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程,都唤起心底的记忆
2018-04-15 作者: 张培良
每一程,都唤起心底的记忆
马谦诚
重访跃峰渠,每一段里程都在唤起我对那些难忘日子的记忆。Www.Pinwenba.Com 吧
那是1975年3月,为统一指挥跃峰渠的修建,地委成立了跃峰渠指挥部,不久我被抽调到这里的政工组,一直干到竣工。这期间我几乎走遍了工地各处,亲眼目睹了十万大军奋战太行山的热火朝天场面,尤其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抚今追昔,更觉可贵。
那时候十万大军住在搭建的工棚或挖的地窖里,只有少量是借助民房;吃的是自带的粗粮,一周才能改善一次生活;施工工具如钢钎、铁锹、大筐、排子车等也都是自备;连施工大量使用的物料,如白灰、炸药也大多是自己就地现烧制、生产……正是靠了这种精神,整个工程1300多万方的工程量,花费仅5400多万元,平均每立方仅4元,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我记得,在那些日子里,各工地都有大量体现这种精神的感人事迹。如今故地重访,那些感人的事迹仿佛又重回眼前。
登上高高的张二庄险峰大渡槽,看渠水“哗哗”流过,就能想起武安民工一团在这里的土法创造,他们以“自力更生样样有,有山有水有石头,土法上马建渡槽,不等不靠不伸手”的精神,用排子车从几百米外拉来85万方土,堆垫起106米长、28米高的拱胎模,仅此一项就节约木材250立方米,只用11个月就建成了这座106米长、亚洲最大的单拱渡槽。竣工时,前来参观的部委负责人也被感动了,他不住地赞誉这真是“土法办大事的典范。”
在十里洞前,看水流穿山而过,想起矿区民工团的节约精神,他们处处厉行节约,运石头的排子车不够,就用废铁丝、山木棍绑扎成18辆简易排子车,烧石灰为了节省煤炭,就上山砍柴15000公斤代用。这里的山体地质构造复杂,岩层多变,施工条件异常险恶,但他们就是靠这种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打了28口总深度1200多米的竖井,攻克了坚硬无比的火焦岩,战胜了冰冷刺骨的淋头水,闯过了塌方等一道道难关,用一年零四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工程量,打通了5200米的山洞,人称“十里洞。”
马鞍山隧道是一条长1000多米的穿山隧道,紧邻漳河,连接磁县与涉县,这条岭原先叫马鞍绝岭,意为这里自古就是马鞍绝迹的地方,山势险要。山体又属黄卵岩山体,极易塌方,在这里施工必须先搭建拱顶,这需要大量木材,负责这里施工的磁县民工团为节约木材,上山采割了大量的棘针、荆紫以代替好木材做排木,照样也确保了安全,提前保质保量地打通这段隧道。
在渠首,我又忆起了在这里施工的武安民工团马庄营,由于这里距村子远,为节省时间,他们自己制了2万多块土坯,在漳河边上垒砌了700多平方的工棚、挖了6座窑洞,建起了有名的“跃峰新村”,大大节省了上下工的时间,提高了效率,提前完成了渠首建设……正是从这些感人的事迹中,指挥部总结出了“战天斗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协作攻关”的跃峰渠精神,这成为每个跃峰渠建设者的共同精神财富。
当年要走几天的山路,今天仅5个小时就走完了全程,其实,30年的时间也就是这么一瞬间。看窗外一个个新的建筑工地上机械轰鸣,我的思绪也从历史回到了现实。毫无疑问,这一个个新的建设项目,已完全不必再像当年那样干了,新的施工机械、新的科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工效与当年已不可同日而语,许多工地甚至连最常见的铁锹也见不着几把了。但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呢?但愿它们不要像那把旧铁锹一样也被丢弃,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的传家宝啊,我想,把当年的“跃峰渠精神”和今天强大的物质、科技力量相结合,邯郸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