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大学影视鉴赏 > 一从科幻到魔幻

一从科幻到魔幻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一从科幻到魔幻

2018-04-15 作者: 虞吉

一从科幻到魔幻

(一) 科幻类型

科幻电影作为类型,缘起于工业资本主义时代兴盛的科幻小说。Www.Pinwenba.Com 吧在经典好莱坞时期也出现过一些较有影响的科幻影片,如《化身博士》、《金刚》(系列)、《时光隧道》等,但并未形成(全社会的)主打类型的流行。进入新好莱坞时期,新一代导演群中从影较早的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曾在1969年拍摄出《2001年遨游太空》,拉开了新好莱坞科幻电影摄制的帷幕。然而,斯坦利·库布里克的这部科幻片虽然装配了许多科幻类型要素,如太空、飞船、宇航员、星系和星际旅行探险等,但表现重心却放在有关人类文明何去何从的宗教性、人文性思考之上。真正开启科幻类型主打流行之门的主将,是更年轻的“电影小子”中的新锐——乔治·卢卡斯和斯蒂芬·斯皮尔伯格。

乔治·卢卡斯早在学生时代就以《电子迷宫》(后编辑为影片《THX1138》)崭露头角。1973年,他在科波拉的帮助下,完成了成名作《美国万花筒》,开始有意识地追求“电影的非人文性的可看性”。1977年,他自编自导《星球大战》。在这部影片里,卢卡斯大胆地实施叙事还原,以直白简略的神话叙事铺排故事,将大量的电影时空用于对奇思异想的太空战争和银河星系帝国的神秘呈现。这使得《星球大战》的看点直接维系于利用电影特技和现代高科技手段所营造的异质环境与异质经验(而非传统的人文性和人文深度)。从此,开拓了新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全新时代。

《星球大战》推向院线以后,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观看狂潮;到1985年,票房收入已超过五亿美元。《星球大战》的成功,全面引发了科幻片的摄制。仅仅1980年,好莱坞就有七部大片级的科幻片投入市场。首当其冲的,是派拉蒙耗资4400万美元拍摄的《星际旅行》,首映三天票房就达1000多万美元。《星际旅行》连续拍摄续集,仍有极佳的票房收益。此外,迪斯尼制作发行的《黑洞》,福克斯公司制作发行的《异形》和《十八号机密》等,都是大投资、大制作的科幻片。乔治·卢卡斯于1981年拍摄的续集《帝国反击战》和1984年拍摄的续集《杰迪归来》,均赢得了高额的票房。

与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形成掎角之势的是斯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斯皮尔伯格有着与卢卡斯相似的成长经历,他在学生时代就拍摄了影片《无路可逃》并获得业余电影优秀奖。他从加州大学电影学院毕业后,进入电影业界。斯皮尔伯格于1975年拍摄的《大白鲨》是一部集幻想、恐惧、追逐、探寻、杀戮于一体的惊悚片。在影片中,斯皮尔伯格将惊异、离奇的视听效果作为人鲨追逐和鲨人追逐过程中的表现重点,淡化了事件的社会意义和人文深度。《大白鲨》以其精湛的叙事和出色的特技效果受到了众多观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观众的追捧,影响极其广泛。由于是暑期推出,《大白鲨》也被称之为开拓新好莱坞暑期黄金档期的利铲。《大白鲨》之后,斯皮尔伯格拍摄的其他惊悚片和科幻惊悚片《夺宝奇兵》、《印第安纳琼斯和魔殿》、《虎克船长》、《侏罗纪公园》均接续了《大白鲨》的优长,成为各年度的票房大片。当然,惊悚片只是斯皮尔伯格在新好莱坞电影创作中的一类。这类他称之为“快餐电影”的作品,锁定的是奇观效应和惊异呈现,拓展的是电影人文性建树之外的另一种潜能。在这方面,斯皮尔伯格与卢卡斯显然有着某种认识上的同构。斯皮尔伯格在科幻类型创作上以家庭型科幻片为主的《第三类接触》、《外星人》和以作者性为主的《紫色》、《太阳帝国》、《辛德勒名单》、《拯救大兵瑞恩》,则是以深厚的人文性著称的创作序列。

自《星球大战》、《大白鲨》之后,科幻片和惊悚片便成为新好莱坞电影(非常规)的主打类型,并一直延续不绝。1997年,《星球大战》公映20年之际,卢卡斯重新构思拍摄的《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之一的《星球大战前传Ⅰ:幽灵的威胁》,仍然创下了5亿美元的票房。随着电脑图像技术(CGI)与数字技术逐步取代原有电影特技成为电影制作的主要手段,魔幻电影在新世纪开初异军突起。

(二) 魔幻类型

魔幻类型是在数字技术的强力支撑下,由科幻类型蜕变而成的新种类。科幻与魔幻都有一个共同基础,那就是非现实的奇异想象。两者之间的不同点在于:科幻类型基本禀承科学探索对未知领域的想象、探寻和演绎。无论《星球大战》、《外星人》或者《侏罗纪公园》都呼应着科学尚无法企及、但又向度明确的所指,比如外星生命、外星人、UFO、灭绝物种的基因克隆等等;而魔幻类型的背后是人类更为古老的泛灵论(魔法、魔力)智慧、巫性智慧。比之于科幻,魔幻有更大的想象自由度,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均可自由地投掷想象的羽翎。而且魔幻故事与人类真实历史和现实生活有更紧密、更丰富的触点,观众接受也有更直接的体验储备,游戏性更强。因此,自新世纪以来,《黑客帝国》(系列)、《哈利·波特》(系列)、《指环王》(三部曲)、《纳里亚传奇》、《亚瑟王》、《龙骑士》均以大片的形式出现在美国和世界的院线。

从科幻到魔幻的类型蜕变,是世界性“后现代文化”转型的显著表征。更具消费性特征的魔幻电影成为好莱坞商业类型电影的主打,显然有其“内在的”必然性。

从技术可能性的角度看,电脑图像、图形技术与数字技术消除了摄影机—胶片系统和原有特技技术的有限性,由“可以想到的图景,便可以生成出来”的技术支撑,实现了非现实魔幻世界的银幕化(屏幕化)。因此,从科幻到魔幻的主打类型转型,应该说是多种合力的结果。而这一路径的源头和契机,却诞生于《星球大战》的太空搏杀与《大白鲨》的森森利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