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第三节 缺氧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3)肌红蛋白增加:久居高原的人,骨骼肌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多。肌红蛋白与血红蛋白的结构相似,但对氧的亲和力远大于血红蛋白。当PO2为10 mmHg时,Hb的氧饱和度约为10%,而肌红蛋白的氧饱和度可达70%。因而,即使在PO2很低时,肌红蛋白也能迅速被氧饱和,贮存一定量的氧。当PO2进一步降低时,即可释出贮存的氧供细胞利用。慢性缺氧可使肌肉中肌红蛋白含量增多,有利于氧的贮备释放和传送。

以上代偿机制的发生,在不同缺氧类型可能有所不同。急性缺氧时一般以发生较快的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为主,但这些代偿功能活动本身消耗较多的氧和能量,一般难以持久。慢性缺氧时,则主要借助于增加血液运输氧的能力和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为较经济的代偿方式。

2.缺氧所致的损伤性变化

(1)呼吸功能障碍

1)高原肺水肿:急性低张性缺氧,如快速进入海拔4000 m以上高原时,少数人可在1~4日内发生肺水肿,称高原肺水肿。表现为头痛、胸闷、呼吸困难、发绀、咳嗽、咳出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神志不清。肺部听诊有湿啰音。发病机制不明,一旦发生,将明显加重机体缺氧,不及时抢救常致死亡;如能及时给氧或离开高原,肺水肿可很快缓解。

2)中枢性呼吸衰竭:当PaO2过低(<30 mmHg),缺氧极为严重可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肺通气量减少,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

(2)循环功能障碍

1)肺动脉高压:缺氧可使肺血管收缩,这是导致肺动脉高压的重要原因。慢性缺氧因使肺小动脉长期处于收缩状态,引起平滑肌及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导致肺血管壁中层增厚,从而使肺血管阻力持续增高。此外,缺氧所致的红细胞增多,使血液黏度增高,也可增加肺血流阻力。肺动脉高压可增加右心室的后负荷,导致右心室肥大,甚至心力衰竭。

2)心排血量减少:严重缺氧所致的心排血量减少是由于心功能降低、心律失常以及静脉血回流减少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缺氧时,心肌细胞ATP生成减少、pH值降低等可引起心肌舒缩功能紊乱,甚至发生心肌变性、坏死。此外,缺氧所致的肺动脉高压还可增加心脏负荷。

3)心律失常:缺氧可致多种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室颤动等。心动过缓可能系PaO2严重降低,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迷走神经所致。期前收缩和心室颤动的发生则起因于心肌细胞内K+减少、Na+增加,使静息膜电位降低,心肌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改变。

4)静脉回流减少:主要与严重缺氧时呼吸中枢抑制使胸部运动减弱有关;全身性严重而持久的缺氧还可使体内产生大量乳酸、腺苷等代谢产物,导致外周血管扩张,大量血液淤滞在外周血管,从而使回心血量减少。

(3)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组织对氧需求很高。脑重仅为体重的2%左右,而脑血流量约占心排血量的15%,脑耗氧量约占总耗氧量的23%,所以脑对缺氧最敏感。缺氧患者可出现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症状。急性缺氧可有头痛,情绪激动,思维力、记忆力、判断力降低或丧失以及运动不协调等。慢性缺氧可有易疲劳、嗜睡、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精神抑郁等。严重缺氧可导致烦躁不安、惊厥、昏迷,甚至死亡。正常人脑静脉血氧分压约为4.53 kPa(34 mmHg),当降至3.73 kPa(28 mmHg)以下可出现精神错乱,降至2.53 kPa(19 mmHg)以下可出现意识丧失,降至1.6 kPa(12 mmHg)时将危及生命。

(4)缺氧性细胞损伤

1)细胞膜的变化:缺氧时ATP生成减少,供给各种“泵”的能量不足;同时,糖酵解加强使细胞内乳酸增多,pH值降低,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离子顺浓度差通过细胞膜,其结果为:①Na+内流,使细胞内Na+浓度增加,并促使水进入细胞,导致细胞水肿。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可堵塞微血管,加重组织缺氧。②K+外流,使细胞内缺K+,以致细胞糖原、蛋白质等合成代谢障碍,酶活性降低,进一步影响ATP生成和离子泵的功能。③Ca2+内流,严重缺氧时,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高,导致Ca2+内流增多,可激活磷脂酶,促进膜磷脂水解,造成细胞膜及细胞器膜进一步受损。

2)线粒体的变化:细胞内的氧有80%~90%在线粒体内用于氧化磷酸化生成ATP,仅有10%~20%在线粒体外用于生物合成、降解及生物转化作用等。严重缺氧首先影响线粒体对氧的利用,可使神经递质的生成和生物转化过程等降低。当线粒体部位PaO2降到临界点0.1 kPa(<1 mmHg)时,呼吸酶活性下降,ATP生成减少,线粒体可出现肿胀、嵴崩解、外膜破裂和基质外溢等变化。

3)溶酶体的变化:严重缺氧时,ATP生成减少、pH值降低、Ca2+超负荷、自由基大量产生和磷脂酶激活等均可使溶酶体膜通透性增高,进而使溶酶体肿胀、破裂,大量溶酶体酶释出,导致细胞自溶及其周围组织的溶解、坏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