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药是兽药的一种,大多由人药、兽药、农药移植而来,少部分是水产专用药,渔药的研制开发过程中对原料、分析方法、安全性的要求方面与兽药有相似的一面,但其使用方式、作用过程与效果和兽药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在代谢和残留方面有其特殊性,因此渔药的使用除了要考虑对养殖的水产生物的影响、残留量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外,还应考虑施用后对水体环境的影响。
按照使用目的,我国常用渔药可分为6大类型:(1)环境改良剂,用于改善水质、底质,调控微生态平衡和生物指标;(2)消毒剂,用于水体消毒;(3)抗微生物类药物,包括抗菌素、抗真菌药物和抗病毒药物;(4)杀虫驱虫药;(5)代谢改善和强壮药;(6)中草药,用于防治鱼类细菌性和寄生虫等疾病。
目前,我国渔业生产中渔药的使用问题比较严重,表现在大剂量、不规范使用渔药,用药剂量、给药方法、用药部位及用药动物种类不符合有关规定,不执行休药期的规定导致水产品上市前药物成分尚未完全排出体外,使水产品渔药残留超标,甚至还有使用违禁药物的现象。在饲料药物添加剂中长期超量加入抗生素、激素、促生长剂。消费者食用了被渔药污染或药物残留超标的水产品后,会产生过敏、抗药性、损伤有关器官机能,甚至会造成致畸、致癌、致突变等严重后果,给健康带来即时的或潜在的危害。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物质或天然物质,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食品都添加了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制作中有重要作用,它不仅可以改善食品质量和色、香、味,而且可以防治食品**变质,延长了食品保存时间。如添加了色素的糖果,添加了防腐剂的酱菜,添加了疏松剂的面包,添加了抗氧化剂的点心,添加了乳化剂的冰激凌。如果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是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的。
根据1962年FAO/WHO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食品添加剂的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在食品制造、加工、调整、处理、包装、运输、保管中,为达到技术目的而添加的物质。食品添加剂作为辅助成分可直接或间接成为食品成分,但不能影响食品的特性,是不含污染物并不以改善食品营养为目的的物质。世界各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都有严格规定,我国对食品添加剂有严格的审批制度和管理制度。新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安全可靠”的基础上强调了“技术上确有必要”,强调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及最大使用量,都是经过由多方专家组成的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严格评审后确定的。我国的《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分为21类:(1)酸度调节剂(2)抗结剂(3)消泡剂(4)抗氧化剂(5)漂白剂(6)膨松剂(7)胶姆糖基础剂(8)着色剂(9)护色剂(10)乳化剂(11)酶制剂(12)增味剂(13)面粉处理剂(14)被膜剂(15)水分保持剂(16)营养强化剂(17)防腐剂(18)稳定剂和凝固(19)甜味剂(20)增稠剂(21)其他。
为了确保将食品添加剂正确地使用到食品中,一般来说,其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经食品毒理学安全性评价证明,在其使用限量内长期使用对人安全无害。
2.不影响食品自身的感官性状和理化指标,对营养成分无破坏作用。
3.食品添加剂应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布并批准执行的使用卫生标准和质量标准。
4.食品添加剂在应用中应有明确的检验方法。
5.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以掩盖食品**变质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
6.不得经营和使用无卫生许可证、无产品检验合格证及污染变质的食品添加剂。
7.食品添加剂在达到一定使用目的后,能够经过加工、烹调或储存而被破坏或排除,不摄入人体则更为安全。
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名单之外的品种,例如苏丹红,或使用工业级原料顶替食品添加剂。二是超范围使用,例如硫磺,它本身是列入名单的品种,有防腐、保鲜作用,允许用于某些食品的加工,但是有些企业把它用在了批准使用范围以外的食品上。三是超量使用,食品中某些重要添加剂含量的监测数据表明,由于滥用食品添加剂而造成食品中添加剂(如甜味剂糖精、防腐剂苯甲酸钠)超标的现象时有发生。将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
蒙牛特仑苏OMP牛奶
2008年年末,公众和一些媒体先后对蒙牛特仑苏OMP牛奶中“OMP”究竟为何物,以及是否符合《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一事提出质疑。
“特仑苏”一词源自蒙语,是“金牌牛奶”之意,和普通牛奶相比,特仑苏的定位是高端市场,它的最大卖点是添加了OMP。它的包装上印有“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委托国家有关权威专业机构对特仑苏所含蛋白的实际效果进行了动物和人体的临床实验”,实验证明“OMP在增加骨骼密度,防止骨量丢失方面具有作用”。OMP是英文OsteoblastMilkProtein的缩写,中文名称是造骨牛奶蛋白。OMP是蒙牛公司命名的商品名称,由上海统园食品技术有限公司代理从新西兰进口,作为乳品原料使用。OMP是牛奶经脱脂、膜过滤等方法获得的,主要成分为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产品具备新西兰食品安全署出具的安全证明。
卫生部会同多个部门的专家对添加了OMP的蒙牛特仑苏牛奶进行研讨后认为,这一产品没有健康危害,但OMP不是现行国家卫生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原料,蒙牛公司进口并使用OMP没有事先申请批准,并擅自夸大宣传产品功能,违反了食品卫生法的有关规定。
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生产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按照这一法律条款,添加了食品添加剂目录以外的物质,哪怕是对人体无害,也是违法行为。
http://news.xin**.com/health/200902/15/content_10821547.htm新华视点:蒙牛特仑苏OMP事件的“台前幕后”
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风波是否禁止使用面粉增白剂?2006年由卫生部组织召开的协调会上,国家五部委(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商务部)中,除商务部提出“请扩大征求意见范围”外,另四个部门均以正式文件明确表态要禁用。主禁方以国内面粉龙头企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国家粮食局为主,而反禁方以食品添加剂企业、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卫生部为主。
面粉增白剂是一种食品添加剂,有效成分是过氧化苯甲酰(BPO),学名叫稀释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加工过程中添加它,主要作用是增白。按照现行的面粉强制性国家标准,是允许添加过氧化苯甲酰的,只是不能过量。根据相关规定,每千克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不能超过0.06克。
但反禁方认为,过氧化苯甲酰其主要作用是“后熟”,而不是增白,所谓“后熟”,是指用刚加工好的面粉直接蒸馒头,馒头会又小又黑,从颜色到口感都不好。面粉需要放置3—4个星期才会熟化。而如果加了增白剂,熟化两天即可完成。
据《南方周末》报道,以国内面粉龙头企业、国家粮食局为主的主禁方一致认为,过氧化苯甲酰“有致癌作用”。增白剂对营养的破坏也备受争议,主禁方认为面粉增白剂超标了对人体肯定会有害。生产企业认为面粉中的色素是类胡萝卜素,而过氧化苯甲酰具有氧化性,它会破坏类胡萝卜素使其失去色泽,从而达到增加面粉的白度。
但反禁方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不仅是中国,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使用这种面粉添加剂,美国规定过氧化苯甲酰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添加,加拿大规定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的添加量为150毫克/千克。反禁方也承认会破坏类胡萝卜素,但认为人体每天需要类胡萝卜素4200—4800微克/100克,而面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极少,有报道说面粉中只含6微克/100克,而蔬菜西兰花含有7210微克/100克;胡萝卜含有4010微克/100克。
而对于中小面粉企业来说,增白剂的使用还有另外一层作用。业内人士说,小麦制成面粉讲究“出粉率”,出粉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经济效益就越高。但问题是小麦出粉时除了正常的面粉,余下的面粉明显会泛黄或泛黑,企业只有加大增白剂的使用量。才可以把这些泛黄面粉漂白,这样就提高了出粉率。
卫生部表示已经收到国家粮食局提交的有关“要求在面粉加工过程中停用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酰”的申请材料,将提请全国食品添加剂标准化委员会按照有关规则进行讨论,再最后作出是否禁用的决定。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指出,建立食品添加剂管理规则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公众的健康,规范食品生产,提升食品质量。根据有关规定,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要求在达到预期效果时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用量。一种食品添加剂能不能使用,卫生部要求按照既定的规则来进行审批、评估。
我国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在技术上确有必要且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方可列入允许使用的范围。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技术必要性和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及时对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标准进行修订。
http://www.chinanews.com.cn/jk/aqjs/news/2008/1211/1482367.shtml
卫生部将就面粉增白剂禁用问题提请讨论
http://www.rich998.com/html/20081211/144343393_2.htm
动植物本身含有的天然毒素
一些动物体内本身含有天然毒素,毒蘑菇中含有致命的有毒物质,河豚鱼胆和血中含有致死性河豚毒素;一些动植物因贮藏不当产生毒性物质,如发芽马铃薯芽眼处产生的龙葵素,可以引起人食物中毒;加工处理不当,没有去除或破坏其有毒成分,如未烧熟煮熟的刀豆(扁豆)可引起食物中毒。
拒绝食用野生动物,拒绝消费野生动物制品
被人们认为是滋补佳品的野生动物,往往是健康的杀手。比如鱼翅,由于鲨鱼处在海洋食物链的顶端,鱼翅中沉积了大量重金属如汞和多环芳烃等有害物质,长期食用会危害人类的生殖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捕杀野生动物常用的手段是毒杀,而且因为盗猎野生动物是非法行为,销售和贩运野生动物制品一般都没有卫生的储藏和运输手段,甚至被注射大量的安定类镇静剂以避免被查获。此外野生动物携带的寄生虫和病毒也是大问题,由于野生动物和人类有着不同的免疫系统,人类很难避免从野生动物那里传染疾病。在中世纪的欧洲,瘟疫很可能来自于斯堪德纳维亚半岛的一种田鼠,而艾滋病的来源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来自于非洲的猴子。
SARS即**型性肺炎,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大部分感染者表现出急性呼吸困难综合征和急性肺损伤。2003年2月首次发现于我国广东、香港以及越南的河内等地,并迅速蔓延到世界27个国家和地区。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截至2003年4月23日,全球已有4288人遭到感染,其中251人死亡。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试验了从华南地区带来的蛇类等变温动物,发现SARS不管是在哺乳动物体内还是在变温动物体内都有可以达到传染级别的繁殖强度。更为重要的是,已经证实SARS在天鹅、中华梅花鹿、西藏野生羚羊等野生动物物种体内可以得到相当好的繁殖环境。穿山甲是一种野生动物,可用于药材,但在广东地区,居民却认为日常食用它可以强身健体。而在最近的WHO专家试验中,发现至少可以证实:穿山甲是SARS传播的一个理想载体。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香港大学也宣布SARS病毒溯源研究获得重要进展:从6只果子狸标本中分离到3株SARS样病毒,进一步的基因分析证明了动物SARS样病毒是人类SARS病毒的前体。
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有害物质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盛装食品饮料的器皿和食品包装材料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特别是塑料饮料瓶在使用中是否会释放出有害物质,不利于人体健康?
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塑料饮料瓶都是由高分子物质合成的,在合成过程中为了加快反应,有些使用了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塑料饮料瓶的材质本身是无色、透明的,有些厂商为了造型设计会添加色素,让瓶身有颜色。此外为了增加其使用年限,还会添加抗光剂、抗氧化剂、安定剂等化学物质,而这些添加物很可能在使用中释放出来进入食品。
注意材质数字安全使用塑料瓶
各种塑料瓶使用的材料有所不同,塑料瓶底部以三角形记号标示数字1—7,表示第一到第七类塑料,分别代表不同材质的塑料。
第一类塑料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简称PET),是由对苯二甲酸[C6H4(COOH)2]及乙二醇[C2H4(OH)2]两种单体经由酯化反应生成,分子量一般大于104。
是常见的一种热塑性聚酯,可以分为APET,RPET,PETG。具有良好的坚韧性、拉伸性、抗冲击强度、耐热、耐磨性、电绝缘性,常用于制造可乐瓶、矿泉水瓶等。使用上应注意勿受光照及避免置于高温环境中。
在这七类塑料中,较安全的是第二、四、五类。第二类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第四类为低密度聚乙烯(LDPE),它们都是由C2H4聚合而成,HDPE硬度比LDPE高,结构相对稳定,安全性也较高。第五类是聚丙烯,是C3H6聚合物。这三类聚合物都不带氧原子,不容易与阳光、空气反应,因此化学结构较安定、使用年限较长,即使表面刮伤也不会释放有害物质。这三种塑料的颜色均为白色略透明,若制造过程加入色素,使其颜色改变,则应尽量避免购买。
第三类聚氯乙烯(PVC)问题最大,除了在制造过程中会添加化学物质外,因为无法回收,且燃烧时会产生二英及含氯化合物,对环境影响很大,因此许多国家都已经减少或禁止使用。
第六类聚苯乙烯(俗称保丽龙,PS)的化学稳定性差,可被多种有机溶剂溶解,制造过程会添加许多化学物质以提高稳定性,而这些添加物很可能在使用中释放出来进入食品。
第七类塑料指的是一至六类以外的塑料,其中最有问题的是聚碳酸酯(PC)。PC的原料是双酚A(BPA),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双酚A,某些高效清洁剂甚至会把PC中的双酚A溶解出来,容器表面若有刮伤,双酚A也会溶入盛放的饮料中。双酚A是一种环境激素,在动物实验中已发现只要3微克/千克(即1公斤的水含3微克)的双酚A,就会使细胞异常。目前已知双酚A会使老鼠精子数减少、脑神经受损等。
市售瓶装饮料如可乐、矿泉水、果汁、绿茶等,瓶子的软硬程度不同,主要和聚合物分子量大小及PET的排列方式有关,分子量从数千到上百万都有可能,一般而言,分子连接越长,材质越硬。此外,PET排列得越整齐,瓶子也越硬。
PET在聚合过程中要发生酯化反应,两种单体必须先溶在有机溶剂里,而为了加速反应,一般会使用三氧化二锑(Sb2O3)作为催化剂,以降低反应所需的温度及压力。
据有关研究,塑料饮料瓶使用中有可能会释放出重金属锑,来源就是制造过程中使用的催化剂“三氧化二锑”。由于在目前技术下尚无法完全被回收,所以一定会在材质中残留微量的锑。2006年德国WilliamShotyk教授研究发现,塑料饮料瓶置放三个月后,重金属锑的含量会从360微克/千克增加至630微克/千克。为此已有少数厂商改用较安全的钛氧化物做催化剂。不过饮料若保存在低温环境中,释出的锑含量应可控制在安全值内,但若长时间曝晒于阳光下,PET可能会因分解而释出较多的锑。而大量的锑会引起头痛、恶心等症状。
有些塑料产品的制造中会添加可塑剂邻苯二甲酸酯,它也属于环境激素,会影响生物的生理甚至致癌。可塑剂是用来提高聚合物的延展性、柔韧度的,主要添加在保鲜膜、PVC胶膜或有弹性的塑料中,而塑料饮料瓶一般并不含有邻苯二甲酸酯,只要其分子结构没改变,在未受热、过度照光或微波的前提下,都可以重复使用。
酒精很容易溶出抗氧化剂、抗光剂等有机物质,这些添加物通常只需两天即会溶入到酒类里,因此用塑料瓶装酒类存在一定风险。
要安全地饮用瓶装饮料,或是重复使用塑料饮料瓶,在储存过程中要避免受光、受热,一旦抗光剂、抗氧化剂消耗完毕,PET便开始分解或与其他物质产生化学反应,PET里的各种有害物质便会释放出来。
东方早报2008年10月14日
13.3.3物理性因素
食品中有害成分的物理性因素通常指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杂质超过规定的含量,或食品吸附、吸收外来的放射性核素所引起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污染,主要是通过水及土壤污染农作物、水产品、饲料等,经过生物圈进入食品,通过食物链转移。其中尤以半衰期较长的放射性核素的污染最为重要。
天然放射性物质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它存在于矿石、土壤、天然水、大气及动植物的所有组织中,特别是鱼类、贝类等水产品对某些放射性核素有很强的富集作用,使食品中放射性核素的含量可能显著地超过周围环境中存在的该核素。
食品中常见的放射性核素有40K,半衰期1.3×109年,食品中40K的含量为:坚果类>叶菜类豆类>肉类>谷类、奶类。226Ra半衰期1.6×103年,在体内蓄积于骨骼中,属极毒性放射性核素。210Po半衰期138.4天,母体为238U,自然环境中的210Po和210Pb处于平衡状态,广泛存在于植物和一些海产品中,210Pb半衰期22年。131I半衰期8.6天,可诱发甲状腺瘤,并可通过母乳对婴儿产生危害。90Sr半衰期28年,在体内参与钙代谢,对骨骼有亲合力,使动物引起白血病、骨癌。137铯半衰期30年,在食物中分布广泛,在体内分布广泛,参与钾的代谢过程。
思考题
1.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有没有关系?为什么?
2.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如何?
3.2009年实行的食品安全法将给我国的食品生产带来哪些变化?
4.什么是有机食品?它在生产和认证方面有哪些要求?
5.目前在我国食品可追溯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推行困难的原因是什么?
6.食品生产中常见的外源性有害成分有哪些?
7.食品添加剂在食品生产中是否非加不可?
8.2009年实行的食品安全法中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哪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