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五胡的最后晚餐:乱炖南北朝 > 第五十二章冯太后之死

第五十二章冯太后之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为了切实贯彻俸禄制,冯太后还派纪检分巡各地,纠察伸手乱摸的,一旦手伸得过长被发现,结果只有一个:在家自裁。地方官员坐赃处死者四十余人。经此整饬,北魏吏治大有改观,官员闲着没事儿都把手插到袖筒里,担心一不留神摸到了不该摸的东西,贪赃受贿者也大有收敛。

官员都干净了,具备了进行下一步的基础。次年十月,冯太后在大臣李安世的建议下,颁布了“均田令”,拉开了在社会经济方面重大变革的序曲。“均田令”是指国家对无主荒田以政府的名义,定时、按人口分授给农民,使失去了土地的农民重新回到土地之上,从而增加了国家控制的劳动人口和征税对象,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一制度历经北齐、北周、隋和唐约三百年,不仅使北魏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而且奠定了后来隋唐社会的经济基础。可以说,灿烂的大唐文化之花,冯太后浇了第一桶水。

南朝齐永明四年(公元486年),冯太后又主持对地方基层组织——宗主督护制进行改革,实施了“三长制”。

自西晋灭亡后,北方战乱频仍,居于北方的豪强世家多聚族而居,设坞壁自保,自给自足,户口隐匿现象十分严重。政府征收户调时,只能依据户籍上登记的户口,但实际上往往三五十家为一户,千人百口共为一籍,这样一来,势必减少国家赋税,两极分化严重,社会财富严重不均。为了把豪强隐匿的劳动人口编入国家户籍,朝廷派人到各地清查户口,仅青州和冀州等五个州就查出隐户人口十多万。大臣李冲提出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三长制”即按照汉族的什伍里甲组织的形式,建立北魏的地方基层机构,规定五家为一邻,五邻为一里,五里为一党,邻、里、党各设一长,合谓三长。三长由本地有道德的能人充任。朝廷向各州派遣户籍大使,以检查户口、确立户籍。三长制打破了几百年来地方的宗族势力,将依附于豪强大族的农民收归国家直接统治,增强了国力,确立了中央政府的绝对权威。

冯太后采取的这些重大改革措施,沉重打击了地方豪强的势力,对于促进落后的鲜卑族向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的转变,即封建化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外,为了使鲜卑族逐渐适应汉族人的生活方式和礼仪制度,冯太后大兴教育,尊崇儒法,算命摆摊的取消执照,从而开始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这一点,为后来孝文帝迁都洛阳,推行大规模的汉化措施打下了基础,清除了障碍。

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尽力让孝文帝参与,让这个注定当领导的孩子得到实战的机会。由于冯太后的悉心培养,孝文帝真正成熟起来,在冯太后死后,能够继承光大冯太后未竟的改革事业。

南朝齐永明五年(公元487年)北魏光禄大夫、咸阳文公高允去世了。高允一生服务国家,伺候过五位皇帝,在尚书省、中书省、秘书省三省中担任过重要职位,因为为人谨慎,公允,不推脱责任,干革命工作五十多年,从未受到过责备。冯太后和孝文帝都非常尊重他,看到他入朝,马上命令皇帝的贴身宦官苏兴扶侍。

高允教诲别人向善学好,诚恳耐心地引导,从不感到厌倦,平时顾念亲人、故旧。当献文帝拓跋弘夺取刘宋青州、徐州时,把当地望族全都迁到了代郡,他们中有很多人都是高允的姻亲,流离失所、饥寒交迫地来到这里,高允拿出全部家产赈济,使他们得到安置。接着,高允又在他们当中根据才能品行的不同,把一些人推荐给朝廷。

当时朝中许多人都因他们刚刚归附而不加信任。高允说:“任用贤才,使用能人,为什么要分他是新归附的还是早就归附的呢?如果他们肯定有用,怎么可以用这种理由去压制他们!”

高允身体一向无病,到这年,稍感不适,但他的起居仍如平日一样。几天之后去世,享年九十八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司空,陪葬的布帛衣被十分丰厚,北魏建国以来,对活着或者死去了的官员的赏赐,没有赶得上高允的。

冯太后在生活上十分俭朴,平日穿戴没有名牌,都是普通的衣服。至于吃的方面也很随便,吃饱了就行,这一点,要比慈禧那个老娘们儿强的很多。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性格,平日穿布衣,坐骑的鞍辔是铁木做的,并无金雕玉镂。除了平日听政,冯太后还经常外出巡视。每到这时,她一般都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冯太后在政治上无疑是个铁腕人物,但她在日常生活上却是一个慈善的邻家大婶。有一次,她身体不舒服,要喝中药调理,厨子却稀里糊涂地端上一碗米粥,粥中竟有一支数寸长的虫子。过来问安的孝文帝见了很不高兴,狠狠地将厨子骂了一通,并准备处以严刑。冯太后却笑着摆摆手,将粥喝的一干二净,让吓得浑身乱颤的厨子该干嘛干嘛去。这一个不经意的小细节,对孝文帝触动很深,很多年后,他也没有忘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的孝文帝耳濡目染。到孝文帝亲政以后,有一次,厨师在进食时不慎将热汤撒了,烫伤了孝文帝的手。还有一次是他在吃饭时,发现碗中有飞虫。孝文帝既没有生气,只是和冯太后当年一样,一笑了之。

冯太后在孝文帝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也赢得了孝文帝对她的格外尊重。有一年的春暖花开使节,草原上暖风袭袭,空气中有一股温暖的味道。这是踏青的好时节,冯太后带着孝文帝和群臣百官、蕃国使者、地方大佬游览方山(今大同北临长城处),在灵泉池大摆酒筵,冯太后让大家随便玩,唱歌跳舞随意。汉人喝多了吹牛耍酒疯,少数民族喝多了跳舞唱歌,孝文帝在酒筵前翩翩起舞,群臣也纷纷起来跳舞,恭祝为冯太后万寿无疆。冯太后极为高兴,情不自禁地随着节拍引颈高歌,酒筵之上,歌声嘹亮,九十余人开始了大合唱,气氛欢乐到火爆。

南朝齐永明八年(公元490年)九月,四十九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临终时,冯太后安排了自己的后事: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厉行节俭。

冯太后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内滴水未进,“毁慕哀悼”。对太后的陵墓规格,没有按遗嘱挖个坑埋了就算了,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以国君的葬礼规格安葬。

当年十月,冯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大同北),没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伴抚养自己成长的祖母太皇太后,以安慰她阴间的孤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