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大美昆曲 > 在劫难逃

在劫难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据此,文化部发出《关于保护和振兴昆剧的通知》,接着又成立了“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俞振飞担任主任。

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

1986年1月11日至14日,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在上海开会,宣布成立。第一次全委会确定了“昆指委”工作条例。周巍峙总结了建国以来昆曲工作,分析昆剧面临的形势后说:“昆剧老艺术家都已达到高龄,若再不抓好,不能将传统优秀剧目及表演艺术继承下来,将要犯大错误……”

不久,传字辈和马祥麟等十四位老师在苏州昆剧团集中,在文化部艺术局俞琳副局长、戏曲处林毓熙处长等人的组织下,讨论教学计划,周传瑛一番话尤其发人深省——

“六十五年前的今天,就在这一墙之隔的五亩园内,也是为了抢救濒临衰亡的昆曲,我们进了第一所昆剧学校:昆剧传习所……”

4月1日,培训班开学,学员有:上昆蔡正仁、张洵澎、张静娴,北昆洪雪飞、蔡瑶铣,浙昆王奉梅、王世瑶,湘昆张富光、雷子文,江苏昆剧院石小梅、胡锦芳,苏州苏昆剧院陶红珍、尹建民,还有董敏以及上海、江苏戏校昆剧老师等,共计一百零八人,旁听生二十七人。

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后来成了昆曲的骨干力量,不少人是如今的昆曲耆老、国宝级艺术家。可以想见,培训班对昆曲的传承起到了多么难能可贵的作用!

1986年4月至1988年5月,历时两年,“昆指委”举办了四期培训班,抢救昆曲传统剧目一百三十三出,完成老师教学录像剧目七十出。

昆曲前辈们对培训班倾注了全部热情。

期间,周传瑛生病,不肯住院,躺在床上为学员说戏;

沈传锟身患癌症开刀,主动要求将自己的《祝发记·渡江》录像,他穿着白色的住院服,连唱带做,留下了最后的艺术影像;

同样患癌症动过手术的邵传镛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走了,在走之前,一定要将我身上的戏留给你们!”

同样值得尊敬的是周巍峙及其他文化部的领导,还有具体负责培训的钱璎、徐坤荣、顾笃璜等人。1988年5月以后,第一届“昆指委”已经停止活动,但在名誉主任周巍峙的关心支持下,完成了录像带的后期制作,并且为全国六个院团各复制了一套。

我是昆曲“保皇派”

期间,发生了一件昆山文化人至今印象深刻的事——

1983年,昆山恢复亭林园,副县长王道伟负责,请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做顾问。

陈从周有时就住在亭林园的翠微阁。他是园林大家,更是昆曲迷。他招收研究生,必须的前提是要会唱昆曲。他曾经写过一篇昆曲与园林的文章,把园林与昆曲的渊源,从美学的角度说得非常透彻。

陈从周心直口快,一次吃饭时,他突然冒出一句:你们昆山不好,不好——

在座的有文化局长,还有县领导,都愣了一下。

陈从周也觉说话突兀了些,但依然按捺不住心中的怒气,说,我们绍兴人连黄酒都不想卖了——绍兴人不卖黄酒,昆山人不唱昆曲,可耻!可耻!

在座的昆山人脸红了。倒是文化局长顾鹤冲找到了解围的办法,他说,我们昆山也有会唱昆曲的,在座的就有——陈从周忙问,有吗?顾鹤冲指指程振旅,说,他会。程振旅说,我稍微会唱几句。陈从周说,你唱给我听。程就清唱了“原来姹紫嫣红……”一段。看到昆山还有唱昆曲的,陈从周非常高兴,他说,我是昆曲的保皇派!我们就是要有昆曲,昆山这个城市,要绿化,要昆曲,不搞昆曲可耻,不搞绿化“死化”!

昆山人受到刺激,昆山人开始行动了。

要么不做,做就一鸣惊人!

昆山曾经申报举办昆剧节

昆山曾经积极准备和申报昆剧节。

这是一个被忽略和遗忘了的故事。

蔡正仁多次对笔者说:(你们)怎么也不能忘记吴克铨!

吴克铨是拙作《昆山之路》的主角,写《大美昆曲》,并没有采访他。想不到他和昆曲也有一段情缘。

2011年8月15日下午,在昆山前进路279号三楼昆山开发区研究会,昆山市原市委副书记夏梁鑫,就昆山申报“中国昆剧节”的来龙去脉做了详细的陈述。

1990年11月10日,昆山市委书记吴克铨和副市长夏良鑫到南京,在大行宫人民剧场看上海昆剧团蔡正仁的《长生殿》。

第二天,他们请俞振飞、李蔷华夫妇及上昆团长蔡正仁吃饭,省委副秘书长朱通华也参加了,地点是丁山宾馆。

就在这次见面时,谈起昆曲“回娘家”的事。俞振飞等人都说,讲昆山有“三宝”:昆石、琼花、并蒂莲。其实真正属于昆山的只有昆石,就那么小的一个山包,早就不能开采了,昆山真正的宝贝是昆曲。这是谁都抢不走的,昆山要打昆曲的旗号,让国人知道昆曲在故乡昆山多么受到重视。

1991年2月9日,上海昆剧团与昆山签订了“友好攀亲合作关系”,文本上说——昆山是昆曲的发源地,昆山人民对“上昆”怀有特殊的感情,要求上昆能经常到昆山演出,并通过辅导活动,让昆曲在昆山得到普及……振兴昆曲,振兴昆山。

一、 每年或定期举办昆曲回娘家活动。

二、 上昆重点对“小小昆曲班”进行培训辅导;在党政机关团体、昆曲研究会和昆曲业余票社中开展教唱活动,并逐步扩大到中小学和基础条件好的厂矿与城镇,使昆曲成为昆山群众性的主要业余戏剧活动之一。

……

由昆山市、上昆共同努力,争取1992年9、10月在昆山举办首届中国昆剧节……文本中还提到,昆山与上昆联合成立“上海昆山振兴昆剧促进会”,上昆每年到昆山普及和演出,由昆山提供车旅食宿,昆山每年资助上昆人民币三到五万元。

当时,“昆山之路”刚刚起步,经济很拮据,实际每年支付二万元,也已经很不容易了。

蔡正仁很知足,说,(昆曲)“总算找到知音了!”

这件事,当时舆论造得很大。上海新闻媒体很敏感,以兴奋的笔调连续报道。《上海昆剧团昆山攀亲》(《解放日报》1991年2月10日)、《昆曲认亲》(《新民晚报》2月18日)、《生命之树常青》(2月16日《新民晚报》)、《副市长为何手舞足蹈》(2月13日《新民晚报》)——后一篇是写的夏梁鑫:不是说要学昆曲吗?副市长也学唱了,所以叫“手舞足蹈”……

接下来,重头活动是举办昆剧节。

为办昆剧节,建设大戏院

1991年2月23日,昆山市委副书记李全林、宣传部长陈伯荣、副市长徐崇嘉、办公室主任钱解德等人参加的十五人会议纪要说,“与会同志就‘昆剧节’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工作进行了讨论,形成了初步意见”,同时成立了以市长周振华为主任的领导班子。

接着,积极筹备和实施了两件大事——

一个是昆山大戏院。昆剧要演出,尤其是要争取办中国昆剧节,现有的剧场不适应,只有总工会的电影院和人民路上的“人民剧场”。蔡正仁说拿不出手,也施展不开。

政府专题研究,决定建大戏院。

吴克铨带着蔡正仁到城东一片农田看,说,就在这里建个大戏院,你看怎么样?

蔡正仁看了很诧异,也难以想象:这怎么可能?!

没到两年,大戏院建成了!这在当时的沪宁一线,是非常神气的。芭蕾舞剧团来演出,说,他们在别处,因为剧场小,不得不减少小天鹅数目,一直减,就在你们昆山大戏院,一个不少,完整版演出。

再一个是昆曲博物馆。蔡正仁提议并请俞振飞题了字。当时没有钱,据说花了一百八十万元,在那时算是天文数字了!这也说明昆山当时的文化意识,文化自觉,对昆曲价值的认知。

文化部“同意”举办昆剧节

前面两件事,最直接的目的是为了举办昆剧艺术节。可昆山是县级市,怎么好举办“中国”昆剧节?

蔡正仁说,你们写,写好了我来送文化部!就这么,昆山政府出面写了报告,要求举办中国首届昆剧节。

事情发展比原来想象的要快。蔡正仁直飞北京,报告送交文化部,接着,昆山市委副书记沈明德和夏良鑫又到北京去活动,找关系,直接跑到文化部,找到艺术局局长曲润海。

文化部很积极,很给力,因为不多时候,批文就下发了。

就如“昆山之路”开发区打破常规办事一样,县级市昆山报告直送文化部,文化部也直接发文给昆山市政府!

昆山拿到了一份盖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大印的文件——文化部文艺函[1991]812号文件,题目是:关于同意举办“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复函。时间是1991年4月29日——

昆山接文后,十分欣喜,马上开始筹备,同年11月30日,名为《关于筹办“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情况汇报》的文件,直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这份“昆政发[1991]154号”文件说,“硬件”和“软件”同时准备,硬件方面:(1) 投资八百万元,建造“昆山大戏院”。(2) 投资近千万元,建造昆山电视台,确保昆剧节实况转播。(3) 投资一千五百万元建造一座较高标准的宾馆……

一份具体筹办昆剧节的资料上写明,“主办”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昆山市人民政府,“协办”单位是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化局、各昆剧院团。

昆剧节的时间定在1992年底至1993年上半年。对相关事项都有详细的设想和规划,甚至已经考虑到了征集名家字画、昆剧节主题歌、会标等等。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计划是非常超前的。

“昆山之路”之所以大获成功,就在于“快三秒”:从思维到行动,都比别人先一步,早一天,快三秒!

昆剧节没有办成

非常遗憾,由于种种原因,昆山举办首届昆剧节的宏大计划没有实现。

所谓“种种原因”,除了经济实力、硬件设施跟不上或来不及建造外,还有就是主要领导、有关领导多有变动——

书记吴克铨调苏州人大、市长周振华去省乡镇企业局、副市长夏梁鑫去苏北挂职……

计划没有变化快啊!中国的国情,谁都可以想见,谁都莫可奈何!

昆剧节没办成,昆山并没有放手,昆山依然对昆曲一往情深,积极承办了昆剧传习所成立七十周年的纪念活动。

正由于昆山一个县级市能有这样的积极性,并且大胆提出了办节的构想,对于文化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必然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之后专家们连续叫了八年,争取了八年,终于在2000年办成了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这和昆山领导们曾经的努力,是不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