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团虽然善于山地作战,但要以两千多分散在山林中的多国联军去对付山间河谷这数万清军,高桥南不会膨胀地认为在这种局面下还可以轻松解决对手,所以他当下的战术还是打算以骚扰为主,尽可能地拖延清军的行动进程。
安南派来这支部队中的军官都曾在海汉军中接受培训,所以沟通、指挥体系和战术风格都不存在相容问题,可以直接由高桥南进行指挥。而葡萄牙人稍微麻烦一点,无法像安南部队这样与海汉军无缝衔接,高桥南便给予了带队的西芒自主行动的权力,不过还是提醒了西芒在与清军接战时保持距离,避免被清军所包围。
至于战力羸弱的朝鲜军队,考虑到交战环境几乎都在崎岖山地,高桥南甚至都没把朝鲜部队用来当炮灰的打算,不准备将其成建制地投入战场使用,以免被惊慌失措的朝鲜人打乱了自己阵脚。除了分配到基层部队的向导人员以外,剩下的朝鲜部队都被调派到后方去负责后勤任务。
由于清军投入了大量人力,在河谷中修建渡河木桥的进展非常快,高桥南不愿再拖下去,于是战斗在联军抵达香山两小时之后便打响了。不过高桥南的第一个目标并不是在河谷中扎营的清军主力,而是被分配到砍树任务的这部分人。
几乎是在同一时刻,香山河谷内多处地点响起了火枪射击的声音,数支伐木队遭到了来自密林中的袭击。虽然有一些悍不畏死的清兵试图使用手里的伐木工具实施反击,但他们甚至都没能看到敌人的身影,便被林子里射出的子弹打倒在地。
为了确保工作效率,清军并没有使用俘虏的朝鲜人来充当伐木工,这样也不用再分派更多的人手去充当看守。但这种布置倒是便宜了联军部队,只要见着在砍伐树木的,直接开火便是,也不用担心出现误伤让军中的朝鲜官兵感到不满。
短短片刻的交手,猝不及防的清军就损失了近百人手,幸存者不得不放弃了手头的工作,当下这种状况还是先逃出树林保住小命要紧。而林外的清军部队反应倒还算比较快,在很短的时间呢就集结起了几个千人队布下临时防线,甚至还抬出了几门小炮对准出事的山林,准备迎击可能出现的敌军。
但高桥南又怎会放弃掩护冲出去与清军正面交战,达成初步的目的之后,联军便立刻主动终止了战斗,重新回到了潜伏状态。
清军等了半晌没见山林中有进一步的动静,也料想到这可能仅仅只是骚扰作战,派小队人马入林一探,果然敌军早就消失无踪了。
这种打完就跑的策略,让并不善于山地林间作战的清军颇为头疼,阵中最具战斗力的骑兵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完全派不上用场,而派遣仅有冷兵器傍身的步兵进入山林,又似乎是在给敌人送菜上门。虽然清军阵中有不少猎户出身的士兵,也算是熟悉山林环境,但在大规模的战斗中,个人武勇几乎不可能改变战局走势,反倒是会因太过突出而招来集火打击。
但建桥渡河的任务刻不容缓,清军只停滞了片刻,便再次派出伐木队进入山林,所不同的是这次清军不再让伐木队分散行动,而是划定了一块区域,由两千余名步兵在外围负责警戒,而伐木队就在武装保护之下作业。
这样的警戒当然还不足以震慑住山林中观望的联军部队,在清军复工之后不多时,林中的联军便再度向清军动了袭击。但清军得到的指令很明确,就是要尽可能守住伐木区外围的防线,不让敌军有机会到近处射杀伐木队,以确保河谷中的工程有源源不断的木材可用。
所以这些清军虽然无力抵抗山林中射来的流弹,却也不敢擅退,纷纷借助树木枝干充当掩体,缩起来等敌军接近之后再寻找战机。期间虽然有不少清军中弹倒下,但凭借身边密集的天然掩体,大多数清军却是成功避过了林间的冷枪。
现在问题就重新回到了联军一边,在密林环境下,面对兵力明显占优的敌军,如果在缺乏严密组织的情况下冒然推进,很容易会被清军拉近交战距离形成贴身厮杀的局面,那样的话联军的武器和战术的优势将被大大弱化,一旦陷入缠斗还有可能会被清军迅速形成包围,到时候被动的一方就会变成自己了。
但如果对清军的应对不作出调整,在当下这种环境里就很难再对数百米之外的伐木队形成威胁了。清军只要能将这种局面再拖上一天半天,让河谷里的桥能够搭建起来,让主力部队有了撤回江北的通道,那就算再在这片树林里死个千八百人也是划算的。
一路穷追至此的联军部队几乎放弃了所有的重型武器,这个时候也不用指望还能有火炮开路之类的战法了。如果要打开局面,就只能采取比较冒险的战法了。
独立团虽然善于在山林环境作战,但那也是特指在占据主动权的情况下,可以在林中采取游击战来拖垮对手。可如果要迫于形势主动缩短交战距离,集中对一个区域动攻势,那作战经验丰富的对手很快就会察觉到这种变化,也就意味着会面临对手动反扑的风险。
独立团当然不是不能打硬仗,但以当下的这些兵力,与清军硬拼会有多大程度的牺牲,是否能够实现作战目的,指挥官必须要对此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