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架“煤海渡槽”(峰峰矿务局工程处事迹)
2018-04-15 作者: 张培良
飞架“煤海渡槽”(峰峰矿务局工程处事迹)
煤海渡槽的建设期正值隆冬季节,沟底积雪重重,冰冻三尺。Www.Pinwenba.Com 吧在这里建中墩基础,要挖一个11米见方,7米深的基坑,这是对峰峰矿务局工程处全体参战人员的的第一个考验。
尽管施工人员斗志昂扬,志比石坚,无奈一镐下去,一个白点,冰石飞溅,震裂了虎口。所以直到1976年正月初五,奋战了1个多月,11米见方的基坑才挖了3米多深。抡镐的手上的老茧加厚了,抬筐的肩上的肉皮磨了一层又一层。在激战的人群中,有一位四十多岁的老工人,他就是被人们称为“革命老黄牛”的郭文昌。为了攻破土方关,他推着双轮车沿着坑底向上的斜坡不知走了多少趟,流了多少汗,清了多少渣。一次,他卸完车,拉起车就往坑地跑,刚到下坡时,拖车的钢丝绳的铁钩断了,双轮车在重力的作用下,从四、五适度的斜坡上,以巨大的冲击力向驾着辕杆的郭文昌撞来。坡长只有十来米,几秒钟即可冲到坡地。坑底有正在刨土和装车的同志们,车要是直撞下去,那后果不堪设想。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他急中生智,用尽全力使车子脱轨,变向朝坡道南侧冲过去,辕杆撞到地基坑南侧的卵石上,一块块卵石“哗”、“哗”乱往下掉。车子停了下来,一块大石头将郭文昌砸到在地。当领导和工人们围上来要送他去医院时,他却忍着疼痛说:“我不要紧!别管我,挖基坑要紧啊!”就这样,他稍事休息,又拄上木棍,顶着寒风来到工地,继续战斗。
一冬苦战,3个桥墩巍然屹立在两个山头之间,各种施工材料在桥墩西边的山坡上业已备齐,凌空飞架在即。
为了抢时间,赶进度,争取“五一”节前完工,营部决定“夜战龙门架。”那天,架杆运到工地时,天已经黑了下来。架子工组长李魁明给工人们分配任务:“3个人绑架,2个人运输架杆和绑丝,其余的跟我大战龙门架,凌晨4点定叫他直插云天!”夜里碧空万里,月光闪烁,工地上,灯火辉煌,架子工好似雄鹰一样在高空自由来往。只见他们大手一挥,胳膊一夹,一个架杆就上了架。李魁明头上的汗水顺着两腮往下流,架子绑的牢固,搭板铺的平坦,龙门架一节一节增高,这时工地上沸腾如潮,各工种都到工地开始了战前的准备工作。
离凌晨4点还差15分钟,在南段20多米高的龙门架上,李魁明正在组装最后一节。他穿上了3个螺丝,第4个螺丝孔对不准,他用尽全身力气,推动架身,由于用力过猛,双手扑空,整个身子从空中掉了下来,保险带把他掉在了空中,下边的人吓出了一身冷汗。只见他双手抓住架身,“噌”的一下登上去了。李师傅凭着一颗火热的心,熟练的技术继续战斗,把最后一个螺丝穿上,恰好4点整,他那洪钟般的声音,划破长空,冲破黎明的寂静,在峡谷中间回响,“我们胜利了!”4个30多米的龙门架直插云天,4个龙门架顶端的红旗迎风招展。
支模任务又是一场特殊的战斗。他们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在“抢时间、争分秒、优质又高产”口号的激励下,工人们两天两夜未合眼,使大桥支模腾空而起,南北两孔大镞犹如两道光彩夺目的彩虹,非常壮观。木桩个个紧密相联,上下左右纵横交错杂而不乱,工人们看到自己双手创造的丰硕成果,欢欣鼓舞,心潮澎湃。
马上要投入打混凝土的战斗了,天气骤然发生了变化,一阵冷风吹过,雨急刷刷地下了起来。怎么办?人群中传出“冒雨战斗,排除万难”的口号。
营领导登上桥架向大家说:“对!我们工人阶级硬骨头,冒雨战斗加把油,定让渠水过山头!”下午2点,于一个劲地下,打混凝土的施工战斗就在这时正点打响,工地上人山人海,车轮飞转,提升机上下如闪电,搅拌机隆隆作响,推泥的同志穿梭往来。
正在施工**之际,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搅拌机漏斗的一个小轴折了,维修工急忙过来抢修,工人们心急如焚。在这关键时刻,老工人郭文昌赶来了。他当机立断,马上组织十几个小伙子来到搅拌机旁,只见他向大家果断地说:“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为了优质高产,我们采取人工搅拌!”大家坚决表示: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这时,夜幕已经降临,灯火一片,工地上却好像白天一般。雨下的越大,他们的干劲就越大。不少人棉衣脱了,雨衣未穿,单衣着身还是一身泥,一身汗。
工地上指挥部各办公室的人都来了,虽然是三班施工,但工棚里不见一人,工地上又人人不闲。
看到这个场面,汽车司机也装起石子,材料员也拿起了镐钎,医生推起了车子,就连来工地送饭的炊事员等大伙吃完饭后,也参加了战斗。
1975年4月17日,随着18个小镟相继告捷,1550立方米砼工程全部胜利完工。渡槽东侧身上“煤海渡槽”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生辉,美丽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