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韩国电影概观
2018-04-15 作者: 虞吉
二韩国电影概观
(一) 早期的韩国电影
韩国本土的电影制作发轫于20世纪20年代。Www.Pinwenba.Com 吧1923年,尹白南导演的宣传储蓄的电影《月下的誓言》是韩国第一部真正的故事片。韩国电影草创期(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作品,大多简单地摹仿欧美戏剧和日本新派剧。真正意义上的韩国民族电影是从罗去奎的《阿里郎》开始确立的。这部反映“3·1抗日独立运动”的名作是“血的映像”源流中最具代表性的影片,“血的映像”是指富有韩国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抵抗电影。这一源流中还有后来成为20世纪30年代大文豪的沈薰执导的《东方欲晓》(1927)以及在日本“新兴电影社”进修导演专业的李圭焕拍摄的《沉重的渡船》。
20世纪20年代末期,韩国电影业初具规模,电影制片社多达32家。但由于日本殖民者的压制和剥削以及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不少电影制片社停业,电影人被控流亡中国和日本。在中国的韩国电影人组成了一个团体“上海派”,拍摄了《扬子江》(1932)等作品。
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经济逐渐好转,从日本归来的韩国影人也带回了较为先进的电影技术和创作理念。一些较大的制片机构的兴起,也为这些影人提供了“用武之地”。1935年,由李明雨导演、京城摄影所摄制了韩国电影史上第一部有声电影《春香传》,影片公映后获得很大的成功。此时,日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不断地加强,在电影界表现为严禁进口欧美电影,严格实行审查制度,对电影拍摄实行“统制”制度。在这种情况下,随着从国外留学归来的韩国第二代影人登场,韩国电影的主调由“血的映像”转向为“土的映像”,也即从抗日的抵抗电影变成了民族启蒙主义的电影。对于后者,韩国学者李英一在《韩国电影简史》中解释为“宣传为了某一天能够独立而必须珍爱自己的土地,进行民族启蒙这样一类的作品”。《当代电影》1995年第6期。“土的映像”基本上是由安钟和、方汉骏、朴采、崔寅奎、全昌根等一批韩国第二代影人的创作组成的,他们的《银河中流淌的热情》、《汉江》、《无情》、《学费》、《福地万里》等影片生动地表现了30年代韩国启蒙主义的电影特征。
(二) 曲折发展时期的韩国电影
1942年,日本殖民当局颁布了“朝鲜电影令”,关闭了当时朝鲜国内的十个电影社,并建立了由殖民当局直营的“朝映”。这一御用制片机构的创办,使韩国民族电影业全面地从韩国文化版图上消失了。1945年,随着日本法西斯的覆灭,韩国民族解放与民族电影同时复活了。那些在日本法西斯的魔爪下隐忍了一段时间的导演李圭焕、尹逢春、全昌根等又重新活跃起来,投身到“光复电影”的创作潮流中。这类“光复电影”的代表作,便是崔寅奎的《自由万岁》。但喜悦是短暂的,接下来朝鲜战争对电影业的打击一点也不比日本帝国主义对韩国电影的摧残程度小。1950—1953年三年的内战,使早期的电影胶片和摄制器材以及大量电影人相继失去。当1955年由李圭焕重拍的《春香传》出现在首映影院时,这就预示着韩国电影中兴的开始。1955年韩国电影产品仅为15部,到1959年便急速增加到203部。经历过太多战争苦难的韩国大众,寻找着宣告新时代到来的精神愉悦。而同样从多灾多难里走出来的韩国电影就适时地迎合了观众的渴望。电影人在情节剧、喜剧和历史剧等电影类型方面的创作,企图在荒芜的废墟上为韩国电影业打造一个全新的家园。
但是,1961年,军人独裁政权的出现,又使电影产业复兴的道路变得更加曲折了。在1961—1979年朴正熙政权统治的18年间,韩国经济跃上很高的台阶。出于独裁的需要而限制欧美日等国的影片进口,这一政策虽然保护了韩国民族电影业,但严厉的电影审查制度,又给韩国电影带上了沉重的枷锁。1962年制定的电影法将73个电影社合并为16个,1973年再次将增加的电影社分两次合并成几个大的电影社。与此同时,政府取消了电影社的注册登记许可证制度,并实施残酷的双重审查制度,使电影界顿时陷入困境。但是,在这样恶劣的体制环境里,体味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影响的韩国第三代电影人们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批判现实的影片。从1961年俞贤穆拍摄的《误发弹》为首,韩国影坛出现了一系列执著于现实问题意识和艺术表现探索的优秀影片。其中有金绮泳被称之为“魔性美学”的《10岁一代的反抗》(1959)、《女佣》(1960),以及申相玉的《离去的客人与母亲》(1961)、《热女门》(1962)。韩国电影的精髓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的文艺电影里同样得以显现,如金洙容的《渔村》(1965)、李晚照的《晚秋》(1965)、林商昊的《非武装地带》(1965)、李星究的《将军的胡子》(1968)等。
20世纪70年代,韩国电影不仅处在政经文化体制的打压之下,而且也面临着电视带来的威胁。1972年,韩国电视机的普及数量为100万台,娱乐产业的观众资源又经历着一次较大规模的分流。电影产量锐减,平均年产量减少到不足100部左右。虽然新人李长镐的《星星们的故乡》(1974)、河吉钟的《傻瓜行进》(1975)、金镐善的《英子全盛时代》(1975)禀承了上一代电影人的现实问题意识,但也只是昙花一现。这一时期的电影作品大部分只是应景之作,不是对独裁政权歌功颂德,就是唯观众趣味为上的商业庸俗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