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年的宣传工作
2018-04-15 作者: 张培良
回忆当年的宣传工作
侯春江杜良盛
在当年跃峰渠十里洞建设中,非常注重政治思想工作,它有三个重要平台就是:《跃峰战报》、工地广播站、团部文艺宣传队。Www.Pinwenba.Com 吧其主要职责就是贯彻民工团党委工作部署,宣传施工中涌现的英雄群体和模范人物,广泛调动民工大干跃峰渠的革命热情,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跃峰战报》在施工期间出版六十多期,广播站一天五广播,早晨六点,上午十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晚上六点。广播一开,施工工地方圆几十公里的广播专线大喇叭一起鸣响,成了民工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当时的广播员郭拴香,年仅十九岁,编、采、写、播全部一人担,广播节目丰富多彩。文艺宣传队直接来自民工,共有十多个人,紧跟形势,服务民工,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200多个,每次演出山村都是一片欢腾。那时没有别的文艺活动,山村都是天一黑就睡觉,所以只要一听说宣传队演出,村民三乡五里,结伴而行。更有意义的是,台上演人和事的当事人就在台下坐着观看,台上台下互动,颇有现实意义。今天在这里重新提到跃峰战报、工地广播站、文艺宣传队,主要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活跃民工文化生活方面,弘扬正气大修跃峰渠方面,发挥了很大激励作用,这是应该肯定的。
在修建十里洞的过程中,全团上下十分注重思想政治工作。那个时候物质条件很差,在很大程度上靠精神作用在推动。精神作用靠什么,主要靠强大的精神凝聚力,把思想统一到大修跃峰渠,打通十里洞上来,“四年任务两年完,两年任务再提前”深入人心,谁的任务谁完成,使五千人的民工队伍焕发出冲天的干劲和热情。几十年后我们见到当年的民工,他们说当时打洞就是拼命,石粉溅得身上成了个白人,任务少完一点都不行。许多民工甚至提出“宁可汗水漂起船,不叫十里隧洞堵清泉”、“石头硬,没有我们思想硬;困难大,没有我们决心大”、“一个人顶三人,一天顶三天,干劲加三倍,工效翻三番”等豪气冲天的口号,确实起到了精神推动作用。
在精神鼓励方面,团部上下还突出抓了典型。当时的口号叫做《一面红旗带一片,多面红旗带全团,促进施工大发展》。有跃峰铁人李青春、有跃峰硬汉李超柱、有模范指导员柴永安、有荣立“三等功”舍身救战友的王看营民工董光柱、有跃峰铁姑娘刘天香等。和村营女民兵掘进连,大社营钢铁连,王看营勇攀掘进高峰二连等。还有掘进领先方面的、质量第一方面的、安全生产方面的、技术革新方面的、后勤保障方面的、思想领先方面的。共有一百多个先进集体(次),模范人物一千七百多人(次)。其中,二百多人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一百多人成为了**员。对这些先进典型,民工团通过会议、战报、广播、宣传栏、经验交流、巡回演讲、团领导到工地送大红花、上光荣榜、拍成照片(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团部也就一台黑白相机)送给本人、编成文艺节目等多种方式,广泛生动具体的宣传他们的动人事迹,学习他们的宝贵经验,并为他们贺功授奖(这个奖就是奖状,那个时候没有奖金),把整个大干跃峰渠有功、大干十里洞光荣的政治空气搞得浓浓的,现在想起来,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尤为能发挥突出作用。
还有一点要铭记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使整个工地形成了一个施工的整体,一个团结的整体,一个协作的整体。那时候民工团五千人,分为十一个民工营。团部统一指挥,施工统一调度,质量统一保证,进度统一进行。但在实际运作中,情况千差万别,很难做到一二一齐步走。如有的营装备差,进度慢;地质情况千差万别,进度也大不一样;有的营后方条件好、支援力度大;有的营后方支持有限,工程也受影响。虽然情况有别,但跃峰渠是一个整体,十里洞中间堵住哪儿也不会通水。所以,团部强调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把各营之间的团结协作作为一项任务来抓,强调互相学习,互相支援,互相鼓励,互相推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在一九七六年三月底,王看营在打通小断面之后,团部又让他们帮助任务较大的兄弟营掘进一百米。这在当时不是一个小任务,试想一下打通十里洞哪个不是红了眼拼命干,争分夺秒,好不容易完成任务,你再加一百米,谁也接受不了。但王看营还是以大局为重,表示任务再艰难也要接收。同在一个隧洞里,缺一米水也通不了。实际帮兄弟营掘进一百一十七米,现在看这些历史资料,还是令人感动不已。再如气势磅礴的峰峰营地质灾害滑坡大会战,更是全团一起上了一千多人,历时八十余天,写就了战胜泥石流滑坡塌方的壮丽诗篇。
现在想起来,强调思想政治工作,还是要转变作风,深入工地,同甘共苦,决战到底,那时有个十分流行的口号叫做“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十里隧洞到处都活跃着团营连干部的身影。团领导包营,这个包营不是简单地去看看,而是真刀实枪地在隧洞干活,虽然劲没有民工大,干活没有民工多,但八个小时和民工在一起,民工们就有使不完的劲。在团部根据工程需要,连续组织的明渠会战、塌方会战、掘进会战、小断面打通会战、浆砌会战中,团部领导和机关干部都是铺盖、工具、干活三上山,连团部也搭起工棚到工地,机关干部也紧随施工脉搏一起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