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 > 3.3文言文阅读(1)

3.3文言文阅读(1)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3.3文言文阅读(1)

2018-04-15 作者: 蔡明

3.3文言文阅读(1)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郑人逃暑①郑人有逃暑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从阴。Www.Pinwenba.Com 吧及至暮,反席子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徒衽③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

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èn):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3.3.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徒衽以从阴()

②其阴逾去()

解析:①迁移,搬动②离开3.3.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解析: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3.3.3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解析:晚上也跟着树影移动席子3.3.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解析: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不能用同样的方法来对待不同的事物(或“人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正确的方法”;或“不要凭经验办事”;或“不要墨守成规”等)

(2009·佛山)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孔子见罗雀者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选自《孔子家语》)

3.3.5按要求完成下面三个小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黄口从大雀()

②孔子顾谓弟子曰()

③全身之阶()

解析:①跟随,跟从②回头看③保全3.3.6下列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解析: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人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3.3.7翻译下列句子。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解析: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

3.3.8你从本文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解析:一是不要贪图眼前利益;二是要多借鉴长者的经验;三是要有忧患意识;四是要谨慎择友。

参考译文:

孔子看到张网捕鸟的人,捕到都是黄口的小雀。夫子问捕鸟的人:“唯独大雀捕不到,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雀容易警觉,所以不易捕到;小雀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不到(小雀);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能捕到(大雀)。”孔子回头对弟子说:“容易警觉就远离了祸害,贪吃就忘记了祸害,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但却由于所跟从的对象不同或得到福或得到祸。因此君子应当慎重地选择所要跟随的人,依靠年长者的谋虑就会有保全自身的凭借,跟从年少者的憨直就会有危急死亡的祸患。”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常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也?

【乙】孙莘老识文忠公,尝乘间从以文字问之,云:“无他术①,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苕溪渔隐②曰:“旧说梅圣俞③日课④一诗,寒暑未尝易也,圣俞诗名满世,盖身试此说之效⑤耳。”

(选自《东坡志林》)

【注释】

①术:方法②苕溪渔隐:即胡仔,宋代作家。③梅圣俞:即梅尧臣,宋代著名诗人。④课:这里指按照规定的内容和分量学习。⑤效:应验。

特别提示:这是一道课内与课外文言文比较阅读的试题,在全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同时,加重了对学生比较鉴别、迁移拓展、创新应用能力的考查,代表了中考文言文语段阅读的命题方向,值得关注。课外文言文考查内容与课内文言阅读试题相似,不过更注意能力的迁移,考查的多为课内反复出现的词语或与课内相关的内容。

3.3.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尝极东方极:

(2)寒暑未尝易也易:

解析:①极:穷尽;②易:改变。

3.3.10下面各组中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以文字问之B.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C.羲之之书晚乃善当立者乃公子扶苏D.以临于溪,曰新城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解析:答案是D。

3.3.11请用自己的话说明墨池的位置和形态。

解析:临川城东,临着溪水有一个缓缓隆起的高坡,称做新城,新城之上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就是荀伯子在《临川记》中所说的王羲之的墨池。

3.3.1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文言句子。

(1)岂其学不如彼邪?

(2)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解析:(1)莫非他们所下的学习功夫不如王羲之吧?(2)要多读书多写作,自然会精湛的。

3.3.13【甲】【乙】两文从不同的角度闸述怎样的观点?要想学有所成,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哪些条件?

【甲】【乙】

两文的观点:

还需要的条件:(写出两点即可)

解析:勤学苦练的观点。还需要的条件如:明确的学习目的、科学的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用心专一等。

(2006·潍坊)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选自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西湖最盛,为春为月。一日之盛,为朝烟,为夕岚。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②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为清绝: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罗纨(wán):丝织品。②午未申:指午时、未时、申时三个时辰,相当于现在从上午十一时至下午五时的这一段时间。③夕舂:夕阳。

特别提示:这两篇对比阅读的文章,都是写景范文,描写的对象虽各不相同,但借景抒情却是一致的,虽然文中的抒情只一两句话,但却是文章的主旨所在,一定要认真研读。

3.3.1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③梅花为寒所勒④山岚设色之妙解析:①飞奔的马(奔→马,动→名,词类活用)

②发出③约束,阻止④着、涂(现在美术作品中仍用“设色”来表示“着色”或“涂色”)

3.3.15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①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②横柯上蔽,在昼犹昏B.①猿则百叫无绝②月景尤为清绝C.①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皆在朝日始出D.①梅花为寒所勒②歌吹为风解析:答案是C。

3.3.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文: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译文:

解析:①(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②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浏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庸俗的人说呢?

3.3.17甲、乙描写的对象各不相同,但是两位作者却都流露出相似的思想感情。请从对待风景和对待世俗社会两个角度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析:寄情山水、热爱山水、欣赏大自然之美,洗掉内心的尘垢,保持一份内心的清净和独立的人格、情操,但又流露出一种避世、避俗的心态。

(2006·太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注释】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3.3.18【甲】

文第一段描写的内容是;【乙】

文中描写溪水的语句是。

解析:(潭)水和(游)鱼清流触石,洄悬激注3.3.19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以其境过清③南流数十步④不可名状解析: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了解。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把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依靠文意,句意来确定词意。①大约、大概②凄清、冷清③向南④说出3.3.20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解析:中考文言文翻译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的直译能力,因此答题时必须认真领会词义,紧扣原文,既要做到字字落实,又要根据句意,段意甚至文意组织好文字,力求做到准确、顺畅。①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②秀美的树木、奇异的竹林垂下的阴影相互掩映。

3.3.21面对美景,【乙】

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

解析:古诗文中,作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例子比比皆是,回答这类问题,关键要把准作者的感情脉络,要从作者的生平、性格爱好、特别是仕途情况去了解。并且要结合本文作者所流露的情感去分析,也可以从某些注释中去寻找蛛丝马迹。这里景色优美却无人赏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2008·上海)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误认卓茂①尝出门,有人认其马。茂问之曰:“子亡马几何时矣?”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而自挽车去。将去,顾而谓曰:“若非公②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马,乃诣丞相府归马。

【注释】

①卓茂:人名。②公:对人的尊称。

3.3.2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幸至丞相府归我()

(2)乃诣丞相府归马()

解析:(1)还,归还(2)往,到……去3.3.23对画线句“心知非是,解以与之”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就连忙跟他解释。

B.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就连忙跟他解释。

C.心里明白这个人不辨是非,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D.心里知道这马不是那人的,但还是解下马给他。

解析:D3.3.24卓茂问“子亡马几何时矣”的用意是。

解析:想确认马是谁的3.3.25这件小事表现了卓茂的品质,表现了“马主”的品质。

解析:仁厚(宽厚、宽容)诚实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联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3.3.26下面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挟天子而令诸侯(挟持,控制)

B.利尽南海(利用)

C.国险而民附(归附)

D.时先生屯新野(驻扎)

解析:答案是B。物资。

3.3.27下面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贤能为之用不足为外人道也B.而其主不能守舍生而取义者也C.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以是人多以书假余D.今操已拥百万之众辍耕之垄上解析:答案是C。

3.3.28句子翻译。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解析:这大概是天拿(它)来资助将军的,将军难道没有这个意思吗?

3.3.29填空。

选文中诸葛亮对三方形势的分析十分准确。分析曹操,指出他具有政治和的优势;分析孙权,指出他具有地理和优势;分析刘表,既指出他具有交通和优势,也指出了他软弱无能的一面。此为刘备争霸天下定了大计。

解析:兵力(军事)人才(民心)物产(资产)

3.3.30简答题。

选文中“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一句,反映诸葛亮什么样的思想?

解析:天命观(或唯心主义)。

(2009·模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一)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

宋昭公出亡①,至于鄙,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④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⑤者众也。

(节选自《新序》)

【注释】

①出亡:国亡后出逃。

②发政举事:施政做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被:穿上。

⑤谄谀:谄媚奉承。

3.3.3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臣之妻私臣私:

(2)君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

解析:(1)偏爱(2)当面3.3.3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解析: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太深了。

3.3.33邹忌的进谏为什么能让齐威王称“善”?

解析:①从日常小事入手,以家比国,以己比君。②使用排比的方式,增强语势,有力阐明了自己的观点。③语言委婉含蓄,使对方受到启发。④处处为国为君着想,晓以利害。(答出其中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3.3.34齐威王和宋昭公的周围同样都有谄谀者,然而齐国能够“战胜于朝廷”,宋昭公却不得不“出亡”,结合语段说说造成这样不同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解析:齐国有邹忌这样善于进谏的大臣,齐威王也善于纳谏。而宋昭公却一直被谄谀者包围,听不到谏言。(齐国、宋国情况均要答出。齐国情况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3.3.35从上面两个语段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解析:示例: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批评和建议,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阿谀奉承者蒙蔽,要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言之成理即可)

近年,文言文阅读考查形式多样,选材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此题以课内外材料相结合,从内容的“异”到主题的“同”,巧妙地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引导考生由词到句,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知选文的内在联系与内容,综合考查了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

第1题考查了词语理解,按“课标”要求以考查对关键实词的理解能力为主。解答时必须通读全文,结合具体语境释词,并注意古汉语中的语言现象。第2题考查对关键词句正确翻译的能力。此类题虽是常考题型,解答时必须做到四点:(1)弄清句式特点;(2)抓住句中关键词语;(3)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翻译;(4)以直译为主。第3题、第4题均考查了对内容的理解,不同的是第3题考点单一,只需读文(一)便可解答;第4题考查的是比较阅读,解答时须仔细阅读,尤其是结合注释认真读懂课外选文,才能分析出同样的环境,为什么齐威王和宋昭公却会有不同的结局。解答时须理解两段选文从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同一个主题,才能围绕“说话(劝说)要讲究方式”,“要善于听取意见”,谈出自己的体会。

(2008·甘肃金昌模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3.3.36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解析:(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

3.3.37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解析:线索:渔人的行踪。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

3.3.38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解析:(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避秦时乱。

3.3.39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解析:第一问:不足为外人道也。第二问:①桃花源中生活安宁;②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3.3.40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解析:

表达作者的理想,即追求一种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宁静淳朴的和谐生活环境。

(2008·江苏无锡模拟)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芳容至孝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旋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

3.3.4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芳容泣而志之(2)药之可以即愈(3)且吾有大事未了(4)闻言色动解析:(1)记,记住(2)给……吃药,吃药;用药治(3)结束,完,了结(4)脸色,神色,面色3.3.42下列句中的“于”与“葬父于祖墓旁”中的“于”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告之于帝B.贤于材人远矣C.仓鹰击于殿上D.万钟于我何加焉解析:C3.3.43翻译下列句子。

(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解析:(1)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

(2)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3.3.44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解析:

有孝心,懂得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定,一诺千金。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杨震①拒贿年五十,乃始②仕州郡。大将军邓骘③闻其贤而辟④之,举茂才⑤,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⑥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⑦,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日:“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⑧,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

【注释】

①杨震:字伯起,东汉弘农郡华阴县人。官至太常,位列朝廷九卿之一。②乃始:才开始。③邓骘(zhì):汉和帝邓皇后的哥哥,封上蔡侯。④辟:举荐。⑤茂才:即秀才,汉代推荐人才的科目之一。⑥故:先前。⑦谒见:进见,拜见。⑧故人:老朋友。这里是杨震自称。

3.3.45“故人知君”的“君”,是古时对别人的尊称。文中与其用法相同的词是。

解析:子3.3.46“当之郡”的“之”的意义和用法是()

A.结构助词,的B.代词,指杨震C.动词,往,到解析:答案是C。“当之郡”的意思是“当他去到东莱赴任时”。“之”在句中当“往,到”讲。

3.3.47“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与“密愧而出”中的“而”用法是否相同?

解析:两个“而”的用法是不同的。“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的意思是“大将军邓骘听说他贤良因而举荐他”,“而”在这里表因果关系。“密愧而出”的意思是“王密惭愧地退出”,“而”在这里起顺接作用。

3.3.48与“怀金十斤以遗震”中的“遗”音、义相同的一项是()

A.遗之以书B.路不拾遗C.不遗余力解析:答案是A。“怀金十斤以遗震”的意思是“王密从怀中取出十斤黄金,献给杨震”。这句中的“遗”当“给”讲,读wèi。

3.3.49在下面空格中填写两个字,能够集中表现杨震廉洁的品质:

太守解析:四知(2008·重庆)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3.5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无丝竹之乱耳()

解析:(1)名:有名(或“出名”“著名”“成了名山”)(2)鸿:大(3)调:调弄,这里指弹奏(4)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这里泛指奏乐的声音3.3.5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解析:(1)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或“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2)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内(或“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3.3.5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

B.选文在描写“陋室”时,重点突出了“陋室”环境之清幽宁静和室内主人生活情趣之高雅。

C.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明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鄙弃。

D.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

解析:答案是D。“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屋主人品德高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