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有莘氏大臣们的报告是否属实,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离奇的报告对婴儿是有利的。国君给此婴儿取名伊尹,他被收养在王宫中。
伊尹的故里在伊水流域。《水经.伊水注》说:“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明一统志》说:“空桑涧在嵩县南,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长而相殷,是为伊尹。”明万历《嵩县志》说:嵩县“在商时为有莘之国。”这些文献为我们寻找伊尹的故里提拱了清晰的线索。
也有些文献说,伊尹是黄帝时的大臣力牧的后裔,由于生长于伊水,故姓伊。取名伊尹,又叫伊挚。
由于不平凡的身世,伊尹得到悉心的养育和良好的教育。在青年时期,伊尹已表现出出众的才华。
此时,商汤正做着灭夏的准备,他思贤若渴,需要一个旷世奇才来帮助他完成这场革故鼎新的革命。他知道,欲灭夏,必须请伊尹出山。但派到有莘国的求贤使节未能将伊尹请来,因为遭到有莘氏国君的严词拒绝。商汤不甘心,他向有莘氏求婚,一个大国的君主向一个小国的公主求婚,这对一个小国是无比荣耀的事,有莘氏国君答应了。并命伊尹为陪送出嫁的媵臣送自己的女儿到商汤的都城亳。
到商汤的王宫,伊尹并未获立即召见,而是被王宫的管理者派遣到厨房为奴。伊尹做了一道奇特的汤,侍者送给商汤品尝后,商汤令厨子来见,伊尹这才见到商汤。他从汤的滋味说到治国的大道,从政治方略谈到军事谋略。商汤大悦,从此伊尹成为商汤的重臣。
今嵩县城南纸房乡白土窑村有纪念伊尹的“元圣祠”,祠外阿衡坊已无存;另在今嵩县饭坡乡洛沟村有伊姑冢,相传为伊尹之母墓地。
关于伊尹的生地与故里,商朝没有文字记载,后人所记载的史料,说法不一。按多数史料和传说以及遗迹遗址的追源,河南开封市杞县西空桑村作为伊尹的生地与故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宋真宗亲至伊尹庙,祭拜伊尹。这座伊尹庙,即位于伊尹的出生地(今杞县葛岗镇空桑村)。据《杞县志.重修伊尹庙碑》记载:“开封属邑曰杞,去邑二十五里有空桑城。《帝王记》曰:‘伊尹生于空桑,即其地也……旧尝有伊尹庙,考之建于商周时,邑人水旱、痨疫无不祷焉……迨宋大中祥符七年,宋真宗车驾幸其庙,亲洒寰轮,刻序铭于石。’”
有宋一代,学术发达,饱学之士遍布朝廷,对于贤相伊尹的出生地,他们不会弄错,也不可能弄错。宋真宗亲至伊尹庙所立的原碑虽已不存,但碑额尚在伊尹庙中遗址处,笔者曾亲见。碑文也保存在《杞县志》及《伊尹世家谱》中,现誊录如下:“宋真宗御制碑赞始就于桀,以劝人臣之忠;后归于汤,以济天下之难。成有一德,敷?万方。大节昭明,嗣王服其训,余庆不坠,令子承其家。旧礼攸存,明祀新享。朕因驻跸,永用怀贤,聊复刻铭,庶几旌善。赞曰:成汤之仁,溥率来宾,阿衡之忠,天辅成功。民难既平,嘉谟宾贞。王室木衰,大训可知。频蘩之祭,传于永世,金石之刻,表予褒德。”
南宋人范成大在《揽辔录》中记载:“……丙寅过雍邱县(今杞县——引者注)空桑,世传伊尹生于此。一里过伊尹墓,道左砖堠石刻云汤相伊尹之墓。”南宋人周?的《北辕录》也记载:“八日至雍邱县……行二十里过空桑,伊尹所生之地,又里许伊尹墓。”
位于杞县葛岗镇空桑村的伊尹庙遗址现为一所学校。前文所提到的宋真宗御制碑碑额就在这所学校的地下埋着。有几方与伊尹庙有关的碑刻,在一口枯井的井台上,还有一方更奇,竟被埋在土路中央。据资料记载,这几方碑当是历代重修伊尹庙的碑刻。
伊尹尚有后裔。伊尹后裔大部分居住在开封县八里湾镇伊砦村。他们保存有伊尹画像、《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从《河南杞县伊氏家谱》序文中可以看出,伊氏后人从汉昭烈帝时为官的第六十六代伊籍和魏时官拜司空的第六十八代伊睿起就开始着意于谱牒,明一百二十代伊思礼增修成谱,清代的伊六璧又于嘉庆九年(1804年)重修。据伊氏后人介绍,伊氏已在这一带生活了数千年,传了140多代。
清代嘉庆九年,孔子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镕曾为《河南杞县伊氏家谱》作序,孔庆镕的夫人还亲笔画了伊尹像和伊尹庙图。以上这些证据充分说明了,伊尹的故里和出生地只能在今开封县、杞县一带。
笔者还与孙润田、杜支善等几位先生一起,到了据传是伊尹故里的开封县罗王乡伊庄村,伊砦的伊姓就是从伊庄迁过去的。在路旁的柴堆下,我们见到了一个古石臼,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人讲,此石臼已有几千年了,是伊尹之母舂米用的。石臼为红色,比普通石臼显得大了些。由于年深日久,臼底已被舂穿。伊庄村村旁的一条河,就是文献中屡屡提到的古伊水。据《陈留志》记载:“伊水,县东北二十里,环绕伊尹故里。”《河南通志》亦有相同记载。
伊尹不但是商代贤相,还被尊为“烹饪之圣”,因为“五味调和”之说,就是由他提出的。弄清伊尹是哪里人,对于更好地研究伊尹是大有裨益的。不认真研读资料,只凭一些表面现象就对伊尹的出生地轻下断语,不但对历史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读者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