西方”兼并,成为其旗下的子公司。“派拉蒙”裁决打破了统治好莱坞长达20余年的大制片厂制度,破坏了原有的产业结构,使美国电影业元气大伤。“派拉蒙”裁决后,好莱坞的电影公司经过漫长的摸索和调整,才完成了合理市场结构的重组。应该说,这次电影业界制度和格局的变迁,才是经典好莱坞衰落的主要原因。

(三) 电视的冲击

二战后,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迎来了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期。美国人的个人收入较战前上涨了35%,工作时间由以前的每周48小时缩减至40小时。从前在晚上选择观看一场不需要多长时间、花费也并不昂贵的电影,是比较理想的娱乐方式。而战后,随着收入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多,美国人的娱乐方式更加多样,电影不再是占主导地位的娱乐形式。同时,美国兴起了郊区迁移热,许多美国家庭从城市搬到了郊区居住,远离了城市中心的电影院。郊区迁移热以及战后“婴儿潮”的出现,使得人们更热衷于家庭式的休闲娱乐。而电视刚好与战后的这种社会经济背景相吻合。电视提供的是一种可以随时获取的家庭娱乐。它的出现正好填补了美国人空余休闲时间,并且有助于加强郊区的家庭观念。正是基于这种优势,电视业在50年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到1960年,87%的美国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电视作为一种影像传播和消费媒介,直接和电影构成了竞争关系。电视对于电影业的冲击,最直接的表现在电影院方面。由于制片公司影片生产数量的减少,放映商本来就面临着片源短缺的危机。而电视的兴起和城市郊区化,又导致了电影观众的大量流失。1947年到1963年间,48%的影院都倒闭了,几乎是每天有两家关门。1956年,还在营业的19000家影院中,有5200家亏损,有5700家大致持平,56%的影院赚不了钱。放映业的萎缩反过来又影响制片业的运转,使影片的产量进一步减少。当时制片公司已经和影院分离,制片公司完全可以利用电视分担一部分票房压力。但好莱坞却固执地拒绝向电视业出售他们的影片,认为这样可以抵制电视。这就逼着电视业开始发展自己的节目制作力量,反而使得电视业进一步壮大。一直到60年代,如梦方醒的电影公司才发现电视原来是他们潜在的买主,开始向电视业出售他们的老片,并开始投入电视节目的制作。

面对电视的竞争,好莱坞的电影公司想出了许多对抗手段。从1952年起,好莱坞开始在电影院中安放宽银幕和立体声设备,试图针对电视屏幕小的弱点做文章。此后,超大银幕、环形银幕和立体电影等纷纷出炉,但这些技术手段的吸引力往往只能持续很短时间便告消失。于是,电影公司又在影片上下功夫,开始以超高的投资制作比电视更加壮观的豪华巨片。一部影片的预算超过100万在40年代是很少见的,但在1953年后便是稀松平常的事了。公司把人力和财力都集中在了少数影片上,以求能够产生轰动效应而获取高额票房。一部成功的豪华巨片的确可以为电影公司带来可观的利润,而一部不成功的豪华巨片却会使公司损失惨重。这种“拍得少,拍得贵”的巨片策略,使公司将收入和利润集中在很少几部影片上,不成功便成仁,经济风险极大。不断上升的投资成本,又使得电影的利润率不断地下降。电影和电视的竞争一直持续到70年代才基本趋于平衡,电影业也在那时才迎来转机。

由于政治、社会、经济的变革以及电视竞争的原因,好莱坞在50年代走向了衰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危机打破了过时的大制片厂制度,使业界重新洗牌,在混乱中孕育着电影业的新生。此后的好莱坞开始摸索创立新的制片制度,并学习欧洲电影艺术的新观念和新方法,为美国电影的下一次复兴奠定了基石。

经典影片赏析

《关山飞渡》(又名《驿车》)

英文片名: Stagecoach

导演: 约翰·福特(John Ford)

主演: 约翰·韦恩(John Wayne)

克莱尔·特里沃(Claire Trevor)

托马斯·米歇尔(Thomas Mitchell)

出品: 1939年,美国

【剧情梗概】

19世纪末,驿车是美国西部蛮荒边区的唯一的交通工具。车夫巴克驾车准备前往劳司堡。乘客中,有酗酒潦倒但心胸开阔的蓬纳医生,有到部队探亲、已近临产的露茜,有酒商以及绰号“卷毛”的警长。 镇上保卫法纪大同盟的女盟员把妓女达拉丝撵出当途镇。越狱的牛仔灵果也准备搭车到劳司堡,去找仇人报仇。在快到达目的地时,驿车遇上了印第安人的围攻,几经艰险之后获得骑兵队援手,终于解围。到了劳司堡,灵果以一敌三击毙了仇人,最后带着达拉丝前往边界的农场开始新的生活。

诞生于1939年的《关山飞渡》被认为是西部类型片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甚至一度被当作西部片的代名词。它的导演约翰·福特在50年的导演生涯中,拍摄了一系列成功的西部片,被公认为西部片的教父。

《关山飞渡》可以说是莫泊桑小说《羊脂球》的西部片版本,因为它把各种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集中在一辆狭小的驿车中,用共同面临的危机折射出人性的各个侧面,同时又包含着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影片在人物塑造、视觉表现和主题思想上,都对西部片这一类型片种有着重要的开拓意义。影片的主人公具有以往西部英雄的典型特质,但却又更加复杂、深刻和矛盾。他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刚从监狱里逃出来,为了向杀害他父亲的仇人报仇而踏上了西部之旅。他的非法身份为主流社会所不容,他与妓女的爱情处于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最后他虽然为自己也为社会消灭了邪恶势力,但他的归宿却只能是茫茫荒野。这样的主角设置打破了以往西部片中简单的正邪对立,将矛盾冲突多样化、复杂化。主角不仅在对抗单纯的邪恶势力,同时也在对抗社会与自身,在来自各方的张力中演绎着别样的西部传奇。片中其他人物也因其各自的身份而代表了不同的社会价值观,他们对同一事件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导演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关照。正是这些生动的人物,为影片中的西部世界加入了道德和人性的层面,在主题思想上超越了以往的西部片。在视觉表现上,影片将犹他州壮丽雄伟的纪念大峡谷同狭小封闭的驿车并置,体现出极强的画面张力,营造出恢弘的气势和紧张的情绪。而那些傲然挺立的碑式山岩,后来成为了约翰·福特西部片中经典的视觉标志,象征着福特心目中永恒的西部。

安德烈·巴赞在《电影是什么》中评价:“《关山飞渡》是达到了经典性的、风格日臻成熟的、相当完美的代表作。约翰·福特把西部片中的社会传奇、历史再现、心理真实和传统的场面调度格局糅合在一起,做到了完美和均衡。”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