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2 > 第十章 莫道不消魂李清照的卓然一家

第十章 莫道不消魂李清照的卓然一家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然而,世事总是瞬息万变。当旧党人物被一一驱逐贬谪后,赵挺之与蔡京的矛盾也开始显露出来。最后,赵挺之在与蔡京的斗争中落败,没过多久,便病死了。赵挺之一死,赵家的灾难更是接踵而至。首先,赵挺之被说成是元祐党人之一。其次,赵明诚的几个兄弟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打入监狱。后来,经过一番努力,总算还以清白。不过,却遭到了官职的罢免,只能回山东青州老家。从此,这一住就是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中,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过着平静又幸福的生活,尽管遭受收到政治的打击,尽管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宽裕,然而,他们凭借着“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的良好心态,在相濡以沫中度过一天又一天。

值得一提的是,赵明诚在青州的十年,完成了他的金石学著作《金石录》。《金石录》是继欧阳修的《集古录》后,很有影响力的金石学专注。赵明诚也因此成为宋代著名的文物收藏家与研究家之一。当然,《金石录》的完成李清照也功不可没,而且,正是因为夫妻二人在这方面有着共同的特质,使得他们的感情更加深厚,赵明诚也对她更为爱护与感激。根据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的记载,在宋徽宗政和四年,即公元1114年的时候,赵明诚曾在李清照的画像上题词,上书“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偕隐”。(《况周颐·蕙风词话》)意思是说,李清照以她清丽的容貌,端庄的品行,淡泊名利的人格陪伴我度过“乡间生活”的每一天。其言语之中无不透露出对李清照的赞誉与感激之情。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这人的运程也是如此。在蔡京等人陆续离开朝政后,赵明诚的仕途有了转机。按理说,这是一件好事。可是,我们却发现李清照在赵明诚重返仕途后,过的却并不开心。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赵明诚变心了?

我们来看这样一首词,“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首词写得挺长的。但从表面的内容来看,无非是李清照在思念远在外地做官的赵明诚。其实,在这一时期,也就是赵明诚因做官而与李清照分离的这期间,李清照写了很多因相思而愁的词。比如,我们熟悉的《一剪梅》,其中有这样两句很能说明这一点,“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又如,《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再如,《点绛唇》,“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现在,我们来看《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这句话给我们透露了一个很重要的信息。即李清照似乎都不塌愿意梳妆打扮自己了,宁愿让自己变得丑陋憔悴。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好理解,丈夫赵明诚不在家,就算打扮得再美,又能给谁看。换句话说,赵明诚已经很久没回家了,只有李清照独自一人深居家中。大家可能会觉得这没什么,可能是赵明诚公务太忙,抽不开身回家。但是,如果我们再往下读,并进行前后的联系思索,我们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多少事、欲说还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多少次,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注意这句话背后隐藏的信息。如果说只是因为相思,害怕“离怀别苦”,那至少可以一声叹息,或者说自言自语的对白一番。可是,李清照并没有这样做,反而给人一种似乎有难言的苦衷压在她心里,不能够说出来,或者说直接挑明。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能感受得到李清照一定是再内心经过痛苦的针扎,否则,她怎会说“休休”——罢了!罢了!算了!算了!就算我唱一千万遍的《阳关曲》,依然不能留住他不要远行。可见,李清照对与赵明诚重返仕途,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担忧。那么,这种担忧是什么呢?我们接着看这样两个关键的词汇,“武陵人远”与“烟锁秦楼”。“武陵人远”出自刘义庆《幽明录》中的一个传说。大意是说,在汉朝的时候,有两个采药人,分别为刘晨、阮肇。有一天,刘晨和阮肇在天台山采药的时候迷路了,正在无措施,遇到两个美丽动人的仙女。两人顿时惊呆了,为眼前的仙女所倾倒,简直是“乐不思蜀”了。于是,他们就跟仙女一起生活了大半年,过着那神仙般的生活。等他们想起回家后,才发现人间已过了六世。而“烟锁秦楼”则出自《列仙传拾遗》。大意是说,有个叫萧史的人善于吹箫,而秦穆公的女儿弄玉也擅长吹箫。因此,秦穆公便把女儿许配给了萧史。后来,萧史教弄玉作凤凰之鸣,把凤凰给召来了。最后,夫妻二人乘风而去,大概是成仙了。

现在,问题出来了,李清照为什么要引用“武陵人远”与“烟锁秦楼”这两个典故呢?通过对“武陵人远”与“烟锁秦楼”典故的讲述,我们不难发现,“武陵人远”中的刘晨、阮肇因为外出而有了艳遇,用现在的话来说,情感“出轨了”。而“烟锁秦楼”中的萧史和弄玉那可是双宿双飞,成就了人间一段佳话。可李清照呢?她面临的问题是什么?难道她不担心自己的丈夫有外遇?她不担心自己的丈夫远在外地会“迷途”?烟锁秦楼”中的萧史和弄玉他们可以朝夕相伴,可自己却不能呆在丈夫身边。这一切一切的“多少事、欲说还休”不正是李清照心中的难言之隐吗?所以,李清照最后又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看来,李清照真的是觉察到了什么?否则,她怎会如此愁苦?如此“欲说还休”?

那么,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们的婚姻有了危机吗?

这似乎是一个难解的迷?因为,在大众的眼里,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多么幸福的一对。而我们似乎也很难找到赵明诚对不住李清照的材料。那么,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呢?这就需要我们在现有的历史材料中去探寻蛛丝马迹,并根据合理的推断与论述,或许能解开这个谜团。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时间段,即宋徽宗宣和元年到宣和三年期间——公元1119年到公元1121年。宣和三年,41岁的赵明诚接到朝廷的任命,去山东的莱州做知州,大概是因为之前李清照抱怨过他,这一次,赵明诚把李清照带在了自己身边。现在,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分析,从宣和元年开始算起,到赵明成把李清照接到莱州,夫妻二人应该分居了两年。按理说,夫妻团聚后,那夫妻生活应该很是热烈。可是,我们却发现李清照写了一首很耐人寻味的诗《感怀》,“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生平何至此。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作诗谢绝聊闭门,虚室生香有佳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李清照·感怀》)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我们先看李清照在为《感怀》一诗写的一段小序,“宣和辛丑八月十日到莱,独坐一室,生所见皆不在目前。几上有《礼韵》,因信手开之,约以所开为韵作诗。偶得‘子’字,因以为韵,作感怀诗云”。大意是说,李清照到了莱州后,心里倍感孤独,只能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因为,莱州不像青州,青州至少有满屋的书籍与字画陪伴。此时此刻,夫君赵明诚也不在身边,无所事事的我只能翻一番茶几上放着的一本《礼韵》。(即《礼部韵略》,为考试所用,相当于现在的考试教材)当我随意翻到一处时,我就以当下看到的‘子’字为韵,写下了《感怀》一诗。

单看这段小序,我们都能感觉到李清照来到莱州后并不快乐,总是与孤独相伴。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分析《感怀》一诗。这首诗充满了一种抱怨的味道,与以往李清照写的诗词相比,真是大有不同,丝毫不像以前的那种相思与离别的衷情诉说。大家注意诗最后的那两句话,“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谁说我没有真正的朋友呢?我有的,一个是子虚,一个乌有。“子虚”,“乌有”这连在一起,不就是“子虚乌有”吗?这就怪了,李清照刚才还说她又两个朋友,怎么又说什么都没有呢?其实,我们只要细细想一下就明白了,李清照来到莱州后,赵明诚并没有将心思放在她身上,以前虽然两地分居,至少还有相思的情愫在里面。如今好不容易在一起了,反而一切都“变味”了。以前的那种幸福快乐怎么就感觉不到了呢?以至于李清照只能与“子虚”和“乌有”相伴。可是,“子虚”和“乌有”连在一起,就是什么都没有啊!言下之意,李清照失去了以往她曾拥有的美好的一切。

这真的是让人叹然。我们不妨做这样的推断,就算是赵明诚公务再忙,可现在你也把李清照接到了莱州,至少两人是相聚了,不像以前互相看不到对方。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我的分析如下:

1、夫妻生活是两人共同在经营。李清照会是那种不明事理,天天扭着丈夫卿卿我我之人么?或者说,李清照会因为生活中得琐碎之事对赵明诚产生极大的怨恨么?我觉得不可能。当然,夫妻之间小吵小闹在所难免,这是谁都避免不了的。但是,我们分明看到李清照心中有很大的怨气。这说明,问题不出在生活琐事上,而是另有原因。

这个原因出在当时的社会风气上。我们知道,宋代很流行蓄养侍妾和歌伎。像欧阳修、苏轼、韩琦等人都蓄养过侍妾和歌伎。对于赵明诚而言,那就更不在话下了。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得很隐晦,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出来,“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这是李清照描述夫君赵明诚临死前的情景,大意是说,赵明诚知道自己时日不多,在做临死前的财产分配。在这里,我说一下“分香卖履”,这个典故语出曹操的《遗令》,曹操在临死前将自己家中的财产交付给诸位夫人、小妾。李清照在这里说赵明诚没有像曹操临死前那样做,正好说明了赵明诚是又侍妾的,甚至还跟歌伎有过密切的交往。

你看,赵明诚将心思都花在侍妾和歌伎身上去了,再加上此时的李清照已经快40岁了,容颜已渐老,赵明诚自然就将心思换了个地。说到底,还是审美疲劳,男人的劣根性所致。

2、子嗣的问题。根据种种资料显示,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一直没有子女。也就是说,李清照没有生育能力。这可要命啊!因为在古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为一个女人,若没有生育能力,就意味着要断了香火。而且,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她的地位会一落千丈。原来,李清照一直“欲说还休”的事竟然是自己不能生育。

基于上述两点原因的阐述,我们终于明白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存在的问题了。那么,这是不是就意味着他们之间的感情走到了尽头?他们还能回到从前那样吗?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更何况,李清照和赵明诚曾经那么的相爱。因此,在赵明诚的内心深处,她还是爱着李清照的。否则,她在临死前,也不会把财产全部交付于李清照了。当然,仅凭这一点,似乎理由还不够充分。赵明诚除了在莱州做官,还在江宁、湖州等地做过官。李清照到了江宁后,赵明诚一改在莱州时的态度,就算公务再忙,就算自己再没有兴致,也要抽时间陪着李清照。这说明,赵明诚意识到自己之前的过错,如果他心里不爱李清照了,那又何苦这样做?

刚才说到患难见真情,这个患难当然是指当时动荡的时局。特别是再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而对李清照而言,她也变得更加成熟。赵明诚曾在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的时候,犯下了一个弥天大错。当时,赵明诚在江宁担任知府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而身为御营统制官的王亦则率军驻扎在江宁。这个王亦也不是什么好人,他看到现在如此动乱的时局,就想着要叛乱。准备半夜以纵火为信号起事。不了,走漏了消息,被江东转运使李谟知道了。李谟感觉事情重大,立刻就把王亦要叛乱的消息告诉了赵明诚。说来也听凑巧的,此时的赵明诚刚接到新的任命,要去湖州做知州。这样一来,赵明诚就不再是江宁知府了,只不过目前他还身在江宁。按理说,王亦要叛乱这么大的事,你赵明诚身为朝廷官员,理应拿出具体的解决方案。然而,赵明诚却采取了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李谟见赵明诚不予理睬,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了。而赵明诚之后的行为更加让人想不通。他居然趁着晚上,从城墙用绳子掉下跑了。这简直是不可思议,让人气愤啊!赵明诚怎么会是这样一个人?你让李清照心里怎么想?然而,我们纵观李清照的作品,看不到她对这件事的任何评论。唯一的解释就是,李清照心里很爱赵明诚,就算他犯了这样大得错误,她也会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去宽容他,原来他。

后来,赵明诚也意识自己在江宁犯下的错很严重。他也因此陷入深深的自责、愧疚,甚至是耻辱中。因此,当朝廷再次启用他的时候,他觉得自己是因该做点事了。这不,在朝廷任命他为湖州知州后,为了把当时的事情说清楚,他不顾酷暑,日夜兼程的赶往建康面见皇上。遗憾的是,这一次赵明诚再也没能回到湖州上任,死在了健康。

赵明诚的死让李清照悲痛欲绝,她也因此而变得孤立无助。由于战乱不断,赵明诚所收藏的那些贵重物品也遭到厄运。为此,李清照是尽全力保护。可是,对于一个弱小女子来说她又如何能尽力保全呢?

赵明诚死后,尽管李清照是竭尽全力的保护那些文物字画,可是,依然是显得力不从心,并且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先后在洪州、剡州、越州三个地方大量的丢失。

可以说,这三次文物的丢失对李清照的打击是相当大的。这毕竟是赵明诚的毕生心血。给此时,又有很多人对这些文物垂涎三尺。如何保护现有的文物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找到一个给力的靠山,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李清照在经历丧夫之痛后,至少在情感需求,或者在生活状况来说,她也需要重新组建一个家庭。

可是,如何才能找到称心如意的呢?还别说,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出现了。这个张汝舟是右奉承郎监诸军审计司,官不算大,大致属于七品到八品的样子,其职责主要是负责检查核准军队的粮草与俸禄。那么,李清照是如何认识张汝舟的呢?她又为什么要答应张汝舟的求婚?

对此,李清照在写给翰林学士綦崇礼的一封信里有详细的交代,“近因疾病,欲至膏肓,牛蚁不分,灰钉已具。尝药虽存弱弟,应门唯有老兵。既而苍皇,因成造次。信彼如簧之说,惑兹似锦之言。弟既可欺,持官文书来辄信;身几欲死,非玉镜架亦安知。僶俛难言,优柔莫决。呻吟未定,强以同归”。(《投内翰綦公崇礼书》)

李清照说她现在是重病缠身,几乎是病入膏肓了。这病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连牛蚁的叫声都分不清了。家人看到我这般严重,就开始为我准备后事。比如,准备好了封棺所用的铁钉与石灰。自从赵明诚病故后,照顾我的人就只剩下弟弟和照管门户的老佣人。也正是在这样的凄苦生活下,我才轻信了张汝舟,被他的花言巧语所蒙骗。也正是因为我病情严重到快要死掉,而我的弟弟又是那种老实可欺之人。于是,就轻信了媒人的欺骗之语,在急迫之间,在反复犹豫之中答应了与张汝舟的婚事。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四点结论:

1、张汝舟主动接近李清照。至于出自何种动机,现在不得而知。

2、张汝舟是一个善于懂得女人心的人。在李清照病重期间,肯定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呵护。为以表诚意,还特意请了媒人前来提亲。

3、李清照出于对今后生活的考虑,她接受了张汝舟的感情。当然,前面我们说到,李清照也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她迫切需要一个人能与她分担。

4、李清照的决定有些逼不得已。看到自己病得这么严重,而自己又经历了流亡之苦,丧夫之痛,她也渴望得到情感上的呵护。这些复杂的因素掺杂在其中,使得李清照不得不答应这门婚事。

就这样,李清照就嫁给了张汝舟。然而,结婚后李清照才发现这是一桩让他她后悔不已的婚姻。她为自己当初决定感到痛苦万分。我们不禁要问,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这个张汝舟是一个大骗子?

根据《投内翰綦公崇礼书》的相关描述,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张汝舟跟李清照结婚的目的,不是因为真的爱她,而是看上了李清照手里的文物。一句话,为财。可是,结婚后张汝舟才发现,李清照手里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了。因此,大为失望。更让她失望的是,他发现李清照并非她想象中的女人,一切都听她的。事实上,李清照很有主见,也留了一个心眼,没有将手中的文物全权交给张汝舟处理。这么一来,双重失望,再加上可能李清照有时也止不住要埋怨、责问几句,张汝舟是气得不行。于是,张汝舟的真实面目就显露出来了,原先对李清照的百般呵护,不过是虚情假意罢了。于是,张汝舟还对原本就非常虚弱的身子毫不顾惜,竟然拳脚相加,虐待李清照。

李清照实在是无法忍受这样一桩带有夺取钱财,并伴有拳脚虐待的婚姻。经过一番思考,李清照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措,离婚!这个举措在当时乃至整个古代都可以算的上是重磅新闻。当然,离婚的过程是复杂的。这里就不再累述。好在,最终是离掉了。

经历了这般的不幸,此时,50多岁的李清照还能像以前那样焕发诗情,坚强的活下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否则,李清照也不会“卓然一家”了。

通过前面的所有描述,我们对李清照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李清照是一个端庄秀丽,敢爱敢恨,性格独特,才学卓越的著名女词人。她不但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词学的创作与研究上也是独成一家,开创了“易安体”。而且,她还写下了著名的词学理论《词论》。正如李清照在《词论》中说道,“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李清照认为,词与诗文相比,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文体,不能跟诗歌混为一谈。而知道这一点的人实在是太少了。换句话说,诗歌有诗歌的特点,词有词的特点。尽管两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共性,但是,这不能因此而认为诗和词可以混为一谈。词就应该有词独特的一面,不能弄得不伦不类。这也是很多名家为什么看起来功力深厚,文采斐然,可他们在创作词的时候,就不再像是“一首词了”。

具体说来,李清照看出了在她之前的那些名家写词的缺点,就是他们在词中掺杂了诗歌或者散文的特点于其中,导致他们创作的词没有形成“别是一家”的局面。李清照的《词论》大致完成于她与赵明诚在青州居住期间。那时的李清照不过二十五六岁。如此大胆、甚至有些骨里挑刺的评价前人名家的诗词,引得很多人极为不满,认为李清照太过狂妄,自不量力。然而,事实胜于雄辩,李清照的词真的是超逸绝伦,影响深远。而她“别是一家”的学说也成为中国词学的重要观点之一,并对今后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我们也发现,正是因为李清照对“别是一家”是如此的有见解,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在她的一生行为理念中,也被贯穿于此。对此,我将加以总结。

李清照出生在官宦之家,自幼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李清照的婚姻很幸福,她与赵明诚两情相悦,并志趣相投,这与古代的靠双方撮合而成,门当户对观念下的婚姻截然不同。靖康之变前,李清照的婚姻是幸福的。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的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的创作也因此发生改变,即题材和主题上。

比如,《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巧匠何曾弃樗栎,刍荛之言或有益”。这些都是李清照给当时出事金国使臣韩肖冑、胡松年临行前的建议。意思是说,要提高警惕,不能被金人所麻痹,一切要小心谨慎,与金人谈判,不能对他们言听计从,只靠朝廷,要听从老百姓的意见。一句话,不管是两国交兵,还是谈判,要走群众路线,广用人才,用其所长。表现出了李清照敏锐的洞察力。这与李清照之前的另外几个女词人,有着很大的区别。比如,魏玩,她是曾巩的弟媳妇,人称魏夫人。又如,朱淑真。她们的作品明显不如李清照,少了那种深沉厚重的情感内涵,更不用说又什么敏锐的洞察力了。此外,魏玩、朱淑真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创造力,也达不到李清照那样的高度。所以说,李清照及其她的词真的是“别具一家”。

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死后,她经历一段最不幸的婚姻,面对这样不行的事,她没有屈从于命运与封建的礼教。而是敢于抗争,敢于争取自由。而朱淑真,她是典型的封建婚姻的牺牲品。朱淑真嫁给一个高官,因为没有感情可言,且又跟情人藕断丝连,并写了很多四年情人的诗作。最后,不幸被丈夫发现,遭到非人的虐待。朱淑真无法忍受这种痛苦,最后只能投水自尽。

尽管李清照是如此的“别具一家”,在诗词创作上,她终归没能找到合适的传人。其实,李清照曾想过将自己的生平所学传授给一个姓孙的女子。谁知,这个姓孙的女子竟然以“才藻非女子之事也”给拒绝了。大概也正因为如此,之后再也没有“第二个李清照”了。一代词宗李清照就这样走完了她的一生。她没有子嗣,也没有衣钵传人。不过,就算到了今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李清照给予我们的影响。她与赵明诚的爱情故事,与张汝舟不幸婚姻后的断然离婚,无时无刻不被我们时常提起。而她笔下流淌出的众多千古名句,至今还深深打动着我们的心——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四十州”……

由上所述,这不正是李清照“别是一家”的写照么?(第二部完)

熊显华2011年9月于攀枝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