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海汉方面对于这种交易的得失早就计算得一清二楚,几百亩地的经营权就能换来一名大明高官的合作,这对海汉来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虽说今后若干年这片土地的收益都将分出一部分给对方,但实际上海汉的经营成本会通过人员佣金、赋税、种子采购、销售环节等等手段收回,甚至还会小有盈利。而且这些农场的出产不过是原材料而已,真正能赚大钱的其实还是在原材料的深加工阶段,这些不懂行的大明官员又哪里知道其中奥妙,自以为已经占到海汉的大便宜而已。
当然了,种植园这种特殊项目相比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海上贸易,的确在经营阶段要轻松得多,主家甚至都不用亲临当地,直接全权托管给海汉农业部就行了。每年收获季之后,海汉这边核算好账目,会将账本和海汉银行的支票直接送去主家。这样的撒手掌柜做起来不要太舒服,最适合那些脱身不便,身份敏感的大明官员了。
而真正将种植园作为投资项目来运作的商家,往往都是有自家的销路或者深加工手段,甚至是连运输也由自家负责。这样能够保证种植园的产出收益最大化,收益也会远比这种全托管的方式要高得多。
比如打算在辽东投资开种植园的南方商人,除了经营这些种植项目本身之外,还会在当地修建磨坊、油坊等配套加工设施,以处理加工本地未来将会出产的小麦、油料作物等原材料。而这些机关,少于接触农商事务的官员们是根本就不知道的,郝万清也不会过早提及这些细节。
此外对于这种合作经营关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其实郝万清也是打了埋伏的,如果对方在未来某个时候放弃或者背叛了与海汉的合作关系,那海汉方面肯定会立刻回收其名下的产业。这种事在以前并非没有出现过,而海汉处理这类事件也绝不会手软。大明官员们为了保住自己在海汉控制区投资的产业,往往也就只能选择妥协了。
在这个谈判领域,海汉的经验远远超过了梅生川,哪怕是他自认谨慎小心,也依然还是避不过海汉人精心准备的套路。两人谈至撤席上茶依然性质颇浓,梅生川只觉得以前这些年自己真是没碰上好时机,世间竟然有如此简单的生财之道。
他所肩负的谈判任务与海汉人目前提出的诉求其实并无太大的冲突,对于海汉在山东占领区内的各种产业,朝廷没有要强行收归己有的计划,甚至都没有打算要采用强力手段将海汉人逐出山东。而土地的归属权,双方都很有默契地不去主动讨论这个问题,相当于是分别默认了对方的所有权与控制权。至于海汉人最为在意的通商、移民,其实已经在事实上存在,而大明也一直没有对这些行为下达禁令,算是默许了其存在。既然海汉人在山东地区没有继续搞事,那么等事后上奏朝廷,给他们一个正式的通商许可,倒也不是太大的难事。
这样说起来谈判的内容其实没有什么能让梅生川真正感到棘手的地方,而海汉人却为了达成这样的结果,拿出了种植园这个长期收益项目作为给他私人的好处。虽然前期需要投入一些资金,不过想到将来可期的丰厚回报,梅生川认为这是相当划算的买卖,而且也能借此跟海汉人搞好关系。
最重要的是,既然南方各地的官府都有不少人在享受着同样的福利,那他觉得自己也没什么好担心的,不过是入乡随俗而已。日后朝廷若是要清查他在谈判期间的言行,也抓不到什么把柄,毕竟他没有从海汉这里收受什么金银珠宝,而投资海外的项目,海汉人这边会有专门掩人耳目的手段,绝不会让他的身份暴露。
两人当天便就山东局势达成了统一的观点,认为保持和平的局面才是当下第一要务,至于其他的细节都可以先放在一边,待局势明朗之后再慢慢通过协商解决。大明朝廷可以允许海汉在山东从事商贸活动,但必须接受地方官府的管理——至少理论上是如此。而海汉也必须承诺在山东境内不会先使用武力,不再将现有的控制区继续扩大,并且承认大明对该地区拥有绝对主权。
这些条件基本上都在双方各自的预想范围之内,倒是没有什么出格的地方。不过山东本来也不算是梅生川此行的重点目标,只是按照行程安排,先到山东确定海汉人的态度,然后再去往辽东考察当地的局势。
在芝罘港逗留了两天时间之后,梅生川一行人便再次启程出。不过他临走之前在芝罘岛这边并没有签署任何书面协议,与郝万清的会谈也只是就一些基本问题达成了意向性的协议而已。如果辽东那边谈不拢,那山东这边就算签了书面协议也只能作废。所以梅生川准备把辽东的事务处理完之后,再将山东的事一并解决。
海汉方面派了一艘探索级战船作为领航船,陪同梅生川所在的船队一同前往辽东。探索级战船在海汉海军编制中算是吨位第二大的战船,但已经比大明水师的大福船还要大出不少,而且船上的火力配置也远非福船能比。梅生川虽然不是带兵的将领,但身为兵部侍郎,自然也算是懂行之人,能够看出海汉战船在武器装备、航速、适航性等方面所具备的明显优势。
“海汉人能从南方一直推进到山东,果然不是靠运气!”梅生川以前便听过不少海汉海军的故事,对于这支打遍南海无敌手的海上武装也是十分好奇,虽然从芝罘岛一同出的战船就这么一艘,但在行家眼里已经能够看出很多东西了。东江镇的战报里称海汉海军已经将后金的海上武装力量剿灭殆尽,看样子也不是在吹牛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