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湾电影的源流
2018-04-15 作者: 虞吉
三台湾电影的源流
(一) 台湾光复前后的电影事业
1925年5月23日,对电影感兴趣的台湾人刘喜阳、李松峰等人,发起成立了台湾映画研究会,并摄制了台湾第一部本土故事片《谁之过》。Www.Pinwenba.Com 吧总之台湾光复以前的电影事业很不发达。
1950年国民政府迁台之后,出于**的需要,台湾的公营制片机构拍摄了一批宣教电影,从而改变了台湾影业故事片创作薄弱的局面。这一时期,实力较为突出的是由蒋经国亲任董事长的农业教育电影公司(简称“农教”)。农教下辖四个巡回放映组,片库中大小影片约600多部,多数为好莱坞的老片。农教虽以介绍农业、卫生知识为主要职能,但间或拍一些故事片。1950年11月14日,农教台中制片厂开拍了第一部**故事片《恶梦初醒》。农教还拍摄了《永不分离》、《美丽宝岛》、《烽火丽人》、《阿里山风云》等故事片,以及《中国新工业》、《宝岛大动脉》等纪录片。农教导演有徐欣夫、田琛、宗由。编剧有钟雷、邓禹平、汪榴照等,均为一时之选。1954年,农教与台湾电影事业股份公司合并,成立了中央电影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影”)。这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公营电影机构,直接隶属于“行政院”新闻局。它和“国防部”的“中制”、“台湾省新闻宣传处”的“台制”一起,成为台湾影业三大公营机构。按当时“国民政府”的规定,“中制”以拍军教片为主,“台制”以拍新闻纪录片为主,“中影”可以兼顾以上的片种并且可拍**故事片。
(二) 民营影业的出现与闽南语片的创作
台湾光复后,出现的第一家民营公司是张彻、徐欣夫等人组成的万象影业公司。该公司出品了由张彻编导的《阿里山的风云》,这是台湾第一部国语片。最初,各家民营影业公司都以发行影片为主业,也有少数公司在发行之余兼制闽南语片。1955年9月,由何基明创办的华兴电影制片公司拍摄了《薛平贵与王宝钏》第一集,获得意外的成功。对于何基明这位闽南语片的鼻祖,台湾电影学者有此公允的评价:“虽然他不是第一部闽南语片的催生者,但却是第一部卖座成功的闽南语片导演。”引自陈飞宝:《台湾电影史话》,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何基明的创作带动了拍摄闽南语片的热潮,直接为民营制片事业打下了基础。1957年完成的闽南语片有41部。中影、中制及台制等公营机构的厂棚、器材与人员,因租借给闽南语片的拍摄而赚得盆满钵满。此前几年的闽南语片以古装题材为主,这一年几部高票房的闽南语片,如《青山碧血》、《血战噍吧哞》等均是时装片。自此以后,闽南语片的题材便渐渐向多元化发展。因此,1957年可谓是闽南语片的“黄金时代”。
(三) 中影的“健康写实主义”路线
中影是台湾最具影响力的公营制片机构,但因60年代初与日本合拍的两部影片受到舆论的严厉批评,于是在1963年3月25日被迫改组,由“行政院”新闻局副局长龚弘接任总经理,制片部一职由白景瑞、张法鹤担任。龚弘一上任就着手整顿业务,特别是对制片方针进行调整。他认为,“写实并非只能暴露黑暗,同样也可拍出温暖人心的人情味”。他提出“健康写实主义”这一概念,并把它作为“中影”创作的主题思想。“健康写实主义”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颇为相似。龚弘在观看青年导演李行执导的《街头巷尾》之后,认为这部片子“洋溢着社会的温暖,平实感人”,并认定李行有能力贯彻好中影的创作理念和要求。于是,他聘请李行为中影公司的基本导演。没过多久,李行与李嘉联合执导了中影改组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第一部“健康写实主义”的作品《蚵女》。
1964年,在台北举办的第11届亚洲影展上,《蚵女》获得最佳影片大奖,引起了强烈的轰动。其他公、民营机构也闻风而动,拍摄了风格韵味与此片相似的影片。后来中影略为转向,改为“健康综艺”制片路线,挖掘多方面题材。从1964年至1971年上半年,中影共拍摄故事片33部,都是在龚弘的任期内完成。他提倡的“健康写实主义”创作路线,使台湾影片越来越贴近现实社会与乡土风情。其他公营片厂也不让中影独美。1966年,梅长龄接任中制厂厂长,聘请李翰祥执导古装大片《缇萦》。这部影片制作考究,获得第9届金马奖最佳影片、编剧、美术设计、音乐等多项大奖。台制厂厂长龙芳也于1962年请来香港大导演卜万苍,开拍35毫米彩色故事片《吴凤》。这些公营机构的创作成果为20世纪60年代台湾电影的繁荣贡献良多。
(四) 民营公司与商业片的创作
1963年夏,香港邵氏公司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台湾上映,创造了空前的票房记录。这一年的12月,此片的导演李翰祥来到台湾创办国联影业公司(简称“国联”)。国联得到台制厂厂长龙芳及香港电懋的陆运涛支持。仿照电懋和邵氏,国联也筹办了演员训练班,招收20余名学员,其中出名的有所谓“国联五凤”:**、汪玲、钮方雨、李登惠、甄珍。国联初期摄制的《七仙女》、《状元及第》均十分卖座,使得李翰祥有财力和台制一起合拍了耗资2000多万新台币的古装大片《西施》(上下集)。该片布景宏丽壮观,服装奢丽美观,道具精致考究,所有资金都由台制厂负担。正当此片紧锣密鼓地拍摄时,陆运涛和龙芳却因空难而丧生,国联公司立即陷入困境。在维持三年之后,1967年,国联因债务问题终告解体。但是,国联对台湾的民营影业影响甚大,它是台湾民营影业机构中第一家拍摄豪华大片的公司。
台湾掀起拍国语商业片**是由李翰祥来台拍片带动起来的,但李翰祥、胡金铨先后脱离邵氏公司却是台湾联邦公司幕后运作的结果。联邦公司早期是代理电懋、邵氏、国联等公司影片在台发行的民营机构。沙荣峰主持公司业务以后,注意培养人才,除武侠大导胡金辁以外,沙荣峰扶植了宋存寿、屠忠训等优秀年轻导演。加上胡金辁手下一大批武侠明星:徐枫、白鹰、石隽、上官灵凤等,联邦公司成为台湾民营公司中规模最大的制片公司。联邦摄制的影片很多,尤以武侠片为主,制作认真。胡金辁在联邦花费三年心血完成的《侠女》,成为戛纳电影节自成立30年来获正式大奖的第一部华语电影。《龙门客栈》等武侠片对开拓海外华埠市场起了重大作用。
20世纪70年代是台湾政治、经济、文艺等各方面发生重大变化的年代,也是台湾电影进一步发展的年代。公营制片机构仍然还是那三家。台湾当局借助这三家公营片厂强化了“政宣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耗费巨资拍摄而成的《览桥英烈传》、《英烈千秋》、《背国旗的人》、《黄埔军魂》等片是最佳的证明。公营机构同时借助这些大制作更新扩展了自己的设备和规模。民营公司方面也有进展,这一时期出现了黄卓汉创办的第一影业公司。该公司资助胡金铨去韩国拍摄《山中传奇》和《空山灵雨》,耗资千万元,费时两年拍完。这两部武侠片票房虽然不好,但在艺术上成就非凡,达到了胡金铨武侠片创作的“巅峰”。
《心有千千结》海报
由琼瑶小说改编的电影类型“琼瑶片”创作也较为醒目。“琼瑶片”又称“三厅片”,指电影场景大致离不开“客厅、舞厅、咖啡厅”。琼瑶片大多感伤哀婉,情感丰富,为成千上万的少男少女制造了一个个梦幻般的浪漫故事,并捧红了秦汉、林凤娇、邓光荣、归亚蕾、林青霞等一大批巨星。较为出名的有《心有千千结》、《彩云飞》、《一帘幽梦》等。导演李行在60年代拍了不少琼瑶片。1971年,他执导了别具一格的《秋决》,这部彰显了中国传统美学韵味的影片不仅为李行赢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提名,而且意味着他开始摆脱单调苍白的琼瑶片模式。1976年,《汪洋里的一条船》标志着李行真正回归到乡土路线上来。该影片推出公映后,卖座突破4000万台币的纪录,雄居当年中外影片票房的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