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 第十六日 晴 丝绸之路的幽思
2018-04-15 作者: 常年华
7月10日 第十六日 晴 丝绸之路的幽思
凌晨3时,到服务站,大约是在武威附近,猫在车上睡了一觉。Www.Pinwenba.Com 吧不管多远,走高速我一般是不会下路的,路上也无宾馆之类,上了高速只是一个字了——跑。
路经嘉峪关,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晚清民族英雄左宗棠亲手种植的一棵杨树,两人合抱粗,长得依然枝繁叶茂,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左公杨。多年前,我到过那儿,当我到看到那棵左公杨时,那饱经风霜的老树好像在对我诉说着左宗棠不朽的业绩。我也曾怀着虔诚的心走到树下,怀抱大树,用脸贴了一下饱经风霜的树干,并留影,表达对这位抵御外侮、捍卫疆土的老英雄的崇敬、缅怀之意。
坐在车上,不由想起由兰州通往新疆的三千里宽达数丈、杨柳遮护的左公大道。
在进军新疆的途中,左家军有一个感人的现象,前面的部队每人背着一大捆树苗,在几丈宽的大道边种树,每边三到四行;后面的挑水浇灌,以保树苗成活,没成活的还要补栽,从兰州到新疆栽树三千里。树苗成活后,交由地方管理。每十里派一人专职管理,并设有护林员负责保护、修剪等工作。古老的丝绸之路变成了宽阔的林荫大道。地方官府还立牌告之民众爱树、护树:“昆仑之墟,皑皑雪积。杯酒阳关,马嘶人泣。谁引春风,千里一碧?勿翦勿伐,左侯所植!”至今,还能看到已存不多的左公杨、左公柳。西北人民谁都知道左宗棠的故事,人们把那条通往新疆的三千里阳关大道和路边的树亲切地称之为左公大道。左宗棠的部将,浙江巡府杨昌浚曾赋诗赞叹道: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弟子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而行进在现在的西北许多公路上,只见绵延的荒漠、古长城的断壁残垣,风沙弥漫,显得孤独而荒凉,不知当代的官员们作何感想?
看关外大漠,无垠的戈壁显得苍凉、悲壮,雄伟的祁连雪山像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在戈壁尽头。目及处,偶见几株骆驼刺和一些不知名的小草点缀在大大小小的石头边,给恒荒的大漠带来一丝生机、一点绿意。除了稀疏的小草,似乎再看不到生命的存在。“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当年的边塞诗人,是那么恰如其分地描写了塞外风情。跨出关门,四顾苍茫。西去路上,每行一步都会增加一分对故乡、故人的怀念。
几千年来,这里战祸不断,每一块砖石,每一蓬草丛,都浸透了戍边男儿的鲜血。闭上眼,古战场仿佛再现眼前:广袤的戈壁旌旗乱舞,黄沙弥漫;金戈闪耀,鲜血飞溅;战鼓动地,烟尘遍野……自古,描写西北边塞战争的诗词数不胜数,每每读之,慷慨悲歌之情顿生。
儿子把车开得风驰电掣般,他大概不会思古怀忧吧。在车上,我久久地向嘉峪关市区凝望。我仿佛看到这一丝绸之路上昔日重镇的辉煌:迎着朝阳和暮色,大路上东来西往的商旅和驼队络绎不绝,清脆的驼铃声不绝于耳,交流着欧亚两大洲的物资和商品;市面上酒馆饭店连成一片,街上走着各种肤色的男人和女人;多情、豪放的西域女子一个个貌若天仙,体格健壮,她们自由自在,毫无拘束地在林间、草地唱歌跳舞,谈情说爱;有着冒险精神和开拓精神的旅人和商人们,充满了放荡不羁的豪放之气,给汉民族饱受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带来了新的风气。
而今,嘉峪关高搂林立,路上车流成河,已不是我所喜欢的情景了。
下午,跑出了漫长而路面也不怎么好的甘肃省,到了陕西的宝鸡,有点累,下路进市区吧。找了一家离高速路不太远的宾馆住下了,离高速路近是为了明天避免时间的耽误和找路的麻烦。宾馆很高档也有餐厅,吃了饭后没再去看市容。
由于头天晚上没下路也没怎么睡觉,这一晚睡得很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