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第一节 急性肾衰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2)原尿回漏 在持续肾缺血和肾毒物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原尿即可经受损的肾小管壁返漏入周围肾间质,除直接造成尿量减少外,还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造成囊内压升高,并压迫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而加重肾缺血,如此形成恶性循环,使GFR减少,导致少尿或无尿。

3.肾细胞损伤 20世纪40年代已证明,ATN是以肾小管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过程。近年来发现,其他细胞(如内皮细胞、系膜细胞等)受损也参与ATN的发病。因此,各种细胞受损而出现的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紊乱是GFR持续降低和内环境紊乱的基本机制。

一般来说,在多数病例,肾血流减少和GFR降低是主要发病机制,肾小管坏死所致的肾小管阻塞和原尿回漏则是辅助因素。

(三)急性肾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

少尿型急性肾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

1.少尿期 少尿期(oliguric phase)是病情最危重的阶段,内环境严重紊乱。持续数日至数周,持续愈久,预后愈差。

(1)尿变化 ①少尿或无尿,多数患者出现少尿(<400 ml/24h)或无尿(<100 ml/24h)。②低比重尿,常固定于1.010~1.020,由于原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所致。③尿钠高,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障碍,致尿钠含量高。④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由于肾小球滤过障碍和肾小管受损,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等;尿沉渣检查可见透明、颗粒和细胞管型。

功能性ARF,由于肾小管功能未受损,其少尿主要是由于GFR明显降低所致,而器质性ARF则同时有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障碍。二者不仅在少尿的发生机制上不同,而且尿液的成分也有区别,这是临床鉴别诊断的重要依据。

(2)水中毒 ARF时,主要由于肾排水减少、血管升压素分泌增多、体内分解代谢增强所致,内生水增多及摄入水过多等原因导致体内水潴留、稀释性低钠血症和细胞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和脑水肿,表现为全身无力、抽搐,甚至昏迷。因此,对ARF患者应严密观察和记录出入水量,严格控制补液速度和补液量。

(3)高钾血症 是ARF患者的最危险变化,常为少尿期致死原因。其主要发生原因:①尿量减少使K+随尿排出减少;②组织损伤和分解代谢增强,使K+从细胞内大量释出;③酸中毒时,细胞内K+外逸;④低钠血症,使远曲小管的K+、Na+交换减少;⑤输入库存血或食入含钾量高的食物或药物等。

(4)代谢性酸中毒 ARF的代谢性酸中毒具有进行性、不易纠正的特点。其发生原因:①GFR降低,使酸性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②肾小管分泌H+和NH3能力降低,使碳酸氢钠重吸收减少;③分解代谢增强,体内固定酸产生增多。酸中毒可抑制心血管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影响体内多种酶的活性,并促进高钾血症的发生。在上述原因中,酸中毒、低钠血症和高钾血症形成了ARF时的“死亡三角”相互作用,特别是高钾血症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和心律失常,甚至可出现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而酸中毒和低钠血症又可加重高钾血症对心肌的毒性作用。

(5)氮质血症 肾衰竭时血中尿素、肌酐、尿酸等非蛋白氮含量明显升高,称氮质血症(azotemia)。正常人血中非蛋白氮(NPN)为17.84~21.4 mmol/L(25~30 mg%),其中尿素氮为3.57~5.3 mmol/L(10~15 mg%)。其发生主要是由于肾排泄功能障碍和体内蛋白质分解增加(如感染、中毒、组织严重创伤等)所致。少尿期,氮质血症进行性加重,严重者可出现尿毒症。

2.多尿期 尿量每日增加到400 ml以上时,表示已进入多尿期,是肾功能逐渐恢复的信号,肾小管上皮细胞已有再生,病情趋向好转。此期尿量可达每日增加1倍,到第3日可达1000 ml,6~7日后每日可达3000~5000 ml。多尿期尿量的多少与少尿期体内蓄积的水分和尿素氮含量有关。多尿的机制是:①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渐恢复正常;②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不成熟,水、钠重吸收功能仍低下;③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内管型被冲走,阻塞解除;④少尿期中潴留在血中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经肾小球大量滤出,增加原尿渗透压,产生渗透性利尿。

多尿期早期,由于肾功能尚未彻底恢复,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酸中毒并不能立即得到改善。后期易发生脱水、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多尿期持续1~2周,可进入恢复期。

3.恢复期 少尿期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再生、修复,尿量开始减少并逐渐恢复正常,血中非蛋白氮含量下降,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得到纠正。但肾小管功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全恢复,绝大多数患者能恢复到维持生活及从事一般劳动,少数患者由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和基膜破坏严重,出现肾组织纤维化而转变为慢性肾衰竭,有的患者甚至需要进行长期透析才能维持生命。

部分ARF病例其尿量并不减少,易被漏诊,因此识别非少尿型ARF的病因、特点和机制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非少尿型ARF似乎越来越多,占ARF患者总数的25%~50%。其原因在于血、尿生化参数异常的检出率提高;高剂量强效利尿药及肾血管扩张剂的预防性使用,使ARF的患者尿量不至于减少,如心脏外科手术时;危重患者的有效抢救与适当的支持疗法,如创伤患者的有效抢救改变了创伤后ARF的特征,使非少尿型ARF的发生增加。非少尿型ARF肾内病变较轻,GFR下降不严重,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但非少尿型ARF恶化时常向少尿型ARF转变,预后也比较差。

(四)急性肾衰竭防治与护理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1.积极治疗原发病 慎用对肾有损害的药物,对伴发功能性肾衰竭的休克患者,采取有效抗休克措施。预防急性肾小管坏死,如及时纠正低血压和低血容量,对中毒者尽早使用解毒剂等。

2.积极抢救,综合治疗

(1)透析疗法 是抢救ARF最有力的措施,能有效地控制患者的氮质血症、高钾血症、水中毒和酸中毒,降低病死率。应尽早采用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的方法,通常在少尿期透析次数多,可在多尿期适当减少透析次数。

(2)少尿期治疗 还应严格控制入水量,供给足够的热量,限制蛋白质摄入,防治高钾血症,纠正酸中毒。

(3)多尿期治疗 出现大量利尿2~3日后,要防止脱水、低钾血症和低钠血症的发生,应根据病情及时补足。供给足够的热量和维生素,蛋白质可逐渐加量,以保证组织的修复。

(4)恢复期 无需特殊治疗,应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肾功能。

3.加强护理

(1)密切观察患者尿量、血清钾、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变化。

(2)对少尿期患者严格控制进水量,防治水中毒,一般根据每日排尿量和机体代谢消耗的水量补充液体;多尿期应注意补液,失多少补多少,注意补充钾、钠等。

知识拓展

透析疗法

透析疗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其原理是通过透析使半透膜两侧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肌酐、葡萄糖、电解质等进行交换,以矫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降低尿素氮。需透析疗法的有:尿毒症症状,如恶心、呕吐、精神症状等;急性肺水肿;严重高血钾,血清钾>6.5 mmol/L;血尿素氮>21.4 mmol/L,血肌酐>442μmol/L;血碳酸氢盐浓度<13 mmol/L,补碱后难于纠正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