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肿瘤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和乳腺常见肿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病理变化

(1)肉眼观察 肿块呈单个或多个结节状,位于子宫的不同部位,大者可突入宫腔,常侵入深肌层,甚而穿透宫壁达浆膜外。由于明显出血、坏死,使癌结节质软,色暗红或紫蓝。

(2)光镜观察 癌组织由分化不良的细胞滋养层细胞和合体细胞滋养层细胞组成,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两种细胞混合排列成巢状或条索状,肿瘤自身无间质血管,依靠侵袭宿主血管获取营养(图20-4)。癌细胞不形成绒毛和水疱状结构,这一点和侵袭性葡萄胎明显不同。绒毛膜癌侵袭、破坏血管能力很强,除在局部破坏、蔓延外,极易经血道转移,以肺和**壁最常见,其次为脑、肝、脾、肾和肠等。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20/20140822153549/images/128/Image3.jpg

癌组织浸润子宫壁肌层,无绒毛、间质和血管

2.临床病理联系 主要表现为葡萄胎流产和妊娠数月甚至数年后,**出现持续不规则流血,子宫增大,血或尿中HCG持续升高。绒癌是恶性度很高的肿瘤,以往治疗以手术为主,多在1年内死亡。自应用化疗后,治愈率明显提高,病死率已降低到20%以下。

四、卵巢肿瘤

卵巢肿瘤依照其组织发生可分为三类:①上皮性肿瘤,浆液性肿瘤、黏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肿瘤等;②性索间质肿瘤,颗粒细胞—卵泡膜细胞瘤、支持细胞—间质细胞瘤;③生殖细胞肿瘤,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内胚窦瘤及胚胎癌。

(一)卵巢上皮性肿瘤

卵巢上皮性肿瘤最常见,占所有卵巢肿瘤的90%,大致上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绝大多数上皮肿瘤来源于卵巢的表面上皮,由胚胎时期被覆在生殖嵴表面的体腔上皮转化而来。依据上皮的类型可将卵巢上皮性肿瘤分为浆液性、黏液性和子宫内膜样。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20/20140822153549/images/128/Image4.jpg

1.浆液性肿瘤(serous cystadenoma)是卵巢最常见的肿瘤,其中浆液性囊腺癌占全部卵巢癌的1/3。良性和交界性肿瘤多发于30~40岁的女性,而囊腺癌则年龄偏大。

肉眼观察:典型的浆液性囊腺瘤由单个或多个纤维分隔的囊腔组成,囊内含有清亮液体(图20-5),偶混有黏液。良性瘤囊内壁光滑,一般无囊壁的上皮性增厚和**向囊内突起。双侧发生多见。

光镜观察:良性瘤囊腔由单层立方或矮柱状上皮被覆,**状结构较宽,细胞形态较一致,无异型性。交界瘤上皮细胞层次增加,达2~3层,**增多,细胞异型,但无间质的破坏和浸润。浆液性囊腺癌除细胞层次增加超过3层外,最主要的特征是伴有癌细胞间质浸润。肿瘤细胞呈现癌细胞特点,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增加,**分支多而复杂,呈树枝状分布,或呈未分化的特点。常可见砂粒体(psammoma bodies)。

2.黏液性肿瘤(mucinous tumors)较浆液性肿瘤少见,占所有卵巢肿瘤的25%。其中85%是良性和交界性,其余为恶性。

肉眼观察:肿瘤由多个大小不一的囊腔组成,腔内充满富于糖蛋白的黏稠液体(图20-6),双侧发生比较少见。

光镜观察:良性黏液性囊腺瘤的囊腔被覆单层高柱状上皮。交界性肿瘤含有较多的**结构,细胞层次增加,一般不超过3层,核轻至中度异型,但无间质和被膜的浸润。囊腺癌上皮细胞明显异型,形成复杂的腺体和**结构,如能确认有间质浸润,则可诊断为癌。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20/20140822153549/images/128/Image5.jpg

(二)卵巢性索间质肿瘤

卵巢性索间质肿瘤(sex cord-stromal tumors)起源于原始性腺中的性索和间质组织,分别在男性和女性衍化成各种不同类型的细胞,并形成一定的组织结构。女性的性索间质细胞称作颗粒细胞(granulosa)和卵泡膜细胞(theca),男性则为支持细胞(sertoli)和间质细胞(leydig),它们可各自形成女性的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瘤,或男性的支持细胞瘤和间质细胞瘤,亦可混合构成颗粒—卵泡膜细胞瘤或支持—间质细胞瘤。由于性索间质可向多方向分化,卵巢和睾丸可查见所有这些细胞类型来源的肿瘤。卵泡膜细胞和间质细胞可分别产生雌激素和雄激素,故患者常有内分泌功能改变。

(三)卵巢生殖细胞肿瘤

生殖细胞肿瘤发病率仅次于生发上皮肿瘤,由于原始生殖细胞具有多向分化的潜能,决定了生殖细胞肿瘤在生物学行为、病理学类型和临床特点方面具有多样性,包括畸胎瘤、无性细胞瘤和卵黄囊瘤等。畸胎瘤通常由2个胚层或3个胚层来源的组织构成,根据肿瘤的分化成熟程度将畸胎瘤分为良性畸胎瘤和恶性畸胎瘤两大类,良性畸胎瘤较多见。无性细胞瘤是原始生殖细胞直接形成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结构与睾丸精原细胞瘤相似。卵黄囊瘤是原始生殖细胞向胚外结构分化形成的高度恶性的肿瘤,多发生在30岁以下妇女,是婴幼儿生殖细胞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生物学行为呈高度恶性。

卵巢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却很相似,主要为内分泌症状、局部压迫症状等。由于大部分恶性肿瘤进展较为隐匿,不易早期诊断,因此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

五、乳腺癌

乳腺癌是来自乳腺终末导管小叶单元上皮的恶性肿瘤,常发于40~60岁的妇女,小于35岁的女性较少发病。男性乳腺癌罕见,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肿瘤半数以上发生于乳腺外上象限,其次为乳腺中央区和其他象限。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雌激素长期作用、家族遗传倾向、环境因素及长时间大剂量接触放射线和乳腺癌发病有关。

(一)病理变化

乳腺癌组织形态十分复杂,类型较多,大致上分为非浸润性癌和浸润性癌两大类。

1.非浸润性癌

(1)导管内原位癌(intraductal carcinoma in situ)发生于乳腺小叶的终末导管,导管明显扩张,癌细胞局限于扩张的导管内,导管基底膜完整(图20-7)。由于乳腺放射影像学检查和普查,检出率明显提高,已由过去占所有乳腺癌的5%升至15%~30%。根据组织学改变分为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导管内原位癌。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20/20140822153549/images/128/Image6.jpg

肿瘤癌细胞异型性明显,但未突破基底膜(箭头所示)

经**组织检查证实的导管内原位癌如不经任何治疗,其中30%可发展为浸润性癌,说明并不是所有的导管内原位癌都能转变为浸润癌,如转变为浸润癌,通常需历经数年或十余年。转变为浸润癌的几率与组织类型有关,粉刺癌远远高于非粉刺型导管内原位癌。

(2)小叶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小叶原位癌发生于乳腺小叶的末梢导管和腺泡。扩张的乳腺小叶末梢导管和腺泡内充满呈实体排列的癌细胞,癌细胞体积较导管内癌的癌细胞小,大小形状较为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罕见。增生的癌细胞未突破基底膜。一般无癌细胞坏死,亦无间质的炎症反应和纤维组织增生。

约30%的小叶原位癌累及双侧乳腺,常为多中心性,因肿块小,临床上一般扪不到明显肿块,不易和乳腺小叶增生区别。发展为浸润性癌的几率和导管内原位癌相似。

2.浸润性癌

(1)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由导管内癌发展而来,癌细胞突破导管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乳腺癌的70%。

肉眼观察:肿瘤呈灰白色,质硬,切面有沙砾感,无包膜,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活动度差。如肿瘤侵及**又伴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由于癌周增生的纤维组织收缩,可导致**下陷。如癌组织阻塞真皮内淋巴管,可致皮肤水肿,而毛囊汗腺处皮肤相对下陷,呈橘皮样外观。晚期乳腺癌形成巨大肿块,在癌周浸润蔓延,形成多个卫星结节。如癌组织穿破皮肤,可形成溃疡。

光镜观察: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癌细胞排列成巢状、团索状,或伴有少量腺样结构。可保留部分原有的导管内原位癌结构,或完全缺如。癌细胞大小形态各异,多形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常见局部肿瘤细胞坏死。根据癌实质和纤维组织间质的不同比例分为单纯癌(carcinoma simplex)(癌实质与间质比例大致相等)、硬癌(scirrhous carcinoma)(间质成分占优势)和不典型髓样癌(癌实质多于间质),现统称为浸润性导管癌。

(2)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由小叶原位癌穿透基底膜向间质浸润所致,占乳腺癌的5%~10%。癌细胞呈单行串珠状或细条索状浸润于纤维间质之间,或环形排列在正常导管周围。癌细胞小,大小一致,核分裂象少见,细胞形态和小叶原位癌的癌细胞相似。

大约20%的浸润性小叶癌累及双侧乳腺,在同一乳腺中呈弥漫性多灶性分布,因此不容易被临床和影像学检查发现。肉眼观察,切面呈橡皮样,色灰白柔韧,与周围组织无明确界限。该癌的扩散和转移亦有其特殊性,常转移至脑脊液、浆膜表面、卵巢、子宫和骨髓。

(二)扩散

1.直接蔓延 癌细胞沿乳腺导管直接蔓延,可累及相应的乳腺小叶腺泡;或沿导管周围组织间隙向周围扩散到脂肪组织。随着癌组织不断扩大,甚至可侵及胸大肌和胸壁。

2.淋巴道转移 乳腺淋巴管丰富,淋巴管转移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转移途径。首先转移至同侧腋窝淋巴结,晚期可相继至锁骨下淋巴结、逆行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位于乳腺内上象限的乳腺癌常转移至乳内动脉旁淋巴结,进一步至纵隔淋巴结。少部分病例可通过胸壁浅部淋巴管或深筋膜淋巴管转移到对侧腋窝淋巴结。

3.血道转移 晚期乳腺癌可经血道转移至肺、肝、骨、脑等组织或器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