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虽万人吾往矣——金庸小说导读 > 第三讲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金庸小说中

第三讲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金庸小说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三讲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金庸小说中的“侠”的变迁

2018-04-15 作者: 柳叶

第三讲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金庸小说中的“侠”的变迁

导言

在十四部小说中,金庸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性格鲜明,武艺高强的侠客形象,而在这些人背后其实可以窥见金庸的侠客观。Www.Pinwenba.Com 吧因此,可以说,十四部小说中侠客形象的变化能够体现金庸对“侠”认识的变化。

一、 第一个侠客“陈家洛”

陈家洛寄托了金庸对侠最初的理想。长相英俊,风度儒雅,地位崇高而且文武双全,可以说,无论武功家业,地位出身,陈家洛无人可与之匹敌。金庸赋予了他一个完美的形象,并且力图将其塑造成一种理想的儒侠人格的典范。但是陈家洛却在最后一事无成,不仅没有驱满复汉,更牺牲了挚爱喀丝丽。正因为他要努力保持自己的完美人格,所以就要方方面面照顾周全,越是这样,就越是局面艰难。因为现实,即使是小说中的现实,也是有逻辑性的。在这种事事环环相扣的情况下,陈家洛只能苦苦支撑,这样的人的人格其实是不完整的,甚至可以说像陈家洛这样的人将会注定以悲剧收场。因为在他身上缺乏撑舵人物所应具备的一种果断、独立、坚定,进而是铁腕的政策。

陈墨先生说,书生能“谋”而不能“断”,能“和”而不能“战”,能“渐”而不能“急”,能“软”而不能“硬”,能“依附”而不能“独立”,说的就是陈家洛。所以说他只能是一个书生,做一个谋士,有安邦之志,却无掌旗之力。陈家洛的驱满复汉事业是注定失败的,但是他的人格缺陷也在这个失败的过程中逐渐暴露。陈家洛的失败可以说是金庸第一个完美主义侠客构想的失败,因为陈家洛这样的人是无法担负起兼济天下的重任的。

二、 “射雕三部曲”

由《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和《倚天屠龙记》组成的“射雕三部曲”是金庸创作的一个高峰,也是金庸小说创作前期的最高成就。

在走出了陈家洛和袁承志的侠义形象后,金庸又开始了新的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英雄,在《射雕英雄传》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成吉思汗勒马四顾,忽道:“靖儿,我所建大国,历代莫可与比。自国土中心达于诸方极边之地,东南西北皆有一年行程。你说古今英雄,有谁及得上我?”郭靖沉吟片刻,说道:“大汗武功之盛,古来无人能及。只是大汗一人威风赫赫,天下却不知积了多少白骨,流了多少孤儿寡妇之泪。”成吉思汗双眉竖起,举起马鞭就要往郭靖头顶劈将下去,但见他凛然不惧的望着自己,马鞭扬在半空却不落下,喝道:“你说甚么?”郭靖心想:“自今而后,与大汗未必有再见之日,纵然惹他恼怒,心中言语终须说个明白。”当下昂然说道:“大汗,你养我教我,逼死我母,这些私人恩怨,此刻也不必说了。我只想问你一句:人死之后,葬在地下,占得多少土地?”成吉思汗一怔,马鞭打个圈儿,道:“那也不过这般大小。”郭靖道:“是啊,那你杀这么多人,流这么多血,占了这么多国土,到头来又有何用?”成吉思汗默然不语。

郭靖又道:“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却未必算是英雄。”

金庸借郭靖之口说出了他对英雄的理解,即必定是造福百姓之人。而到了《神雕侠侣》中,郭靖英雄的形象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充实,他对于“英雄”的理解,也就是作者对英雄的理解,也更加成熟:

郭靖又道:“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乃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然我才力有限,不能为民解困,实在愧当‘大侠’两字。你聪明智慧过我十倍,将来成就定然远胜于我,这是不消说的。只盼你心头牢牢记着‘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八个字,日后名扬天下,成为受万民敬仰的真正大侠。”

到此时,郭靖的英雄形象已经完全成熟了,直到在《倚天屠龙记》中提到郭靖夫妇在围城之战中双双殉城,才是结束。

在这里,金庸眼中的“侠”不再是着眼于个人的恩爱情仇而是放眼到更广阔的背景中即将天下黎民,国家兴亡作为己任。“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句话概括了郭靖巨大的人格力量。他以必死之心,力守襄阳,只为百姓少受些苦,这种思想是标准的儒侠思想。

在之后的《神雕侠侣》中,主角杨过却和郭靖完全不同,他可以算是一个最典型的道家之侠。郭靖做事小节愚钝,大事却毫不马虎,只问大是大非,讲的是礼、信、义,而杨过聪明绝顶,记小事,讲“谁对我好我就对谁好”,他的善恶观念相对于郭靖来说是模糊的,他的行为更是随他心性而来。

旧武侠小说讲的是江湖上的快意恩仇,而《神雕侠侣》却强调了一个“侣”字,重在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开篇“越女采莲秋水畔,窄袖轻罗,暗露双金钏。照影摘花花似面,芳心只共丝争乱。鸡尺溪头风浪晚,雾重烟轻,不见来时伴。隐隐歌声归棹远,离愁引着江南岸。”

这是一首温柔女儿的词。而在这部小说中,出现最多也是情词,元好问的《摸鱼儿》: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日暮雪,只影向谁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