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不仅相貌对得起观众,在人际交往上也有一套,在当朝大臣中间广有人脉。特别是笼络了权臣贾充、山涛等人为臂助,手里握有军队。而司马攸走的是以诗会友的路子,朋友都是造反三年不成的秀才。秀才遇见了管兵的大爷,结果会怎么样,你猜。
细节决定成败,人脉决定结果。在大兵哥的帮助下,司马炎最终被立为世子,成为了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在司马昭死后,继而登上晋王宝座。
得了势的司马炎对待自己的兄弟很冷酷,摸着冰凉,没有一点热乎气儿,甚至逼迫身患重病的兄弟回到封国,不许留在中央任职。
落魄的凤凰不如一只下蛋鸡。司马攸和曹植也是一样,被排除在政治局之外,郁郁不得志,最终也落得呕血而死。他们之间的区别是,曹植诗文传世颇多,至今仍然是历史系学生的必考书目,而司马攸的二卷文集已经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他的名字也因此被世人忘记。
荣誉属于胜利者。东汉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冬天,在一个冷风刺骨的黄道吉日,晋王司马炎筑坛拜天,代魏建帝号,史称西晋,是为晋武帝。
历史惊人的相似,故事总在重复。此时,距离魏帝曹丕逼迫汉献帝刘协将江山禅让给曹氏仅仅四十五年。
四十五年一个轮回,太快了吧,难道真的富不过三代!
不客气的说,尽管生活作风有问题,总和女同志不明不白的勾搭,暧昧的流鼻血,但晋武帝司马炎还算一个好皇帝,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在他的统治下,中国历史上迎来了一个少见的安稳时期,即“太康之治。”
司马炎是一个非常好的领导,气度宏辉,“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这些记载可不是拍马屁,有史实为据。史载高阳(河北高阳)人许奇在武帝时为太常丞,而许奇老父许允为文王司马昭所杀。司马炎经常要去太庙搞点儿烧香磕头等迷信活动什么的,难免和太常丞打交道,朝中大臣议论:许奇是受害之子,万不可让他接近左右,还是让他远离京城、到封国藩镇去做长史吧。但司马炎不同意,说许允素有人望,而许奇也是难得人才,不能因为父亲有罪,儿子就要受到牵连。不仅没有让其到外地去,反而擢升为祠部郎。
嵇康父子也是如此。嵇康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竹林七贤之一。他在文学、政治和音乐方面颇有建树,养生论一派的开山鼻祖,但因为是曹孟德的孙女婿,因此被杀。嵇康被司马昭杀害后,其子嵇绍也由执掌吏部的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引见,在武帝惠帝朝做了侍中。这也是个皇帝身边的位置。
让有杀父之仇的人近侍身旁,并委以国家大任,没有恢弘的王者气度根本办不到。放到现在,也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儒家讲究耕读传家,学习劳动两不误。晋武帝司马炎亦是如此,在开垦荒地、兴修水利有利于国家和民众的事业中投资巨大。在平抑物价,遏制社会不公方面,比现在做得好。他设置了“常平仓”,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稳定粮食价格,让老百姓过上安定日子。
针对长期战乱造成的人口锐减,社会劳动力不足的矛盾,晋武帝下令,女子满十七岁必须出嫁,否则官府为其寻找夫家,以此增加人口繁殖。是不是说,晋武帝司马炎在很久以前就已经明白了人口红利对经济的影响。
晋武帝鼓励人口流动,发达地区人口向北方落后地区迁移,政府给与补贴及税收减免。因此说,晋武帝是古代版的西部大开发倡导者,而且很成功。老祖宗一千多年前就玩过的东西,黑纸白字在那里摆着,还好意思说创举。
在这些有力措施支撑下,晋朝方兴未艾,热气腾腾的发展。在他的统治下,汉末以来的军阀割据结束了,平民百姓再也不用枕着菜刀睡觉,社会民风更是好的够呛,丢在马路上的金子都有人送回来,而且不要分成。因为没有打架斗殴的机会,大大小小的诸葛亮们没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只好自叹命薄,躬耕陇上,设馆课童了此残生。刘备张飞之流也得收起冲天豪气,老老实实的卖肉编草鞋,最多到景阳冈上做一个打虎的英雄,在一个小县城风光一把,再也不能兴风作浪。社会的繁荣昌盛,终于在几百年后再一次降临中国的土地上。从这一点看,晋武帝给了人民以平安,有大功于国家,堪称时代伟人。
但是,晋朝无法脱离封建**的窠臼,更深层次的社会矛盾隐藏在深水之中。司马炎是一个将气球吹大的历史伟人,按照所谓的汽球效应,气球越大,气球越脆弱,不可预测的因素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