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大学影视鉴赏 > 一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一电视剧的发展历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浩劫终于结束。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解放思想,冲破禁区”的号召下,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地方电视台纷纷建立,中国的电视队伍重新结集起来。电视剧的年产量从1978年的10余集发展到1979年的30余集,再到1980年的80余集。这一阶段的电视剧多为“单本电视剧”,走出了演播厅,在实景中拍摄,将人物和故事还原到了真实的自然场景之中,更贴近群众生活。反对农村婚事铺张浪费的电视剧《三家亲》(由同名锡剧改编,导演是许欢子、蔡小晴),是中国电视发展史上第一部完全在实景中录制的电视剧。

优秀的短篇电视剧《新岸》(编剧:李宏林;导演:王岚;摄像:季云军;中央电视台、丹东电视台联合录制),根据报告文学《走向新岸》改编,充分发挥了自身的艺术特征,虽具有较强的新闻性和纪实性,却又不囿于真人真事,深刻地挖掘和揭示了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成功地塑造了人物性格,感情真挚,朴实无华,具有较强的时代特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电视剧可圈可点,如《窗口》、《教授和他的女儿》、《痛苦与欢乐》、《凡人小事》、《乔厂长上任记》、《女友》、《有一个青年》等等。

(四) 成长成熟期(1980至今)

1980年是中国电视剧艺术起飞的一年。这一年,全国各地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生产的电视剧达100多部,且质量有全面的提高。接着,电视剧产量从1981年的110部,增加到1986年的1500部,我国电视剧的节目样式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1980年,我国制作了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遭到了观众的批评,但却拉开了我国电视连续剧的大幕,其意义非同寻常。之后,电视人不断探索,终于产生了一批质量上乘、观众满意的作品。比如: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以对越南自卫反击战为背景,塑造了梁三喜等一系列真实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深深地震撼了观众。

由老舍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是一部有着深刻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的连续剧。通过对一个普通大家庭的描写,将时代风貌和人情世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该剧以一个家族的兴衰来揭示一种民族精神,其中牵扯到很多人物,每个人都栩栩如生,俨然是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这样的电视剧雅俗共赏,老少咸宜。

从美学意识上看,这时候的电视剧已经试图不做戏剧、电影艺术的影子,努力寻求自身的美学形式。其中《女记者的画外音》是一个努力的尝试,它将戏剧的叙事、电影的画面、广播的声音合而为一。后来的《新闻启示录》更是把新闻、记录、评论、文学报道都为我所用。中国的电视剧正是由这一系列的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除此之外,由中国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一直占据荧屏经久不衰,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济公》等等。这些电视剧的拍摄,耗费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如《三国演义》拍摄过程中,动用剧组成员1000多位、群众演员40多万人次,前后制作耗时五年,纯制作经费7950万元人民币,建成两座电视基地,总耗资达1.7亿人民币。同时,还要克服技术上的缺陷,在试图还原小说精萃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度创作。小说的经典性,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再由电视这一现代传媒工具把文字转换为图像,直观性强,以及创作人员的呕心沥血和全体演员的敬业态度,都成为电视剧成功的原因。

1990年,《渴望》的横空出世,标志中国电视剧形态趋于成熟。《渴望》的热播,以及随之而来的“《渴望》热”的文化现象,并不是因为播前的“造势”宣传,而是靠电视剧本身赢得了万人空巷、举国论《渴望》的空前盛况。《渴望》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需求,讲述平凡人的情感故事。它真实、朴素、自然,符合中国观众的道德规范,因而使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共鸣。与此同时,《渴望》开启了中国电视剧跨入“电视化”生产的大门。《渴望》之后,我国陆续出现了《编辑部的故事》、《皇城根儿》、《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一大批制作精良的电视剧。“80年代是中国电视剧从舆论宣传工具向大众传媒形式转化的开始,许多观众和部分电视工作者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意识到电视剧是一种可以寄托现实梦想和宣泄心理**的娱乐叙事形式。”(尹鸿:《意义、生产与消费——当代中国电视剧的政治经济学分析》,《现代传播》2001年第4期。)正是因为如此,这一阶段,中国电视剧从数量到质量,从形式到内容,从审美到观众接受,都有了巨大的突破,中国电视剧已经完全成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