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第四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第四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第四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2018-04-15 作者: 吴义春

第四节 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

一、食管癌

食管癌(carcinoma of esophagus)是起源于食管黏膜上皮或腺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管癌者约有30万,其中半数是中国人。Www.Pinwenba.Com 吧国内食管癌高发区有太行山区、苏北地区、大别山区、川北地区和潮汕地区等。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尤其好发于50~60岁之间。

(一)病因

食管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及行为习惯 长期食用过热、过硬、粗糙的饮食以及饮酒、吸烟等,可损伤或刺激食管黏膜,引起黏膜癌变。在某些食管癌高发地区,居民喜食的腌制酸菜中含有较多的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体内可合成为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强烈致癌作用。

2.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我国食管癌高发地区土壤中某些微量元素,如钼、锌、铜等较低,尤其是钼的含量明显偏低,而钼是硝酸盐还原酶的成分,可降低植物中硝酸盐的含量,缺钼可使农作物中硝酸盐的含量增高。另外,在食管癌高发地区的成年人体内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C及维生素B2等水平较低,而维生素是重要的抗氧化剂,这些物质缺乏,可能起促癌作用。

3.遗传因素 在食管癌高发地区中,食管癌的家族聚集现象较明显,提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一定关系。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病理变化 食管癌好发于三个生理狭窄处,中段最多(约占50%),下段次之(约占30%),上段最少(约占20%)。根据癌组织侵犯深度等不同,可分为早期和中晚期两类。

(1)早期癌 是指癌组织尚未侵犯肌层,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肉眼观察,病变处黏膜轻度糜烂或呈颗粒状、微小的**状。光镜观察,几乎均为鳞状细胞癌,病变局限,多为原位癌或黏膜内癌。

(2)中晚期癌 肉眼观察,按大体形态不同可分为四型:①髓质型(见图16-11A),此型最多见。癌组织在食管壁内浸润性生长,常累及食管全周或大部分,管壁增厚,管腔狭窄;切面癌组织呈灰白色,质软,似脑髓。②蕈伞型(见图16-11B),肿瘤呈扁圆形蘑菇状突向食管腔,表面可有浅溃疡,底部常累及食管肌层浅部。③溃疡型(见图16-11C),肿瘤表面形成形状不规则、边缘隆起、底部高低不平的溃疡,溃疡常深达肌层。癌组织可浸润至食管周围组织和器官;④缩窄型(见图16-11D),此型少见。由于癌组织内有大量的纤维组织增生并浸润食管壁全周,使食管腔呈环形狭窄,狭窄上端食管腔则明显扩张。

光镜观察,组织学类型约90%以上为鳞状细胞癌,少部分为腺癌、腺鳞癌等类型。

2.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癌组织无明显浸润和肿块形成,常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轻微的胸骨后疼痛、烧灼感或噎哽感(可能是食管痉挛或肿瘤浸润食管黏膜所致),易被忽视。X线钡餐检查食管黏膜正常或仅见轻度僵硬,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中晚期患者因食管腔狭窄而出现进行性吞咽困难,甚至不能进食,最终导致恶病质及全身衰竭而死亡。部分患者还可死于食管—主动脉瘘引起的大出血。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04/20140822153548/images/128/Image0.jpg

A.髓质型;B.蕈伞型;C.溃疡型;D.缩窄型

(三)扩散

1.直接蔓延 癌组织穿透食管壁后可浸润至周围组织和器官。上段食管癌可侵入喉、气管等部位。中段食管癌可侵入支气管,形成食管—支气管瘘;也可蔓延到胸膜、肺、脊椎等处;少数还可侵入主动脉,形成食管—主动脉瘘。下段食管癌常侵犯心包、贲门、膈肌等处,对机体造成不同的影响。

2.淋巴道转移 是食管癌常见的转移方式。上段食管癌可转移到颈及上纵隔淋巴结;中段食管癌常转移到食管旁或肺门淋巴结;下段食管癌常转移到食管旁、贲门旁或腹腔上部淋巴结。到了晚期,发生在各部位癌肿均可转移到锁骨上淋巴结。

3.血道转移 主要发生于晚期患者,以肝、肺转移最常见,也可转移到肾、骨、肾上腺等处。

二、胃癌

胃癌(carcinoma of stomach)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不少地区的统计中(如西北、东北及沿海地区),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的第一位。好发年龄在40~60岁,男性多于女性。

(一)病因

胃癌的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习惯或环境因素 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地理分布特点,如日本、智利、哥伦比亚、匈牙利等国家和我国某些地区胃癌的发病率高美国和西欧约5倍。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从高发区移民到低发区,其下一代胃癌的发病率相应降低,相反则相应升高。提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生活饮食习惯及土壤地质因素有关。如冰岛居民喜食熏制的鱼、肉类食品,日本居民用滑石粉处理大米,饮食过热或喜吃腌渍食品等。

2.化学性因素 在食物保存调制过程中加入的亚硝酸盐,可在胃内与二级胺结合成亚硝胺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致癌作用。

3.幽门螺杆菌感染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4.癌前病变 某些长期未愈的慢性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病、胃息肉伴有胃黏膜上皮不典型增生和肠上皮化生,可发展为胃癌。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04/20140822153548/images/128/Image1.jpg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病理变化 胃癌好发于胃窦部,尤以胃窦部小弯侧多见,约占75%,胃底、贲门部和胃体发生的较少。按胃癌的病理变化可分为早期胃癌和中晚期胃癌。

(1)早期胃癌 早期胃癌是指癌组织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尚未浸润至肌层,不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胃癌中,直径小于0.5 cm者称为微小癌;直径0.6~1.0 cm者称为小胃癌。早期胃癌的大体形态有三种类型(图16-12):隆起型(Ⅰ型)、表浅型(Ⅱ型)和凹陷型(Ⅲ型)。其中表浅型又分表浅隆起型(Ⅱa型)、表浅平坦型(Ⅱb型)和表浅凹陷型(Ⅱc型)。

光镜观察:早期胃癌以原位癌和高分化管状腺癌多见,其次为**状腺癌,未分化癌最少见。

(2)中晚期胃癌 又称进展期胃癌,癌组织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常有扩散和转移。癌组织浸润越深,预后越差。

肉眼观察:中晚期胃癌有以下四种大体类型:①息肉型或蕈伞型,癌组织向黏膜表面生长,呈息肉状或蕈状突入胃腔。②溃疡型(图16-13),癌组织表面形成溃疡,直径多在2 cm以上,呈皿状或边缘隆起的火山口状,溃疡底部凹凸不平。③浸润型(图16-14),癌组织在胃壁内呈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其表面胃黏膜皱襞大多消失,有时可形成浅表的溃疡。当癌组织弥漫性浸润时,可导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黏膜皱襞大多消失,状如皮革,称为“革囊胃”。④胶样型,上述各型胃癌如癌组织产生大量黏液,则呈半透明的胶冻状外观,称为胶样癌。

光镜观察:中晚期胃癌的组织学类型主要为腺癌,还有一些少见类型,如鳞癌、腺鳞癌、神经内分泌癌、小细胞癌等。胃腺癌按其组织学形态和分化程度不同可分为:**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细胞癌(印戒细胞癌)、黏液腺癌和未分化癌。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04/20140822153548/images/128/Image2.jpg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04/20140822153548/images/128/Image3.jpg

癌组织弥漫性浸润胃壁,导致胃壁增厚、变硬,状如皮革

2.临床病理联系 早期胃癌患者症状多不明显,随病变的进展,可出现上腹部不适、疼痛、呕血、便血、消瘦、贫血等临床表现。若癌肿侵蚀大血管,可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位于贲门或幽门部的肿块可引起梗阻的表现,如吞咽困难、呕吐等。X线钡餐检查可呈现充盈缺损或龛影。晚期胃癌患者可有恶病质。

近年来,由于纤维胃镜的广泛应用,早期胃癌的发现和诊断率有了很大提高。早期胃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90%,而中晚期胃癌手术后的五年生存率只有20%,因此纤维胃镜检查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三)扩散

1.直接蔓延 癌组织向胃壁各层浸润,穿透浆膜后,可向周围的组织和器官蔓延生长,如肝、胰腺、大网膜等处。

2.淋巴道转移 是胃癌主要的转移方式。大多首先转移到胃幽门下和胃小弯局部淋巴结,然后转移到主动脉旁、肝门、肠系膜根部等处淋巴结,晚期还可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

3.血道转移 多发生于胃癌晚期,可经肝门静脉转移到肝,也可转移到肺、骨、脑等远处器官。

4.种植性转移 癌组织浸润至浆膜面时,癌细胞可脱落至腹腔,种植于腹腔或盆腔器官的浆膜上,形成转移瘤。黏液癌若种植性转移至卵巢,形成的转移性黏液癌,称为Krukenberg瘤。

三、大肠癌

大肠癌(carcinoma of large intestine)是起源于大肠黏膜上皮或腺上皮的恶性肿瘤,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世界第三大常见肿瘤。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的大肠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且城市高于农村。患者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如能早期发现并进行手术治疗,5年存活率可达90%。

(一)病因

大肠癌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饮食因素 高营养而少纤维的饮食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其原因可能是这种少消化残渣的饮食不利于有规律性的排便,延长了大肠黏膜与食物中可能含有的致癌物质的接触时间,加上肠道内易生长的厌氧菌分解一些物质(如胆汁酸、中性类固醇代谢产物等)形成致癌物质。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04/20140822153548/images/128/Image4.jpg

结肠黏膜面布满大小不等的息肉

2.遗传因素 遗传性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大肠内有大量的腺瘤性息肉,如不治疗,40岁左右常发生癌变(图16-15)。另外,有报告存在家族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高发现象,其发生是由于错配修复基因的突变所致。

3.其他 大肠腺瘤、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增生性息肉病、慢性血吸虫病等常有大肠黏膜上皮的过度增生,也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关。

(二)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1.病理变化 大肠癌好发部位以直肠最多见,其余依次为乙状结肠、盲肠和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

肉眼观察:大肠癌按大体形态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①隆起型,肿瘤呈息肉状、扁平盘状或菜花状向肠腔内突起,常伴有浅表的溃疡形成、继发感染等;此型以右侧结肠癌多见。②溃疡型,此型多见;肿瘤表面形成火山口样的溃疡,溃疡底部不平、较深。③浸润型,癌组织向肠壁浸润性生长,可累及肠管全周,以致肠壁变硬、增厚,肠腔狭窄。此型以左侧结肠癌多见。④胶样型,肿瘤表面及切面呈半透明胶冻状;此型少见,但多患者为青年人,预后较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