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九章教育大突围十九
2014-08-23 作者: 丛林小语
第一十九章教育大突围十九
万宝强的妻子杨建云伴读打工二个月后,在服装厂里拿了第一个月的工资——八百六十元,兴奋得像个小孩子似的。Www.Pinwenba.Com 品 文 吧休息天的时候,怀揣工资,一下子从商店里面买了近一百块钱的零食。这些零食都是平时女儿喜欢吃的,并且都是自己平时舍不得为女儿花钱买的食物。什么炒得喷香的法国黑桃仁、令人垂涎欲滴的腰果、板栗;什么美国进口的哈密瓜;什么台湾来的油桃;什么英国来的香蕉。这些一股脑的好吃食品足足装了一大包,朝女儿面前一放。
“好闺女,你看你妈妈也能赚钱了,你要给我好好地读书,书读好了,将来这些好吃的东西有的是!……”杨建云得意地重复着家长教育孩子的,并且有着悠久历史的“口头禅”。在杨建云教育孩子的词典中,一打开就是那么几行字,……似乎不说这些口头禅就再也没有好的教育方法了。谁知道女儿吃着这些从来没有吃过的名贵食品,胃口好了,但是心里却越发郁结——原来妈妈给我买这么多好吃的,原来都是有代价的……女儿想到这些,本来比较平展的眉头,也开始生起一道小的波纹来。杨建云望着女儿“开心”地吃着,自己比吃了仙丹还开心,心想自己的女儿总算过上一天和富裕人家子女一样的生活了,自己也第一次感到在这群伴读父母面前高大了许多。此时的杨建云,内心的沾沾自喜慢慢地掩没了平时那份自责、愧疚之心。
根据我平时多方面观察,总的来说,杨建云的女儿还是一个知高识低、通情达理、知恩图报之人。因为我评价一个人,都是从整体把握的,我从来不以点概面。也许这也是大多数人审美标准吧!假如,不是这样,我们对人的评价就会有失公正、公平。杨建云女儿对母亲的付出,眼睛常常闪着晶莹的泪滴,这是感激的眼泪,这是对无私大爱的回馈,这是万籁俱寂的时候对生命的顿悟。这一点,杨建云从平时与女儿的谈话中,以及平时的学习中也能够看出来……女儿能够理解母亲,能够懂得回报母亲,应该说这是万宝强和杨建云的骄傲。因此,他们在工作上的满身疲劳,也常常因为这一点而变得格外“轻松”。杨建云在服装厂干了近一年,在油锅里面摸了六千多元钱,最终还是放弃了打工的念头。这不是别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她女儿那个时期的学习成绩,始终得不到较大的起色;次要的是杨建云的身体吃不消那种玩命的苦工。这两种原因,迫使使杨建云作出退出服装厂的决定。杨建云不能去上班,但是她从不认为是那个服装厂的苦行僧般的劳作造成的,而是怪自己的身体跟不上,怪自己没有足够的精力去适应它,怪自己……她根本不去考虑这个厂劳动强度太大的因素。杨建云的善良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杨建云不能去工厂工作以后,由于总认为导致这个败局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的身体不行造成的,才所以她前思后想:一个人不能没有好身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钱少一点并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于是,她决心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体健康方面。认为有了好身体,什么都好了:做作业的时候,不会犯困,可以像自己家里的拖拉机一样,昼夜运转,一刻不停;上课的时候,她能够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讲,会把老师所讲的知识点一个不落地记下来;睡觉的时候,能够很快入睡,睡眠的质量肯定得到较大提高;就是平时和同学交往,也会神采飞扬地出现在同学面前。总之,女儿会因为自己身体的健康,一切都会变得美好起来。杨建云不是教育家,她对教育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这个层次。我们不应惊讶。
杨建云心想:要使女儿身体健健康康,首先要把握好孩子每天生活的营养关,孩子一日三餐营养搭配好了,口味调好了,就可以非常轻松地使女儿身体健壮起来。因此,她想来想去,她让老公万宝强从学校的图书室里面为她选几本关于食物营养方面的好书,希望在为孩子们挑选食物方面更经济、更合理、更科学……万宝强根据杨建云的要求,真为她在学校的图书室里精挑细选了十来本关于营养与健康方面的好书。万宝强为了更显示自己对妻子工作的支持,他又从这十来本的好书中,按照杨建云的严格标准,精选了三本书。一本是《营养学》,一本是《营养与健康》,另一本是《植物营养与大脑发育》。
于是,她在伴读的出租房间里,开始认认真真地做起学生来,人家打麻将、看电视、去学跳舞、去到超市闲逛……她现在有事做了,每天除了烧锅办饭、洗衣、打扫卫生,其余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专研营养学方面,她躺在床上,看书的专心程度,根本就不逊色于自己的女儿。
从那以后,她从菜市场上买来的菜,不再是一些大鱼大肉,而是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一开始,住在房东大院里的伴读父母们,看到这些稀奇古怪的菜,都背后大笑杨建云的愚,都责怪她全买一些以前人家喂猪的东西,杨建云听到这些嗔怪的语言,只是向那些伴读的父母们报以一笑,从不与他们争议。
我们知道,在中国思想发展历史上,儒、释、道三教,一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儒教(儒家一般不认为是宗教)主张积极进取,强调治国齐家平天下。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把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我们现在的伴读父母和正在就读的孩子,都在积极地为读书寻找最佳通道,这种顽强拼搏、不畏险阻的精神就是对儒家思想的最好诠释。佛教源于释迦摩尼,它主张普渡众生,强调修性积德,而中国的和尚、尼姑是中国化的佛家弟子。它的六根清净、禁欲、来生成佛思想对中国人如何修养德行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道教和儒家都是土生土长的,但是我国的道教不管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还是在自然科学兴起方面都产生无与伦比的作用。鲁迅曾经在《我国古代文化史研究》一书中说过,中国的绝大部分文化的兴起与我国的道教有关。他认为道教最关注现实,强调当下的努力,不像佛家那样只强调死后如何。道家认为人是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中国早期的炼丹家就是根据这一理论,向天地、万物祈求灵气与精华,开山炼丹就成为我国早期道家一生的诉求。于是,中国的指南针发明了,火药发明了,继而自然科学兴起了。大家都知道古代所谓的仙丹,就是现在化学中大家常提到的水银。要知道水银是重金属,有毒的。在我国唐朝很多皇帝都有吃仙丹的嗜好,因此,唐朝的皇帝不少身体虚弱,这主要是由于长期服用仙丹的所造成的后果,甚至有不少皇帝因为吃仙丹过度,被仙丹毒死。于是,唐朝的后期皇帝开始觉醒了,炼丹家们也由此醒悟了。他们便把目光投放到自然界的花草树木上,他们仍然根据“灵气、精华”理论,一致认为,山石没有他们要找的灵丹,那么花草树木中肯定他们要找的灵丹,于是,中国的中医学兴起了。至于后来的气功、禅功、瑜伽功(有人说是外国“货”)都是受到道家思想的发展起来的。看来杨建云是一个深受儒家、道家思想濡染的人。
置身“三教”之中,使我对农村骤然兴起的伴读现象有了一种较为客观的认识:伴读的父母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伴读生活,让自己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将来在社会上求取功名,最终实现孩子一生幸福的目的,这是我国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不断进化的结果。但是,他们中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停留在片面的说教上,只停留在做表面文章上,不具备正确引导孩子努力学习的能力,不具备如何让自己孩子健康成长的素养,也就是说这些大多数家长不具有佛家那种教化别人的佛性。应该承认现在的伴读家长,虽然他们没有接受道教思想的熏陶,但是他们对中国道教不太熟悉,但是中国道教里面所关注的传统元素——关注现实还是心有灵犀的,只不过他们热衷的不是自己的现在,而是把自己的主要精力都迁移在“孩子的现在”,孩子表现好了,立马表扬;孩子表现差了,立马批评。话又说回来,他们关注孩子的现在,只仅仅停留在表象,也没有深刻顿悟道教的精髓,他们中很少人能够从孩子的现在入手,为孩子的一生幸福寻找最完美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