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阿米巴病
2018-04-15 作者: 吴义春
第十节 阿米巴病
阿米巴病(amoebiasis)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Www.Pinwenba.Com 吧病原体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引起肠阿米巴病,肠道内的病原体也可通过血道或直接侵袭肝、肺、脑等部位,引起肠外阿米巴病。我国常见于南方和北方的夏季。农村高于城市,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多于成年。
一、肠阿米巴病
肠阿米巴病(intestinal amoebiasis)是溶组织内阿米巴入侵结肠引起的疾病,表现为以腹痛、腹泻及黏液血便等痢疾症状,又称阿米巴痢疾。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溶组织内阿米巴分包囊期和滋养体期。滋养体为阿米巴的致病阶段,无传染性。而包囊期为阿米巴的传染阶段,存在于患者或包囊携带者的粪便中。包囊随污染的水或食物进入人体消化道,在回肠下段碱性消化液作用下脱囊,发育成小滋养体。小滋养体一般不侵入肠壁,又形成包囊排出体外。但当宿主肠道功能紊乱、黏膜损伤、并发感染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小滋养体能黏附于结肠上皮,凭借其伪足运动、溶组织酶的溶解破坏作用而侵入肠壁,随即转变为大滋养体且大量增殖,通过细胞毒性作用和免疫抑制及逃避作用等造成局部肠黏膜溶解坏死和溃疡形成。大滋养体可随坏死组织进入肠腔,排出体外后死亡,或在肠腔中转变为小滋养体,再形成包囊。
(二)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位于盲肠和升结肠,其次是乙状结肠和直肠,严重病例整个结肠及回肠下段均可受累。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病变
(1)肉眼观察 早期肠黏膜面可见散在的灰黄色针头大小坏死灶及浅表溃疡形成(见图21-19),周围组织充血、水肿。病变进展,滋养体穿过黏膜肌层到达黏膜下层。由于黏膜下层组织疏松,滋养体易向四周蔓延,引起大片坏死、出血。坏死组织液化排出后,局部形成口小底大、边缘呈潜行状的烧瓶状溃疡,此为肠阿米巴病的特征性病变。溃疡间的肠黏膜无明显病变。严重者病变扩大,溃疡底部沟通呈隧道状,表层黏膜可大片脱落而形成巨大溃疡。
(2)光镜观察 阿米巴引起的液化性坏死为无结构的淡红染病灶,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轻微,仅见充血、出血及少量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在溃疡边缘的小静脉内,可见到阿米巴滋养体。滋养体呈圆形,体积较巨噬细胞大,核小而圆;胞质略嗜碱性,胞质中可见糖原空泡及吞噬的红细胞或组织碎片。在滋养体周围常有一空隙,可能是组织被溶解所致(图21-20)。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32/20140822153549/images/128/Image0.jpg
病变早期肠黏膜面可见散在的灰黄色针头大小坏死灶及浅表溃疡形成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132/20140822153549/images/128/Image1.jpg
滋养体呈圆形,体积较巨噬细胞大,核小而圆;胞质略嗜碱性,胞质中可见糖原空泡及吞噬的红细胞或组织碎片
(3)临床表现 炎症使肠蠕动增强,黏液分泌增多,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大便次数及量增多等表现。大便因含黏液、大量血液及坏死组织而呈暗红色果酱样,伴腥臭。粪检时易找到阿米巴滋养体。与细菌性痢疾比较,本病的直肠及肛门病变较轻,里急后重症状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也较轻微。急性期多能治愈,如并发肠穿孔,多形成局限性脓肿,很少引起弥漫性腹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