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大学影视鉴赏 > 一英雄电影谱系(1949—1966)

一英雄电影谱系(1949—1966)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英雄电影谱系(1949—1966)

2018-04-15 作者: 虞吉

一英雄电影谱系(1949—1966)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美国等西方国家电影被迅速逐出中国电影市场,苏联电影成为了中国电影天然的参照系。Www.Pinwenba.Com 吧1949年至1959年这十年间,苏联电影在创作、理论和体制等方面对中国电影产生了全方位的重要影响。据统计,到1957年,苏联电影在中国经过华语配音(其中有少数加配字幕)的长短影片共有468部,观众达14.97多亿人次。在这些苏联影片中,以《夏伯阳》、《带枪的人》、《保卫察里津》为代表的苏联英雄电影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尤其巨大。在学习苏联电影的过程中,中国电影形成了17年电影的主流模式——英雄电影谱系。

(一) 英雄电影解说

英雄电影谱系主要包含两个大的影片题材类聚:一个是革命历史题材,一个是革命斗争题材。在这两个题材之外,又有两个分支,即喜剧电影题材和少数民族电影题材。它们虽然在取材上各式各样、不尽相同,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影片必须是歌颂性质、说明性质的(**政权的历史合法性)。这些影片具有政治和时代特色,是多种社会历史力量塑造的结果。

1.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

这是指“从1921年建党前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时,以我党领导的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的革命斗争事迹为题材的影片创作。它有特定的涵义,既有别于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被称为旧民主革命斗争的题材,也有别于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题材”石方禹:《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硕果》,《当代电影》1991年第1期。。这类题材影片在英雄电影中占据了主导地位,从叙事层面和风格样式上又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即英雄人物片、战争故事片和惊险片。英雄人物片在英雄电影谱系中所占比例最大,《钢铁战士》、《董存瑞》、《赵一曼》、《小兵张嘎》、《中华女儿》、《青春之歌》等经典影片是其代表。战争故事片则从宏观上对重大事件进行全景式把握与展现,追求宏观叙事,要求体现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的战争场面和战争全貌,具有史诗性质,如《南征北战》、《战上海》等影片是其代表;一些表现局部战斗或小规模战斗的影片,如《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平原游击队》、《铁道游击队》等,可称之为战斗片;还有一种作为军事教材拍摄的战例片,如《地道战》、《地雷战》等。惊险片主要描写和反映战争年代我党我军与敌人在正面战场、地下以及其他特殊领域的斗争,其情节较为曲折复杂,注重制造悬念,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如《羊城暗哨》、《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等。

2. 革命斗争题材电影

这是指中国历史上人民反抗压迫、与反动统治之间斗争的影片。这类影片既有反映古代人物的《李时珍》,反映近代历史的《甲午风云》、《宋景诗》、《林则徐》等;也有《红旗谱》、《聂耳》等反映现代斗争的。这类影片虽然反映的不是中国**领导下的斗争生活,但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在影片中侧重塑造一个典型的、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在刻画人物的同时展现历史背景和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历史英雄人物大多具有崇高的品质与坚忍不拔的勇敢精神。讴歌这类英雄人物,同样能对现实生活产生启迪作用,从而实现与新时代的对接。

3. 喜剧电影

喜剧电影的发展经历了一段较为曲折的过程。新中国建立以后,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指导下,产生了大量反映工农兵生活、塑造英雄人物的影片。革命抒情正剧成为时代主旋律。喜剧电影由于缺少生存的条件和土壤,在1949—1955年之间,没有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电影诞生。随着时代发展和电影政策的调整,1956—1958年之间,产生了喜剧电影的第一个小**。

(1) 讽刺性喜剧

1956年5月2日,**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也给艺术家们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创作环境和氛围,被称为文艺界的“小阳春”。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文艺领域的创作氛围相当活跃,喜剧电影层出不穷,掀起了喜剧电影的第一个创作热潮,其代表性影片有吕班的“喜剧三部曲”:《新局长到来之前》、《不拘小节的人》和《未完成的喜剧》,王炎的《寻爱记》,毛羽的《球场风波》,傅超武的《幸福》等。这类影片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采用较为温和的讽刺手法,对现实生活中的官僚主义作风、丑陋行为和不良社会风气进行鞭笞,从而达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目的。影片上映后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2) 歌颂性喜剧

1959年,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文艺工作者们纷纷进行创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代表性影片有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片、王家乙导演的《五朵金花》和1959年鲁韧导演的《今天我休息》。这类喜剧影片放弃了对社会生活的讽刺,转而放大社会的亮点,热情颂扬新社会、新人物。歌颂性喜剧中的主角不是被批评、讽刺的对象,而是歌颂、表扬的对象,它使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深刻体会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从中受到教育。剧中人物大多不知情或不知全情,在不断的误会、巧合中制造笑料,在喜气洋洋中以大团圆的结局收场。这种用歌颂代替讽刺、误会代替矛盾的创作方法,营造歌舞升平、一团和气的气氛,喜剧性十分微弱,因此并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随着政治局势进一步“左倾”,歌颂性喜剧昙花一现之后迅速消失,代之以生活喜剧(轻喜剧)的样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