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生活流电影”大师
米开朗琪罗·安东尼奥尼于1912年9月12日出生于意大利北部古城费雷拉,早年曾入圣保罗大学攻读经济及商科学位。20世纪40年代初,他进入《电影》杂志担任编辑,后来曾去法国担任著名导演马塞尔·卡尔内的助手。1950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他的第一部影片《爱的故事》,初步展示出与新现实主义电影在风格上的差异。
50年代,安东尼奥尼先后拍摄了《被征服者》、《没有茶花的茶花女》、《女朋友》、《呼喊》等影片,其中《呼喊》一片已经显露出安东尼奥尼的“内心现实主义”倾向。这些影片都有一个相同的主题词,即疏离感,这暗示了人在社会中的身份错位和人与人之间的隔离。
60年代,安东尼奥尼的创作更加成熟旺盛,创作了被称为“人类情感三部曲”的《奇遇》、《夜》、《蚀》等作品,使其跨入了“电影大师”的行列。其中,《奇遇》一片在戛纳电影节上引起激烈争论。这部影片没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也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影片讲述一男一女去寻找一个失踪者,但两个寻找者最后成了恋人,而失踪者的下落则不了了之。其实,安东尼奥尼并不是在讲述一个老套的故事,而是在说明人与人交流的不可能性,人难爱人,也难得被人爱。
《夜》、《蚀》是同一类型的影片。这三部影片都是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危机以及难以言表的不安心情,给人的印象就是“人存在就是烦恼”。为了渲染这种孤独、隔膜、痛苦的精神状态,安东尼奥尼经常运用背景画面,如以寂静的夜景、浩瀚的大海、大量的空镜头以及无声的音响作为表现手段。
1964年,安东尼奥尼拍摄了被称为“电影史上第一部彩色片”的《红色沙漠》,讲述一个因车祸而精神失常的女性,痛苦地发现家庭关系的冷漠,彼此无法理解,内心如同沙漠般荒凉。影片运用色彩元素来表现人物内心的变化,传达了作者对西方世界物质文明的绝望。
1966年,他拍摄了影片《放大》。该影片讲述摄影师托马斯在公园偷拍了一对情人的照片,但在逐级放大后,却似乎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枪的人。当他再放大时,迷茫的影像使他陷入了自我的疑惑。该影片对现代城市生活的神秘和不可知进行了探讨,并再次说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可能。安东尼奥尼似乎在暗示着: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只有表象,本质是不存在的。人的存在不是寻求意义,因为本来就没有意义。
七八十年代,安东尼奥尼还创作了《扎布里斯基角》、《女人的证明》、纪录片《中国》等作品。1995年,在约姆·文德斯的帮助下,因中风瘫痪的安东尼奥尼以手势和眼神指导拍摄了《云上的日子》,总结了他对个人追求、情感关系、艺术表现以及信仰等多方面的观点。
安东尼奥尼按照时间的自然流程来叙述,揭示蕴藏在生活表层下的人的情感活动,而并不深究其中的因果关系,因而有着“生活流电影”大师的美誉。安东尼奥尼用电影思考着人类的情感,关注着现代人的情感危机。他不断地提出问题却从未作答,也无法作答,而我们也只有从他的电影世界中去寻找那不是答案的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