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由于长期的过度安逸,使得朝廷几乎没有力量对抗叛军,那些养尊处优的唐军就像软柿子一样,轻轻一捏就烂了。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安禄山快速地从范阳一直打到洛阳,然后又轻而易举地攻占了长安。唐玄宗如同丧家之犬,匆忙地逃往四川。好在安禄山这小子准备不够充分,再加上内部矛盾重重,最后安禄山被他的儿子安庆绪给宰了。史思明的下场跟安禄山差不多,也是被他的儿子史朝义给宰了。可以说,这两个的皇帝瘾都没过够,就嗝屁了。
安史之乱对大唐根基的破坏是巨大的,使得曾经繁荣的唐朝急剧下滑。8年的时间,唐朝从原先的一棵参天大树变成一棵满是蛀虫的朽木。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民不聊生,徭役繁重等等一系列不好的词汇成了此时期最常用的代名词。
那么,杜甫呢?他在这8年都干了什么?杜甫在这8年依然在玩命,并且终成诗圣的美名。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又不得不搬家了,这次从奉先搬到了白水。这次还是寄居,寄居在他舅舅崔十九家。杜甫的舅舅崔十九是白水县的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局长。他知道杜甫的遭遇后,很是关心。于是,杜甫一家总算过了一段安稳的日子。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军队与唐军在潼关相持不下。安禄山多次进攻都没能将潼关拿下,正在安禄山准备放弃的时候,杨国忠立功心切,他居然小看安禄山,认为这不过是一场闹剧罢了,很快就能将安禄山消灭掉,并向唐玄宗保证过不了几日就能让安禄山嗝屁。杨国忠真把自己当根葱,认为安禄山是小瘪三,对付他不费吹灰之力。对于杨国忠这种大言不惭的论断,当时也是有人提出异议的,认为事情并非如他所说,反而到了很严重的地步,应该谨慎对待,不宜贸然出击。但早没了注意的唐玄宗还是轻信了杨国忠的话,盲目地催促哥舒翰主动出击。哥舒翰当时镇守长安的门户,他曾上言唐玄宗,说现在不宜出击,应该坚守潼关,以静制动。由于安禄山打的是诛杀杨国忠的旗号,杨国忠担心哥舒翰会拥兵胁迫朝廷宰了自己,为求自保,杨国忠不顾大局,反复在唐玄宗面前说哥舒翰若再不出兵,战机就溜跑了。唐玄宗现在是爱江山也爱美人,估计杨贵妃也施展了不少媚功,所以,唐玄宗跟后来的宋朝发十二道金牌催岳飞一样,接二连三地派出使者催促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出兵到潼关实在是一个致命的错误,事实证明,最后潼关失守,长安的东大门出现缺口,之后安禄山没费多大功夫,就攻陷长安了。唐玄宗没法,只能慌忙逃亡四川。
而此时的杜甫就是这样夹杂在难民中,从白水向北方逃亡。逃亡的生涯实在是惊心动魄,对此,杜甫在《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中描述了这样的情景:“吾客左冯翊,尔家同遁逃。争夺至徒步,块独委蓬蒿。逗留热尔肠,十里却呼号。自下所骑马,右持腰间刀。左牵紫游缰,飞走使我高。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
从诗中看出,在这次逃亡中,幸好有重表侄王砅,要不杜甫多半就没命了。原来,杜甫的坐骑被人给抢了,要是杜甫像李白那样会武功就好了,就不会有人抢他的坐骑了,应该是他去抢别人的,战乱年代,哪顾得了这么多,总之能活下来就行。没有坐骑的杜甫,只能够步行,没想到掉进了蓬蒿坑里。根据诗里的描述,这个王砅应该是一个武功高强的人,因为,他把杜甫救起来后,还把自己的坐骑给了杜甫,然后一路护送杜甫脱离了险境。当然,像这样的危险肯定不止一次,当杜甫一行人到了彭衙的时候,他们遇到了暴雨。当时他们是饥寒交迫,大人饿了尚且可以忍受一下,那小孩饿了只能哇哇大哭,由于战事连连,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原先躲在山林里的老虎啊,狼啊之类的食人动物便跑了出来。我估计这个时候杜甫的那个重表侄王砅可能跟他们失散了,要不杜甫不会捂住他女儿的嘴巴,不让她哭,如果惊动了虎狼,那可就麻烦了。这样提心吊胆了很长时间,好在遇到了老朋友——彭衙县的县尉孙宰,孙宰将杜甫一家带到他家里,盛情款待。
在孙宰家里住了些时日,杜甫带着家人继续逃亡。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了鄜州的羌村,将妻小安顿好后,他又开始忧国忧民了,他一直没忘记自己是一个兵器库的管理员,还想着回去履行他的职责。然而,说不定那个兵器库早就不存在了,或者说被毁了。不过,杜甫之所以急于回去,一方面可能真的是出于职责,另一方面可能或多或少能得到一些俸禄。但是,这个时候,唐玄宗已经如同惊弓之鸟,他皇帝宝座都不要了,让他的儿子李亨继位。这一年正好是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杜甫在回去的途中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便改变主意,投奔唐肃宗去了。
其实,杜甫大可不必这个时候去的,因为即便是去也是前途茫茫。更何况不就是区区一个管理员吗?但杜甫想着之前那么玩命才有所收获,辛苦半生,不能半途而废,怎么也得继续玩下去。结果,这次还没到唐肃宗那里,就被叛军给抓了。你说,这不是自讨苦吃吗?杜甫如果能等一等时局,等时局稍微稳定一些再做打算,可能会有另一番好气象。那个时候,像王维之类名气大的文人,他们都自身难保,何况此时杜甫还算不上老几。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杜甫不继续玩命,那诗圣的帽子说不准扣在别人的头上呢!杜甫被叛军抓了过后,可能叛军也觉得他就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因此对他看管也不怎么严,杜甫就抓住这个空子,写了好几筐反映民间疾苦以及忧国忧民的诗歌。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春望》、《哀江头》、《哀王孙》等等。在这里我引用《春望》一诗的内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首诗写尽了杂草丛生,残墙城破,一片荒凉的山河破碎景象,原本应该是鸟语花香的好景色,如今给人的只是冷到心底的悲凉。很难想象,曾经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如今却是风雨飘摇,杜甫心中的悲悯地球人都知道。
杜甫在这一时期写的诗,完全可以作为一部史书,因为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期间的人间惨状,包括唐玄宗逃到四川、没有逃走的官员被诛杀、皇室成员沦为奴隶等等一些列事件,杜甫在诗中都有记录。像上面提到的《哀王孙》便是反映了叛军残杀皇室成员的事实。
现在回到杜甫被叛军抓后,他是怎样逃出去的问题上。由于叛军对杜甫看管得不严,所以,只要稍微懂点逃脱术的人,都可能逃脱成功。杜甫显然具备这样的能力,否则,就凭他那样玩命,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我们知道,要想成功逃出,一定要瞅准机会,利用有利的条件。这不,机会来了,公元757年,杜甫利用叛军的疏忽,借助草木的隐蔽成功地逃了出来,踏上投奔唐肃宗的旅途。对此,杜甫曾写诗加以描述,在《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中,他这样说道:“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雾树行相引,连山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从诗名中可以看出,杜甫用了一个“窜”字,这说明了他逃窜时的悲惨情形,杜甫说他很想听到唐军反攻的好消息,于是他等啊等啊,等到太阳红着脸撤退了,趁着黑暗临近,他提心吊胆地在树林中逃窜。当朋友看到他时,都惊叹他瘦得不成人形。成功逃出后的他,没有去找自己的家人,而是直接去找唐肃宗了。
那么,杜甫见到唐肃宗了吗?答案是见到了。在《述怀》一诗里杜甫说得很清楚。他说他见到唐肃宗的时候,衣服已经破烂不堪,脚上穿的是一双破麻鞋,就跟乞丐差不多。我想,这估计是杜甫故意这么弄的,尽管他真的是很凄惨,但也不至于穿成这样去见皇帝,在逃出后,不是有朋友看到他吗?通过前面的叙述,杜甫的亲戚朋友都是有钱的主,有好几个还是县公安局的局长呢?难道连一身衣服和一双鞋都舍不得给他吗?杜甫之所以把自己弄得跟乞丐一样,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博取唐肃宗的同情和感动,果然,唐肃宗见杜甫这般凄惨与忠诚,大受感动,随即授予他左拾遗一职。
这样一来,杜甫便入朝为官了,虽然官不是很大,但可以参与朝事。简单的来说,杜甫的这个左拾遗一职就是一个谏官。按理说,杜甫这下应该转运了吧!就不再去玩命了,但他没有,反而继续走他的玩命路线。不久,杜甫就出事了,还险些丧命。杜甫这次玩出火了,以前杜甫这样玩,那些权贵大不了不理,现在杜甫好歹也是朝中一员,还这样玩,那还不自讨苦吃?
到底是什么事呢?杜甫上任左拾遗一职时,是在安史之乱期间,这一特殊的敏感时期,稍微懂得为官之道的人都会显得极其小心谨慎,但杜甫不在乎这些。有一个叫房琯的大臣曾在安史之乱爆发后给唐玄宗出了一个主意,这个主意如果从唐玄宗的角度考虑,那是挺高明的,房琯建议唐玄宗让各个皇子分制各地的兵力,其实这种策略的来源有点类似主父偃的“推恩令”。为什么这样说,让皇子分制各地兵力,最大的好处就是避免某一个皇子因为权势过大和兵力过重而发生争夺皇位的战乱。但是,太子李亨可不这么想,他当了18年的太子,他现在害怕啊,害怕原本该属于他的皇位被其他的皇子抢走,所以,李亨心里肯定是对房琯的这个“馊主意”十分反感的,继而反感这个人。李亨当然不会让自己18年的苦等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不得不做这样最坏的估计。因此,李亨以战乱为由,给唐玄宗来了个先斩后奏,早早的就在灵武即位。这样一来,怎么着已经是生米煮成熟饭了。但,有人脸色变了,这个人就是永王李璘,两人因此而发生了争斗。不过,李亨好歹也是正储,虽然即位得有些匆忙,唐玄宗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认了。然后,唐玄宗就派房琯持传国玉玺到灵武授予给李亨,即唐肃宗。而,房琯也就成了唐肃宗的宰相。
其实,不难看出,房琯做唐肃宗的宰相这本身就让唐肃宗心里有些不乐意,但怎么也得给老爸一个面子。公元756年,即至德元年10月的时候,房琯可能也清楚地知道他的宰相多是因为唐玄宗的缘故才得来的,于是,他想着自己又不是没有能力,得建立一些战功才能站稳脚。主意一定,他就跟唐肃宗说他要去前线打仗,李亨同意了,没想到房琯吃了大败仗,损失了4万多人。过了几天,房琯又吃了败仗。唐肃宗知道后,气得不行,这可亏大了,那军队就是自己的命根子啊!被这房琯一搞,损失了这么多。他心里恨得咬牙切齿,但他又不能宰了房琯。他知道一旦宰了房琯,那老爸时期的大臣就不会支持他了。
你看,本来唐肃宗对房琯就不满意,现在又让他的军队吃了大败仗。按理说,你房琯应该收敛一些了吧!总不能仗着你是唐玄宗身边的人,就这样得寸进尺。可惜这个房琯不这样想,估计发烧把脑子烧坏了,反而做出了更出格的事。他居然以名士自居,成天高谈阔论,不讲实际,还经常装病不上朝。不仅如此,他还常常召集同僚到到家里听他的门客董庭兰的弹琴,整得跟开演唱会似的。房琯真把自己当做一个人物了,然而,现在可是李亨在当皇帝。他这样搞,迟早会完蛋。
果然,没过多久,唐肃宗就把房琯的宰相一职给罢免了。在这里做一点补充说明,关于唐肃宗罢免房琯的原因,除了上面我讲到的,还有其他原因,对此,《旧唐书·房琯传》里有记载,我不一一叙说,只说一点,归根到底,唐肃宗罢免房琯实质上是儿子与老子之间的矛盾,或者说是新旧皇权之间的争斗。
杜甫又怎么给牵扯进来了?这都要怪杜甫太实心眼,玩命玩得太过火。你杜甫要是精明的话,就应该不会去轻言掺和,让他们自行解决好了。偏偏杜甫真把自己当做一个人物,做谏官的也要知时务,你遇到太平盛世的明君,你说什么都没大碍。可当时是战乱时期,你直接谏言唐肃宗罢免房琯是错误的,实在是有失妥当。关于此事,在《旧唐书·杜甫传》里有这样的记载:“甫上疏言:‘最细,不宜免大臣。’帝怒,诏三司杂问。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帝乃解。”
杜甫说房琯不过是因为小事就遭到罢免,实在是不应该。到底是因为什么事呢?房琯的门客董庭兰受贿。原来,那个房琯不是常召集同僚去听董庭兰弹琴么,久而久之,就有许多人开始巴结董庭兰,董庭兰也借此受贿,捞了不少油水。唐肃宗忍了好久,终于瞅准这个难得的机会罢免了房琯的宰相一职。因为,这个时候的唐肃宗根基已稳,你房琯还敢如此放肆,罢免你宰相一职算是轻的了,没要你的命算是够仁慈的了。杜甫在这个时候说这样“傻不啦叽的话”,唐肃宗肯定是龙颜大怒,心里一定在说,你这个傻的可爱的书生啊,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呢?皇帝发怒火,后果很严重,眼看杜甫小命不保,好在宰相张镐救了杜甫,张镐说杀了杜甫,以后再也没有人敢跟你谏言了。唐肃宗这才放了杜甫一马。
杜甫这次玩得太大,命再硬,也硬不过皇上,只要龙椅上的人一动嘴,小命说没就没了。估计此时的杜甫吓出了一身冷汗,这太悬了!要是真的死了,我半辈子的玩命不是白费了?还是赶紧写一篇文章给皇帝谢罪吧!
房琯一事后,杜甫的命运受到很大的影响。换句话说,唐肃宗开始冷淡他了。杜甫上任左拾遗一职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发生这样的烂事。杜甫自己也觉察到唐肃宗对他不感冒了。于是,公元757年,杜甫决定回家探望妻子儿女。
此时的杜甫已经45岁了,从凤翔到鄜州路程遥远,为了能加快行程,只能借助马匹。但杜甫自己又没有马匹,而且在安史之乱期间马匹是作为军用物资的,私人可用的马匹少之又少。但杜甫有他的办法搞到马匹。杜甫给一个叫李嗣业的将军写了一首诗,杜甫以前就常干这事,要找人家帮忙,自己又没钱,只能写诗吹捧人家。这不,为了能借到一匹马,杜甫开始吹捧李嗣业将军了。在《徒步归行》中,杜甫这样说道:“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国家危难的时候,是明公你潇洒的一出手,平定了叛乱。其实,杜甫不过是想借一匹马,他这样大赞李嗣业将军,不知道其他的将军听了有何感想?不过,只要有人听着舒服就行,杜甫最终是借到马了。在回鄜州的途中,杜甫感慨良多。在此期间写了不少好诗,如《北征》、《羌村》等。这些诗杜甫写尽了世间之情,苦闷、压抑,伴着浓浓的乡情,还有难以启齿的辛酸、窘迫。在《北征》中有两句写得非常的感人,简直会让人忍不住落泪。“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杜甫说他回到家里,看到自己的儿子,由于营养不良导致面色苍白,可是孩子看到他时却转过脸哭了,因为自己的脚上没有袜子穿,非常的脏。我们可以想象杜甫一路颠簸回到家乡的那种狼狈状,一个几乎年过半百的读书人受尽人间冷暖的那种苍凉,每逢读到此处,我不禁潸然泪下。有时我在想,如果杜甫少一点书生意气,多一点处世圆滑,他何至于此!
杜甫在老家待了大概三个月的时间,唐肃宗并未追究,这也证明了他对杜甫的冷淡与疏远。那么,回到朝廷后的杜甫,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4、
唐肃宗收复长安后,实际上安史之乱并未结束。唐朝经过这一叛乱,元气大伤。在这样的状况下,原本应该恢复元气,重振大唐声威,但唐肃宗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清除前朝遗老,排除异己。同时,唐肃宗重用宦官李辅国,这个李辅国也不是什么好鸟,很多人因他而遭到贬谪,杜甫当然也在其中。
还是因为那个房琯的缘故,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做一些鸡零狗碎的琐事。杜甫相当郁闷,干得也十分窝火。在《早秋苦热,堆案相仍》一诗中,杜甫将干得窝火的场景写得淋漓尽致:“七月六日苦炎蒸,对食暂餐还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蝎,况乃秋后转多蝇。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脚蹋层冰。”
特别是“束带发狂欲大叫,簿书何急来相仍”这一句,我们可以清晰地在脑海里绘画出杜甫要发狂窝火的场景。事实上,让一个走玩命路线的人,干这种琐碎之事,简直比要了他的命还难受。但又没有办法,如果辞职不干,那生活怎么办?难道还要看到儿子因营养不良而变得面色苍白?
公元759年,即乾元二年,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的军队与唐军郭子仪的军队展开交战,双方都损失惨重。在溃散中,老百姓最遭殃,此时的杜甫也颠波流离在从洛阳返回华州的路上,他看到一路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相,以及叛军的无情骚扰,不禁痛恨起唐朝统治阶层的**。杜甫用他的神来之笔,写下了流传千古的“三吏”、“三别”。这些诗我们都很熟悉了,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
杜甫这次玩的很精彩,玩出了水平,从他前期的诗到此刻的诗,我们不难发现,他的诗歌思想性越来越高了。杜甫的诗歌是这唐朝一时期历史的代言,杜甫用他的玩命生涯玩出了诗圣之美名,尽管他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今天看来,他值了。
那么,杜甫最终的结局如何呢?写出“三吏”、“三别”的杜甫,后来的生活其实比之前更糟。因为,他还要继续玩下去,这次,他辞官的原因除了对统治阶级的失望,自身抱负的难以实现,还有一个原因是自然灾害降临,那点微薄的俸禄已经养不活一家大小了。
辞官后的他带着家人到了秦州,在秦州杜甫有一个亲戚,是他的一个侄儿,名字叫做杜佐。杜甫每次要投靠某人,都会写诗以表心意。这不,杜甫曾这样吹捧他的侄儿,说他是竹林七贤的化身。其实,这也不能怪杜甫,因为,这时的杜甫真的是山穷水尽,一家大小时时都有被饿死的危险。好在杜甫有一支神来之笔,他靠着这个得到不少亲戚朋友的帮助。这个时期帮助杜甫的人,除了刚才说到的他的侄儿杜佐,还有其他不少人。比如,一个叫赞上人的和尚,阮籍的后人阮昉等等。
只是这些帮助杜甫的人,他们也并不富裕,杜甫不可能长期靠人家给吃的给穿的给住的。因此,杜甫在秦州住了一段时间后,又离开了。之后杜甫去了不少地方,其艰辛无需多说。杜甫到了成都,这一年他已经48岁了,他暂时寄居在浣花溪畔的草堂寺。杜甫为什么要选择成都呢?除了成都免遭战乱,是一个可供避难的好地方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杜甫有一个朋友在这里做官。这个人就是高适,他当时任彭州刺史。杜甫来到成都,高适给予他不少帮助。此外,还有裴冕等人也对他有不少关照。看来,杜甫转运了。受了几十年的苦,如今总算要过上安稳日子了。
然而,寄居在草堂寺肯定不是长久之计,怎么说也得有自己的小窝。天上不会掉钱给杜甫,那他修房子的钱是哪里来的呢?这又得感谢他用神来之笔写了不少吹捧的诗,杜甫凭借这一招,还别说,修房子的钱就捞到了。
我们来看杜甫是怎样凑足修房子的钱的。第一个给钱的是王十五,王十五是杜甫的表弟,他在成都府里当司马。杜甫在《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中这样写道:“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说我这个表弟啊!真是个好人,他担心我修房子没钱,还特意过桥送钱来。
但是,仅王十五一个人送钱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杜甫又写了很多诗一封封发出去。结果,钱又来了,修房子铁定没问题了。但还要美化一下环境,杜甫看上了县令萧实家的树苗,于是又发挥神笔之力,在《萧八明府实处觅桃栽》中说:“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杜甫挺幽默的,县大人,你看,你家的桃树苗真是多得不得了,而我的院子里却什么都没有,你能否派人在春前送上100根给我呢?杜甫要的挺实在,就100根,多一根都不要。
杜甫不但要钱,要树苗,他还要锅碗瓢盆。总之,他写诗发出去,都是有求必应。这不免让人奇怪了,难道仅是因为诗吗?当然不是,这都得归功于裴冕,还有高适。裴冕是当时剑南西川节度使,这个官不小,对杜甫是照顾万分,很多人都会给他面子。杜甫刚到成都的时候,就先写诗吹捧过他。现在看来,杜甫的确是写对了。房子修好时,杜甫正好五十岁,终于有属于自己的安定之所了。
那么,杜甫在成都,他想过回到长安吗?想过的,因为他还壮志未已。他想离开成都,回到长安,特别是严武去世后,他在四川失去了可以依靠的大树,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失去了指望。尽管有高适等友人在四川,可惜高适作战的能力似乎不及严武。关于这其中的细节,这里不再一一叙说。但杜甫回长安,我觉得并不现实,尽管此时唐玄宗与唐肃宗已经不在,继位的是唐代宗。但是,朝廷哪把他当回事。大唐已经日暮西山,不可能再重振雄风了。而杜甫依然继续抛弃妻子走他的玩命路线,这一次,他不再那么“幸运”,他的回归之路,前途茫茫。更重要的是,他还没能回到长安,就死在了路途中,估计老天不忍心看见他这么悲惨,就发善心把他招走了吧。这一年为大历五年,即公元770年,一个玩命于大唐的诗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间,留给后人无限的感慨。
关于杜甫的死,一直是一个谜。个人认为杜甫病死的可能性比较大。杜甫曾在他的诗中透露自己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在《登岳阳楼》一诗中,杜甫这样说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这首诗是杜甫59岁时在回长安的途中登上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所写。又如,在《同元使君舂陵行》中,杜甫说他“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这首诗杜甫提到他久病多时,而且肺部有严重的疾患。此外,在《寄薛三郎中璩》中杜甫更是坦言他因为肺部有病不能再喝酒了。再如,《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一诗中,杜甫这样写道:“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这说明杜甫很有可能患了偏头痛。
综上所述,杜甫经常被重病所困扰,尤其是在中年以后。此时的杜甫已经是日暮年稀,游走在生命即将结束的边缘。不仅如此,杜甫还饱受着精神的折磨,这个精神上的折磨除了壮志未酬外,还有就是亲人朋友的先后死去。根据资料显示,杜甫在49岁之后,他的老朋友几乎都死了。对此,我试举几例:公元760年,杜甫在长安的朋友储光羲死去,当年,杜甫曾和他在大慈恩寺共叙诗话。公元761年,著名诗人王维死去,杜甫曾与王维同朝为官,两人情意较深。公元762年,诗仙李白死去,杜甫给李白写诗写得最多,一个诗仙,一个诗圣,两人曾经碰撞在一起,杜甫对李白追崇不已。公元763年,房琯死去,杜甫跟他在年轻时就是好朋友。公元765年,高适和严武先后死去,杜甫在成都,多亏他们慷慨相助。短短数年的时间,一个个曾经的朋友都死去了,杜甫心中悲痛不已,他感觉自己也活不了多久了,无尽的哀伤与孤独,还有无奈与愤懑,再加上疾病缠身,杜甫真的是在劫难逃了。他在《贻华阳柳少府》中凄凉地写道:“子壮顾我伤,我欢兼泪痕。余生如过鸟,故里今空村。”
杜甫可谓是丢下了妻子儿女,玩命一生,这么大的代价,却换了悲惨的结局。与其说是造物弄人,还不如说是时代弄人。就这样,杜甫带着无尽的哀伤死在了那条回长安的船上。
现在,我们不禁要问,杜甫在唐朝时的名气如何?换句话说,他是如何被人称之为诗圣的。其实,杜甫活着的时候在唐朝充其量算是一个二流诗人。他的名气远不如李白、王维等人。但是,杜甫死后,他的名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白居易、元稹、韩愈等人都发疯地喜欢上杜诗,并且极力想把杜甫推销给世人,这样一来,杜甫的名气一下子上升到可以与李白平起平坐的高度。明朝的王稚登更将杜甫称之为诗圣。不管怎样,杜甫之所以能成为诗圣,除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更重的还是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只是,杜甫付出的代价太大了,可以说,他的一生几乎都是在玩命生涯中度过。在他的内心深处,不玩则以,要玩就要玩出个名流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