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一座高峰:新兴电影
2018-04-15 作者: 虞吉
二第一座高峰:新兴电影
中国电影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步入了20世纪30年代。Www.Pinwenba.Com 吧竞争导致许多中小电影企业倒闭,但同时也隐含了重新整合崛起的新兴力量。这一新的力量就是联华影业公司。
联华公司的创办者罗明佑是一位颇有见地、雄心勃勃的电影实业家。他出生于广东富商家庭,对电影看重其“可兼教育实业之长”的功效。早在1918年求学北京大学之时,罗明佑就创办了真光电影院。注重选映有价值的影片。罗明佑的电影实业从影院业开始起步,到 1927年,他在北方五省已拥有了20余家电影院并创办了华北电影公司。1929年罗明佑转向制片业,与老朋友黎民伟协商创办制片公司。黎民伟的民新公司也正处于经济困境中,二人一拍即合,用“华北”与“民新”联合拍片的方式推出了影片《故都春梦》。
联华在上海的工厂
《故都春梦》由不久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新人孙瑜执导。影片是一出社会与家庭生活的悲剧,揭示贪图权贵的人生态度给个人和家庭造成的伤害。《故都春梦》制作态度严肃,与世面上拳剑交加的武侠神怪片全然不同。一经试映反响热烈。该片的成功,坚定了罗明佑创办制片公司的决心。在华北、民新的基础上,罗明佑又合并大中华百合、上海影戏等制片公司正式向南京和香港两地政府注册了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联华公司在京、港、沪三地设有四个制片厂,香港设总管理处。宣传、发行、放映均纳入到一体化经营的轨道。至此“联华”成为了中国首个带有托拉斯性质的联营体。
联华公司的突起,促使明星、天一等老牌公司在内部管理以及制片方向上作出大的调整,整个中国电影产业在30年代前期演变为三足鼎立的态势。后来成立的“艺华”(1934)和“新华”(1935)成为了“两翼”。至此,中国电影“三足两翼”稳定格局得以形成,为中国电影在30年代跃上第一座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联华成立之后,罗明佑狠抓国片复兴,启动“国片复兴运动”。明确提出“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的工作总纲。为此,罗明佑广罗人才,投拍影片,“从1930年底开始,联华以一月一片的速度推出《野草闲花》(孙瑜编导)、《恋爱与义务》(朱石麟编剧,卜万苍导演)、《一剪梅》(黄漪蹉编剧,卜万苍导演)、《自由魂》(孙瑜编剧,王次龙导演)、《桃花泣血记》(卜万苍编导)等11部故事片”。
这些影片都有较强的现实感,注重社会现实问题,其中描写青年人在爱情、事业上争取个性解放、自由选择的作品最为出色。像《野草闲花》、《恋爱与义务》、《桃花泣血记》都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些影片的主演均由阮玲玉和金焰担任。由于所塑造的均是健康活泼、奋发有为的新青年形象,二人遂成为新时代的偶像,在青年观众群中很有号召力。
联华“国片复兴”推出的这批影片,在数量上并不占优,但由于注重艺术质量和社会意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获丰收。实际上,国片复兴运动虽然短暂,却为中国电影历史上第一次**——“新兴电影运动”的到来充当了前奏。
进入30年代的中国电影,由于联华公司的出现呈现出丰沛的活力,而在电影的技术层面,有声电影的试制是民族电影发展进步的又一个标尺。自1928年美国电影率先在《爵士歌王》中放声歌唱以来,有声便成为当时电影重大的技术命题。有声电影的发展历程一般分为“蜡盘发音”和“片上发音”两个阶段。所谓“蜡盘发音”是指将声音录制于单独的蜡盘唱片上,再与胶片对位播放(同步)。中国电影的有声片试制,采用的是技术难度相对较小的“蜡盘发音”技术。1931年1月,明星影片公司与上海百代唱片公司合作,以“民众影片公司”的名义拍摄了《歌女红牡丹》(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历时半年耗资12万元,共制成1.3万尺胶片和18张蜡盘)。两个月之后,另一家电影公司——友联影片公司也以“一鸣有声电影公司”名义拍成蜡盘发声片《虞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