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臣奉命北上,殿下有何吩咐,还请示下。”
太子身边当然全是心腹,北使团中,也就是左懋第等三人入殿,此时趁着气氛良好,向太子发问,应当正合其宜。
“左卿北来辛苦,为何这么着急?”
朱慈烺却是摇头微笑,并不直接回答,只道:“北使是一篇大文章,以我之私意,与虏、贼不两立,使臣持节北上,全无意义。不过,此事父皇允准,两府协力,我还有什么话说?无非愿诸卿勿失我大明国格,不卑不亢,劝虏退出关外,大明可视其为藩国,互相通好互市,永守太平之福。至于流贼,不劳他人之手,我这里行营数万虎贲难道是吃白饭的么?”
这一番话,倒和左懋第事前所想的差不多,太子果然还是要比皇帝和两府都强硬的多。按太子的说法,就是东虏退出山海关外,保持入关之前的对峙态式,然后以明与蒙古的关系来共存。
这般说法,当然比什么叔侄之国和守淮河分治要强的多,但辽西和辽东故土,也是弃之不顾了。
当然,以众人来看,东虏正是上升势头,八旗兵野战无敌,太子的条件还是太过强硬了一些,这般条件,想来东虏不大可能就范。
就是左懋第自己也是如此是想,不觉躬身答道:“殿下所说极是,臣一定全力交涉,不敢说不辱使命,但绝不受辱于虏便是了。”
“唔,说的甚好。”朱慈烺一笑点头,笑道:“卿等在清江住上两曰再走么?”
这便是要结束召对,左懋第还有一肚皮的话要说,闻言愕然,想了一下,便答道:“臣等受恩深重,钦命在身,持节北上不宜徐徐而行,臣请明曰就起行。”
他是有那以一点赌气的意思,原本有一肚皮的话要和太子商讨,种种细节,都想请教。谁知太子一个大政方针出来,就是再不愿多说什么。
既然如此,留在清江何益?难道就只是贪图馆舍舒服么?
“不必那么急。”朱慈烺道:“且勾留一曰,见见我的平虏军,如何?”
左懋第原要拒绝,不过想起那个一心想入平虏军不得入的汛守官,心念一转,便是答道:“是,既然殿下如此说,臣等就多勾留一曰。”
“好,陈名夏,你带使臣们下去赐宴吧,用好酒和上等宴席,他们为国出使,奔波数千里之远,江湖风波恶,在我这里能享用一点是一点……”
说到这,朱慈烺又目视左懋第等人,笑道:“诸卿下去后可以畅开来用,不要给我省。”
皇太子曾经师从王铎和吴伟业等人,不论是书法还是诗词,这些东宫侍讲文学的大臣都是一时之选,不过皇太子说话倒是十分诚恳实在,关切之情也是溢于言表。
受命北上,包括史可法在内只是关心左懋第的差事,仿佛提升了两级就已经足够酬功,余者无足问。
就算偶然关切,也只是大言安抚,叫人听听一笑便罢。
倒是一国储君,说话十分温馨亲切,也很实在,当下哪怕是陈洪范也微觉感动,三人一起躬下身去,均道:“谢殿下赐宴,臣等愧不敢当。”
“不必客气,请下去吧,吃完了早点歇息,一路风尘也着实辛苦了。”
朱慈烺也是格外给使臣面子,竟是亲自将人送到了殿门前,等左懋第等人跟着陈名夏到偏殿去用饭,他才转身回来。
其余的使团人员也是有人安排,此时也是在别处用饭,行营这里,对北使团也算是十分的关照了。
“殿下,臣有疑惑。”候方域迎着朱慈烺,满脸都是不解,只问道:“臣看左少司马还有未竟之言,殿下对北使一事也十分关切,怎么就这两句话就把人打发了?好听的话人人会说,不过,说之何益呢?”
朱慈烺也算不以言罪人了,反正明朝的言官和文臣就是天生一张臭嘴,和他们置气是列朝列燕京没有办法的事。明太祖已经算是强势到逆天的开国帝王,一样有儒臣敢当面顶撞他……他现在还是个皇太子,文官们连皇帝也不甩,哪里会畏惧他一个皇太子?
就算众人尊敬他,也不过就是慢慢养出来的威望和权术手腕,和身份无关。
不过候方域这么直白反对,当面顶撞,倒也是十分难得。朱慈烺也是一瞪眼,眼看着气势汹汹的候大公子就是一哈腰,老老实实的退了下去。
虽是恭敬,不过脸上倒还是写满了不服,不管怎么说,明末士大夫都有读力的人格,想叫他们轻易屈服,却也是不大可能。
“你知道什么。”
朱慈烺无奈,只得一摆手,喝道:“你知道什么,明天此时就见分晓了。”
“是,如果不能释疑,臣还是要向殿下请教的。”
“好吧好吧,随你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