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李泽厚论教育人生美:献给中小学教师 > 14中国美学的四个特征

14中国美学的四个特征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14|中国美学的四个特征

2018-04-15 作者: 李泽厚;杨斌

14|中国美学的四个特征

下面,我讲讲对中国美学的基本看法。Www.Pinwenba.Com 吧这个问题我在湖南讲过,这是第二次讲。我把它概括为四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乐为中心。美字的来源,如果用字(词)源学的方法研究,较为流行的说法,是“羊大为美”。美来源于好吃,美味。但我不大同意这种传统的说法,我倒同意一个比较年轻的同志萧兵的说法,他主张“羊人为美”。我认为所谓羊人,乃是一种图腾舞蹈,就是人戴着羊头在那里跳舞。这是原始社会最早的一种原始的巫术礼仪,它的表现形式就是原始歌舞。这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是当时的整个上层建筑。人们劳动之余就搞这种活动。这有很多作用:一方面是认识的作用。因为在这类活动中要模拟打猎等等动作,再现生产劳动中的种种情况,这就锻炼了自己,认识了对象;另一方面就是团结群体、组织社会的作用。我们现在社会中表现为各种分工和各种规章制度不同形式,这在原始社会是混在一起的。但它是最早区别于生产活动的一种社会性的必要活动,它包含了后代所有政治的、科学的、道德的、艺术的内容,是以一种图腾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我把它叫巫术礼仪或原始歌舞。它实际上起了团聚、维系社会组织、训练社会成员的作用。同时又包含着认识客观对象,训练技能,甚至体育锻炼等等,什么都包含进去了。而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歌舞。歌舞有一定的节奏,一定的声音,后来还用乐器伴奏(可能开始时是打击乐)。这样,就逐渐发展为音乐的“乐”。所以这个“乐”,实际上不限于音乐的意思,还包含着原始社会整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后来礼和乐逐步分开而并提,这就是儒家讲的那些东西。我觉得儒家这些东西,决不是偶然发生的。孔子讲“述而不作”,儒家是漫长的原始社会文明的非常顽强的保存者。他们把古代的东西保存下来并加以理论化的解释。所谓礼乐也就是儒家对中国长期的原始社会的巫术礼仪的理论化。所谓礼,是指管理社会、维持社会存在的规章制度。氏族社会到了后期,氏族越来越大,上下之间等级越来越严格,需要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这便有了礼。礼就是规范社会的外在尺度,把社会的上下等级、贵贱区别清楚。而乐呢,则使人们在感情上谐和起来。音乐艺术就有这种使社会很好地融洽与和谐起来的功用。所以,一个是外在的秩序,外在的规范,外在的要求;一个则是内在情感的融和,情感的交流。原始社会打猎以后的分配,如头归谁,肉归谁,猎手分什么,其他人分什么等等,就是要用礼来处理的。所以荀子说,“礼至则无争,乐至则无怨”。礼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中国则强调除了礼之外必须有个乐。用乐来补足礼,这是一个很大的特点。最近考古证明,中国很早就有整套完整的乐器,能演奏很复杂的乐曲,中国音乐在很早就相当高明,它正是影响我们中国整个艺术传统的最重要的东西。

我认为这一切都与中国原始氏族社会非常之长有关。研究中国各种历史,对这一点都应该注意。我为什么对孔子、孟子评价较高,就是因为他们保存了很多原始社会的人道主义。荀子是很彻底的唯物论,很进步的,孟子则是唯心的。但读孟子的著作,总感到有一种民主的气息,一种人道的精神。这一点荀子就少了,到韩非就没有了。孔、孟是失败的。这是因为他们的活动不符合历史前进的方向。历史的前进体现了二律背反。例如一方面,历史上的战争死了很多很多人;另一方面,战争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在人类社会中,有些残酷的行为却常常推动历史的前进。彼得大帝的改革,使多少人头落地。马克思也讲过,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多么残忍。我不赞成以人道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那是肤浅的。因为历史有时候并不是那么人道的,特别是古代,需要通过战争,需要通过残酷的掠夺,才能发展,历史本身就是这样。所以说是二律背反。比如汉武帝驱逐匈奴,建立汉帝国,是正义的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人民付出了多大的代价,死了多少人啊!汉乐府写道:“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十五岁出征,八十岁才归来,家里一个人不剩,都死光了,那是很凄惨的。当时几十万人马出关,回来多少呀?没有多少啦。记得史书上记载,有一次,十八万匹马出关,胜利归来,入关的才三万匹。从历史前进来说,这场战争是对的;但从人民的直接利益来说,反对战争也是对的。他们受了很大的苦难呀。所以诗歌对这种苦难的感叹,也对。孔、孟想复古,想继续保存原始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痕迹,这是不符合历史前进的潮流的,当时是一个向着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社会。荀子、韩非的主张,符合这个趋势,秦始皇采纳了韩非的意见。但是,他们那种**裸地压迫和剥削的理论,可并不见得好呀。恰恰相反,倒是孔、孟他们保存了一些原始社会的人道精神、民主精神。所以说,认为好的都好,坏的都坏,是很片面的。我很欣赏斯宾诺莎的话,他说:不要哭,不要笑,而要理解。这是哲学家的语言。就是说要深刻地理解历史和历史人物,要有一种历史观点。孟子大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等,这是很大胆的,后来就没有人讲过这种话。朱元璋气得要死,斥之为岂有此理。这在皇帝看来,当然是不可理解的。“君为轻”那还了得!“君”怎么能是“轻”的呢?孟子的言论就保留了原始社会一些民主精神。原始社会的君,不是像后来那么**的。当时的许多“国”,实际上跟希腊的城邦差不多,氏族贵族都可来议事,大家来发表意见。这种长期的原始社会中的民主精神,在孔、孟的言论中还有存留,以后就没有了。“乐”之所以能在中国古代受重视,也正因为在长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一贯很注重乐的作用,并通过相当的和谐愉快来维系氏族群体的生活,而通过以“乐”为中心的艺术活动把氏族团结起来,把人的情感关系处理得比较和谐、比较协调一致。只有从社会基本特点上才好理解为什么“乐”在中国古代那么重要。当然乐还有团结本氏族对外战斗的激发情感的作用。

乐在中国,一开始就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是不简单地把乐看成是一种认识,而是把它看成与感性有关的一种愉快,所以说“乐者乐也”。而这愉快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给予人感官的愉快;一是使人的感情愉快。这都是享受。也就是注意到乐与情感、**有联系,乐能使人的**得到一种正确的发泄。**如不能用正当的方法宣泄出来,表现出来,就会出问题。儒家的乐,要满足感官的愉快,同时要满足**的要求,使**健康发泄,群体生活也就更能得到和谐。

儒家的乐,还抓住了艺术的另一个作用,就是通过情感的发泄起一种教育作用。这就是文艺政治学。所以中国的文艺政治学很早就有了。这个传统现在是大大地发扬了。当然,儒家的这个政治,应该是广义的。我们现在的政治概念很狭窄,这是把传统片面地发挥了。儒家是讲“寓教于乐”的,诸如“审乐以知政”、“乐与政通”、“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等说法,都是强调教育作用通过音乐表现出来。我们现在平列地提文艺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审美作用,我觉得是不贴切的。要求教育作用通过审美作用表现,这才是高明的,这里,实际上是美与善相统一的问题。刚才讲“羊人”为“美”,美表现为原始图腾的歌舞,起一种伦理道德、教育训练等社会作用。又说“羊大”为“美”,美表现出一种感官享受的特点,使人觉得鲜美有味道,使人感到愉快;同时,美还能起一种伦理道德的作用。这样就把美的社会性与感官直觉性联系起来了。这也是把人的自然情感和要求,纳入到社会的规范之内,并通过它把人们团结起来,使人的情感得到交流。以音乐为主的这些活动,非洲有些地方现在还有,许多黑人还在那里打着鼓跳舞。假如大家去参加一下西方现在的宗教礼拜,感受一下那种奏乐、合唱,情感就会不一样。你就是不信教的,到那里也会受到宗教情感的感染。这种教堂音乐(西方很多音乐都是教堂音乐发展起来的)就能起这种作用,把你的情感,并通过你的情感把你整个的观念提到一定的高度。所以说,社会性的作用是通过感官的感性愉快得到的。它不是理智的、概念的,而是诉之于情感,使你从内心中产生的。中国一直很注重这种情感的作用,这也正是以乐为中心的一个体现。

中国的儒家思想,对人生采取了一种积极的态度、入世的态度。这跟佛教不一样,我觉得这是中国民族一种很好的传统。《论语》第一章就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乐”,都是讲的人的快乐。这快乐不是低级的快乐,而是高级的快乐,是要让人得到一种人生的满足。这就说明,孔子对现实人生不是持一种否定的态度,不是禁欲主义的。他不否定感官和感情的东西,而是加以肯定的;他不否定快乐,而是追求快乐。但他又不是主张纵欲主义,一味地追求感性快乐。他要求快乐有一种社会的内容。刚才讲的“说”、“乐”,决不是为了吃得好,穿得好。相反,他评论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可见孔子的乐,并非纯粹感官的享乐,不是动物性的,而是包含着社会的道德理想的。它既不是禁欲主义,也不是纵欲主义,讲的是中和之美,叫做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我看是很有意思的问题,不那么简单。在西方,有的是纵欲主义,有的是禁欲主义,有的是狂热的情感主义,有的是抽象的非常思辨的东西。中国恰恰是强调取得一种中庸的地位。乐是陶冶性情、情感的。人的感情是带有动物本能性的东西,通过乐来塑造情感,就是不让自然的情感动物性地发展。它要求用各种艺术来塑造这种情感,使之社会化,所以叫做“陶冶性情”,使情感具有社会的伦理内容,并且获得一种社会性的普遍性形式。我觉得在这些方面,都是把握住了审美本质的。现在常说艺术是表现情感的,其实艺术更重要的是塑造情感,表现情感也是为了塑造。你表现情感要人家能理解你,就要有共同的东西。昨天我说到艺术是情感的符号,但符号必须要人家理解才有效。发脾气也是表现情感,但它就不是艺术。这就需要建立共同的情感语言。乐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这种社会性的情感形式。所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谓“怨而不怒”,所谓“中和之美”,等等,就是要求你的情感得到一种健康的合理的形式。中国的整个艺术传统是很注意情感性的,诗歌也好,绘画也好,散文、骈文也好,都很注意这个情感的形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