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多功能题典初中语文 > 3.3文言文阅读(2)

3.3文言文阅读(2)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②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解析:①(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应当是苏轼游赤壁(的情景)。

②他们的互相靠近的两膝,各自隐藏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2009·青岛)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墨子·鲁问(节选)

鲁阳文君①将攻郑,子墨子闻而止之,谓阳文君曰:“夫天之兼有天下也,亦犹君之有四境之内也。今举兵将以攻郑,天诛②其不至乎?”鲁阳文君曰:“先生何止我攻郑也?我攻郑,顺于天之志。郑人三世杀其父③,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④。我将助天诛也。”子墨子曰:“郑人三世杀其父,而天加诛焉,使三年不全,天诛足矣,今又举兵将以攻郑,曰:‘吾攻郑也,顺于天之志。’譬有人于此,其子强梁⑤不材,故其父笞之。其邻家之父举木而击之,曰:‘吾击之也,顺于其父之志。’则岂不悖⑥哉?”

鲁阳文君曰:“然。吾以子之言观之,则天下之所谓可者,未必然也。”

【注释】①鲁阳文君:即公孙宽,楚惠王授与他鲁阳之地,故又称鲁阳文子。②天诛:上天的惩罚。③杀其父:杀害他们的国君。④不全:指五谷不熟。⑤强梁:强横,强悍不顺。⑥悖:荒谬。

3.3.15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谓阳文君曰()

②今又举兵将以攻郑()

③故其父笞之()

解析:①对……说(对)

②来(用来)

③用鞭、杖或竹板打3.3.15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墨子闻而止之。

解析:墨子听说了就去阻止他(攻郑)。

3.3.159通读选文,说说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解析:墨子是一个反对战争、主持正义、机智善辩的人。

(2009·潍坊)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人非上智,其孰无过。过而能知,可以为明;知而能改,可以跂圣①。小过不改,大恶形焉;小善能迁,大善成焉。

夫人之过无他,惰慢也,嫉妒也,邪僻也。惰慢则骄,孝敬衰焉;嫉妒则刻,灾害兴焉;邪僻则佚,节义颓焉。是数者,皆德之弊而身之殃。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②。蜂虿不远则螫身,蟊螣不去则伤稼,己过不改则累德。

若夫以恶小而为之无恤③,则必败;以善小而忽之不为,则必覆。能行小善,大善攸④基;戒于小恶,终无大戾。

(节选自《内训·迁善》)

【注释】①跂圣:向圣人看齐。②蟊螣、蜂虿:害虫、毒虫。③恤:担心、忧虑。

④攸:所。

3.3.16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过而能知,可以为明过:

(2)己过不改则累德累:

解析:(1)过:有过错(或犯错误)。

(2)累:连累,损害。

3.3.16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人非上智,其孰无过②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B.①惰慢则骄,孝敬衰焉②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C.①以善小而忽之不为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D.①戒于小恶,终无大戾②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解析:答案是C。A:①副词,表反问;②代词,他。B:①连词,表因果,就;②连词,表转折,却。C:均为连词,因为。D:①介词,指明对象;②介词,比。

3.3.16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或有一焉,必去之如蟊螣,远之如蜂虿。

(2)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解析:(1)如果有其中的一个方面,就一定像(除掉)蟊螣一样去掉它,像(远离)蜂虿一样远离它。

(2)现在(我)即使死在捕蛇上,与我乡邻们的死相比也已经算晚了,又怎么敢怨恨呢?

3.3.163这段选文的主旨十分明显,你还能记起一些与之相关的名句吗?请写出两条。

解析:示例: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2009·黄冈)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

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

⑦六经:指《诗》《书》《礼》

《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3.3.164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腰白玉之环()

(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

(4)感泣辞母()

解析:(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

3.3.165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D.①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解析:答案是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

3.3.166翻译句子。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译文:

解析:背着书箱,拖着破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3.3.167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乙文范仲淹是:②。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要求填写两个)。

解析: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

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③囊萤映雪悬梁刺股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3.3.16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卒之为众人。

卒:

(2)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至:

(3)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域:

(4)终无济于天下。

济:

解析:(1)终于(2)达到(3)地方(疆界、区域)

(4)帮助3.3.16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解析:(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2)人们做学问,如果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

3.3.170【甲】文谈“成才”,【乙】

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它们具体有什么不同。

解析:

【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朋友,要认真钻研书面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3.3.171【甲】

【乙】

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甲】文第2段和【乙】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1)【甲】文:

(2)【乙】文:

解析:(1)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2)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其自述如此,时人谓之实录。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①融然②。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性不解音,而畜③素琴一张,弦徽④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节选自《晋书》)

【注释】

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徽:系琴弦的绳子。

3.3.17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B.无案牍之劳形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博学善属文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D.弦徽不具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解析:答案是B。A:出名;说出,弄清楚。C:写;嘱托。D:具备;所有。

3.3.173下列对甲乙两段文字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刘禹锡的安贫乐道,志趣高洁;乙文主要表现在陶渊明的“颖脱不羁,任真自得。”

B.甲文列举“诸葛庐”、“子云亭”并引用孔子的话,其目的在于强调“陋室”不陋。

C.乙文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描写陶渊明,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跃然纸上。

D.甲文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和乙文中的“环堵萧然,不蔽风日”,分别写出刘禹锡与陶渊明居所的萧条冷落。

解析:答案是D。“萧条冷落”之说不合文意。

3.3.174用现代汉语写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其亲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

解析:他的亲戚朋友有时带着酒菜来,陶渊明一点也不推辞。

3.3.175联系甲文中“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叙述,你认为乙文中陶渊明的“琴中趣”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解析:高雅脱俗,悠闲自得的生活情趣。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3.3.176“去”在古汉语中有多种意思,请你为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去”选择正确的义项,将所选字母填在括号内。

去:A距离B离开C除掉、去掉(1)去国怀乡()

(2)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3)委而去之()

(4)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解析:(1)B(2)C(3)B(4)A3.3.177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语句的意思。

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解析:湖面上金光闪烁,月影犹如一块壁,静静地沉浸在水底。

3.3.178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选文第一段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的特点。

解析:壮阔、浩渺(意思对即可)

3.3.179选文第二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第三段描绘的画面特点是;如果请你朗读第二、三两段文字,应注意分别读出和的语气语调。

解析:阴晦萧索晴朗明丽悲凉低沉喜悦昂扬(意思对即可)

3.3.180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这三段文字是为了借题发挥引出争议,阐明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与他同时代的欧阳修则在《醉翁亭记》中以“乐”字贯穿全篇,抒写情怀。请将下面的两个句子补充完整,要求补写后的句子能分别体现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每句填7个字)

(1)范仲淹。

(2)欧阳修。

解析:(1)为天下先忧后乐(2)与吏民同醉同乐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编,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战国策》)

3.3.18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何间焉(参与)

C.公将鼓之(击鼓进军)

B.弗敢加也,必以信(信用)

D.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

解析:答案是B。“信”应解释为“实情”。

3.3.18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见乃自立为王B.可以一战以是人多以书假余C.登轼而望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望其旗靡其如土石何解析:答案是A。A项都解释为“于是,就”;B项分别解释为“凭借”,“因”;C项前解释为“它”,代指齐军,后为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前解释为“他们的”,代指齐军,后为语气词,表反问语气。

3.3.18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并不详细记叙这次战役的进程,而是着重记录曹刿关于战争的论述,表现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B.战前曹刿见鲁庄公,从鲁庄公的回答“必以分人”“必以信”“必以情”中看出了鲁庄公早已认识到取胜的先决条件是得到民心,于是慷慨从战。

C.本文善用对比。写鲁庄公,以“将鼓”“将逐”表现他不察敌情,急躁冒进;写曹刿,则以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前后映衬,表现他临阵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D.本文语言十分精妙,如写鲁庄公,不直接用贬语,而是通过对话描写和指挥意图的叙写来表现其政治上的无能和军事上的无知。

解析:答案是B。“必以分人”“必以信”说明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曹刿对此都予以了否定,在他的启发下庄公才认识到作战要依靠人民,而不是“早已认识到”。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⑤,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⑥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⑦,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⑧拜而死。(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

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崖(yá)山:宋末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扞(hàn):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⑤捄(jiù):同“救”。⑥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⑦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⑧乡(xiàng):同“向”。

3.3.184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解析: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3.3.185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书:

(2)涕:

(3)殊:

解析:(1)书:写(书写等)

(2)涕:眼泪(泪、泪水等)

(3)殊:特别(很、十分等)

3.3.186弘范“使(天祥)为书招张世杰”,文天祥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请用现代汉语回答。

解析:文天祥:“我不能保卫父母,却教别人背叛父母,可以吗?”他将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

3.3.187选出对画线句子“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A.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B.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C.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来表现忠贞不二之心呢!

D.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因为大臣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解析:答案是B。

3.3.188从文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句子。(不少于两句)

解析: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

3.3.189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习的课文,谈谈文天祥至今仍为人们敬仰的原因。

解析:要求能结合选文并联系课文如《过零丁洋》、《谈骨气》等阐明文天祥的民族气节。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自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

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3.3.19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辟:

(2)天祥泫然出涕涕:

解析:(1)通“避”,躲避(2)眼泪本题考查对文言重点实词的识记。

3.3.19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译文: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译文:

解析:(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过程中抓住了几个关键词。“是故”“甚”“恶”“遂”及介词“以”。

3.3.192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①富贵不能淫②威武不能屈解析: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本题考查知识能力迁移。

3.3.193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解析: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而取义者也”)。本题考查了对作品主题思想的理解。

3.3.194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甲文:

乙文:

解析: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本题考查文体知识,甲文以议论的方式来阐明作者的观点,乙文是以时间为顺序,在叙事过程中,通过人物对话、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乙】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3.19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解析:①受蒙蔽②使……发扬光大。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3.3.196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解析: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3.3.197下列句中“/”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皆以/美于徐公C.今齐/地方千里D.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解析:答案是D。文言文的正确朗读有助于对文义的理解和把握,在考题中设计这类内容,会对教学起导向作用。

3.3.198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是甲乙文段共同的话题,但劝说方式各不相同,邹忌采用了的方式,诸葛亮采用了的方式。受此启发,绿茵中学的学生想建议李校长开设“校长信箱”,假如你是学生代表,见到李校长后,你将要说的话是。(不超过30个字)

解析:前两空要求对人物语言特点进行概括,这是比较阅读的特点,凡用来比较的两篇文章,肯定有其可比之处,而邹忌和诸葛亮由于身份不同,因此对君主提建议的方法也不一样,语言上也就有各自的特点。通过比较,不仅可以明确人物性格,还可以受到一定的启示。邹忌采用了委婉劝说的方法,而诸葛亮采用了直接劝说的方法。第三空结合口语交际实际,考查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对校长提建议必须注意身份,说话的语气,词语的运用都必须注意。

3.3.199进谏难,需要勇气和智慧;纳谏也难,需要气度和胸怀。甲段中的邹忌和齐威王,你更欣赏谁?请简述理由。

解析:邹忌:①有勇气,②说话讲究技巧,③忠诚,④有自知之明等;齐威王:①胸怀宽广,②虚心纳谏,③有富国强兵的愿望等。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题干的设计有意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消化反思,对人物分析理解。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圯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释】

①干:岸边。②圯(pǐ):倒塌。③阅:经历。④棹(zhào):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fèi):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3.3.200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A.沧州南一寺临河干(面对)

B.二石兽并沉焉(合并)

C.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毕竟)

D.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停止)

解析:答案是B、C。B项的意思是“一起”;C项的意思是“最终”。

3.3.20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二石兽于水中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以为顺流下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则移其民于河东解析:答案是A、C。A项的“于”都是“在”的意思;C项的“为”都是“做、造”的意思;B项的两个“以”的意思分别是“以为”“把”;D项的两个“于”的意思分别是“在”“从”。

3.3.20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解析:答案是C。②、④两句的“之”都是指代的石兽;①句指代的是众人捞石兽的事;③句指代是讲学者说的话。

3.3.20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

(2)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

解析:(1)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2)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第一句中“究”是“分析”的意思,“是”是“这”的意思;“携”为“带走”的意思;第二句中“然”是“既然”的意思,“但”是“只”的意思,“臆断”为“主观推断”的意思。只要这些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了,就不难翻译了。

3.3.204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解析: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本题只要深入理解短文的意思,就能回答出来。“老河兵”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来分析的。

(2004·肇庆)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

①虞人: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②罢:通“疲”。

3.3.205用现代汉主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天又雨,公将焉之?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解析:本文主要考查学生整体感知文段内容的能力。①“雨”,名词作动词,“下雨”;“之”,动词,“到……去”;“焉”,疑问代词,“哪里”。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②“期”,约定。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3.3.206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解析:故事告诉我们,诚信非常重要。做国君的讲究诚信,信守约定,就能赢得百姓的信任,使国家繁荣富强起来;作为普通人讲究诚信,则能培养良好品德,取得事业成功。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秦王坚自河东还①,以骁骑将军邓羌②为御史中丞③。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④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⑤之弟也,酗酒,豪横⑥,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⑦德,奏未及报⑧,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⑨,疾恶纠案⑩,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选自《资治通鉴》第22卷)

【注释】

①秦王坚:指前秦世祖苻坚。河东:郡名。②邓羌:人名。③御史中丞:官职名。下文的“侍中”“中书令”“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均指官职名。④王猛:人名。⑤太后:苻坚的伯母。⑥豪横:恃强横暴。⑦收:拘捕。⑧报:答复。⑨同志:志趣相同。⑩纠案:举发其罪,考问其实。刑免:判罪免官。

3.3.207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

秦王坚自河东还解析:秦王坚/自河东还3.3.208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为()

(2)患()

(3)市()

解析:(1)做、担任(2)祸害(3)集市3.3.209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

解析:我到现在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答到大意即可)

3.3.210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王猛严惩强德的原因。

解析:强德恃强横暴,抢夺别人的财物,掳掠他人的子女,成为老百姓的祸害。(只要符合题意,语句通顺即可)

3.3.211王猛严惩违法官吏取得了什么成效?请用原文回答。

解析: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

3.3.212读了选文,你对王猛有何评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示例:嫉恶如仇,执法如山,雷厉风行等。

阅读文言选段,回答下列问题王积薪闻棋王积薪①棋术功成,自谓天下无敌。将游京师,宿于逆旅。既灭烛,闻主人媪隔壁呼其妇曰:“良宵难遣,可棋一局乎?”妇曰:“诺。”媪曰:“第几道②下子矣。”妇曰:“第几道下子矣。”各言数十。媪曰:“尔败矣。”妇曰:“伏局。③”积薪暗记,明日复其势,意思皆所不及也。

【注释】

①王积薪:围棋高手。②道:本文指围棋布子的位置,唐代围棋棋盘纵横各十九道线,双方均在横竖线交叉点布子。这里,婆媳分居两室,都是心中虚设一盘,攻战过程全凭记忆。③伏局:认输。④复其势:复验那盘棋的局势。意思是按自己暗中记忆的,把那盘棋重新布子走一遍。

3.3.2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宿于逆旅()

②良宵难遣()

解析:①旅店②排遣,消遣(意思对即可)

3.3.214从本文结尾“意思皆所不及也”,可见媪妇二人棋艺之高,你认为她们技艺高明具体表现在何处?

解析:示例:婆媳隔墙下棋,手中无子,心中有棋,进退取舍,全凭记忆。此题能答出隔墙下棋之意即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