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很重视人才。他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搞了许多发明创造。如命仓颉造字;命伯高采矿炼铜,命宁封子制陶器;命赤将做木器、釜灶;命邑夷制车;命共鼓制舟楫;命容戎(RONG荣)定历法;命隶首兴算数;命令伦选音律;命荣猿铸钟;命羲和与常仪观察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命歧伯与雷公编医经;还有宫室、器皿、棺椁(GUO果)等许多发明,所以后人赞誉他“能成命百物”。尽管许多发明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还非常原始简朴,但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由长期蛮荒愚昧的状态中逐步过渡到文明之光初露的时刻,能以高度的勤劳与智慧发明创造出那些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该是多么不易,多么珍贵。何况,有些发明,经五千年历史考验,至今仍在为子孙后代造福,甚至成了全球人类文明社会的共同财富。
黄帝在禹州的遗迹很多,大体分布于南、北、中三个区域。尤其是城北具茨山上,现存有黄帝的各种遗迹几十处,被称为“黄帝遗迹群”。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庄周(前369—前280),在他的着作《徐元鬼篇》中记载了黄帝见大隗于具茨山的故事。大隗(也写作大槐)是一个很有治国才能的人,黄帝听说了他的才干,就带领着方明、昌寓、张若等六人前去拜访,在具茨山下一条山沟里,七个人都迷了路,见旁边有一位牧马童子,就问他知不知道具茨山?牧马童子说:“知道。”又问他知不知道有一个叫大隗的人?牧童说:“知道。”黄帝见这牧童年纪虽小,出语不凡,就问他:“你懂得治理天下的道理吗?”牧童说:“治理天下跟我这牧马的道理一样,唯去其害马者而已!”黄帝想:“连经常见到大隗的牧马童子都这么有见识,大隗的学问可见更不得了啦!”于是更加思贤若渴,急忙拜别牧马童子,按照他的指点,在具茨山中找到了大隗。后来大隗便成了黄帝身边的重臣。黄帝回来再找牧马童子时,已经找不到了,从此这条沟便叫做马沟,即今浅井乡马沟村。马沟河穿村而过,两岸多石砌窑洞,南北主街长300米,居民二200户,这时至今流传着“黄帝具茨访大隗”的故事。正因为大隗曾住在具茨山,所以也有人把具茨山叫做大隗山。大隗山群躜涌,所以叫“大隗层峦”,自古为禹八景之一。大隗在禹州影响深远,出土的唐宋石刻表明,今无梁一带在唐宋时期仍叫“大隗乡。”无梁龙门沟,流经古城镇、郭连乡、山货乡而注入清漯河,也叫渭水,就是史书记载的姬水。据说这里就是黄帝幼年同母亲附宝长期居住的地方。
北魏水文地理学家郦道元(466-527)在经过大量实地勘察后写的《水经注》里说:“黄帝登具茨山,升子洪堤上,受神芝图于华盖童于。”“芝”是一种菌类植物,可以食用,亦可药用,灵芝就是其一种。
如今,在具茨山向阳坡的山半腰尚遗存有一个天然洞穴,群众叫它“神芝洞”传说黄帝曾在这洞里整理出一本《本草》,辑录了许多可供食用和药用的菌类图谱,流传于世间。
《庄子.在宥篇》上说:“黄帝十九年,见广成子于崆峒喇山,”崆峒山在禹州城西北20公里的浅井与苌庄两乡交界处,东西走向,海拔669米,东有青龙山、火石山,东北有爱鹤坪,东南有耧铧山,南有殿山,西有化山,群峰竞峙,岗岭交错。广成子是古时候一个很有知识的哲人。黄帝早年为了给酚族群众治病,需要到圆丘山采一种药,但是山上多大蛇,人不敢上。广成子就教他一个方法,把周身涂满雄黄,众蛇闻而避之。后来,广成于隐居山,修道而成仙。黄帝立为天子后,听说广成子居崆峒,便登山见广成子,求问天地之“至道”,以促使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广成子于是便传黄帝以“自然”之经,告诉他“百昌皆生于土,而返于土”,要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善调阴阳,使之和畅,即可安民强国。黄帝死后,一心想入山修道,所以便带了元妃嫘(lěi累)祖娘娘,在浅井乡散驾村辞别群臣,散驾登山,再访广成子,退隐逍遥观。至今这里还留有黄帝“向道处”、“得道庵”、“广成庙”、“娘娘蛋坡”和“大仙观”等许多遗迹。
司马迁说:“黄帝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这四位重臣当中,有三位都脱颖于禹州这块古老土地的原始部落。
风后是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居于具茨河上游。有一天,黄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大风吹尽了天下尘垢。梦醒之后,黄帝自忖道:“风是号令风行的意思,垢刮去土,后还在,难道有姓风名后的人可以帮助我执政吗?”于是他四处访贤,终于在龙门沟访得了风后,封他为相,统领攻战。风后遂制五旗:东方是青龙,南方是朱雀,西方是白虎,北方是玄蛇,中央是黄龙,用以区别各部,打起仗来井然有序,攻守自如,无梁镇西北3.5公里的封王寨原名本叫风王寨,寨后的凤凰山也由风王山演绎而来。后来风后的食邑也封在这里,所以城关北大街就建了一座迎风阁,表示迎送风后的意思。
力牧其实就是黄帝马沟问路遇见过的牧马童子。当时黄帝见他小小年纪却颇有见识,而且谈吐不俗,自觉非常惊异。待访罢大隗归来,忽然梦见一人手执千钧之努,驱赶上万群羊放牧。黄帝突然醒悟:“手执千钧之弓者,大力也;驱赶数万群羊,善牧也,莫非天应在那牧马童子身上?他应该就是姓力名牧的人。”于是得力牧,进以为将,为黄帝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今城东北16公里馒头山北侧、洪河东岸的大木场传说当年就是力牧放羊的大牧场。后来人们砍伐山上的树木在牧场停放,等汛期洪水来了,利用洪河外运,这里便叫成了大木场。
大鸿部落据说原本住在今鸠山乡大鸿寨风景游览区。“坷垃垛”就是大鸿先民们抵御外来入侵者留下的遗迹,位于大鸿寨山东南30公里的鸿畅镇,则是大鸿部落东迁后的聚居地。
具茨山是黄帝屯兵聚将、访贤问道的军事根据地,大鸿,大隗,风后、力牧、常先等黄帝重臣,在山上都设有兵塞。具茨山主峰为大鸿寨,海拔788米。再往东是风后顶,海拔765米,是伏牛山脉最东面的一座高山。自此向东,广袤的豫中、豫东平原,再没有比它更高的山了,素有“中天一柱”之称。
风后顶南坡至今留有风后城城墙十余华里。城墙依山势而建,全部用石块砌成,高6米,厚2米,高大雄伟,险峻异常,一夫当关,万夫莫敌。沿城而上,还时时能够看到大片大片当年营盘遗留的断壁残坦,以及古老的石球、石矛等兵器。山顶还保留有“黄帝御花苑”、“黄帝女儿梳妆台”,“黄帝访贤石”和黄帝有关的石凳、石案、石床、植物,山泉等自然景观。
据史书记载,至迟在春秋晚期,人们就开始在这时举行登山拜祖活动。寺、庙、宫、观等祭祀纪念建筑,历代都有修建。保存至今的轩辕庙、黄帝祠、幽胜宫、通遥观等,均为明代以前所建。位于山顶的轩辕庙大殿,全部建筑构件均为石料:石墙、石梁、石柱、石椽、石檩、石窗…殿内陈列黄帝塑像,上是两块匾额,一块是“人文初祖”,另一块儿是“功德齐天”。许多海内外游客参观过具茨山游览区后,无限感慨地说:“具茨山既有华山之险,又有泰山之神,更有黄山之秀,是炎黄子孙登山祭祖的最佳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