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大运河传 > 20贾鲁的悲剧

20贾鲁的悲剧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20贾鲁的悲剧

2018-04-15 作者: 夏坚勇

20贾鲁的悲剧

元代的大运河和刚刚从大漠深处走出来的蒙古骑兵一样,有一种开天辟地之初的气魄。Www.Pinwenba.Com 吧这种气魄的全部内涵是:充满了原始野性的生命活力,慷慨大度的奉献精神和放荡无羁的恣意作为。元朝立国的时间不长,从忽必烈开始,历代帝王都很重视对水的驯服和治理。但重视有时也并不是好事,重视什么往往说明那个“什么”没有解决好。元朝最后灭亡的导火线不是别的,恰恰是他们一直耿耿于怀的治河,从这一点看,这些来自北方荒漠的骑手最终也没有真正熟谙水性。当年从临安运到大都的那些宫廷礼器,又被朱元璋的大将军徐达运回了江南,来去走的都是水道,所不同的只是,北上的时候走的是海路,南归的时候走的是运河。一个马背上的王朝曾把自己的命脉系于盈盈一水的运河,等到气数已尽日落大都时,大运河又为他们唱了一支最后的挽歌。

一个重视治水的王朝,走出几个水利专家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元朝的水利专家,开始的时候有郭守敬和马之贞,最后一个则是贾鲁。不管什么人物,成为最后一个总带着几分悲剧意味,确实,无论是在元代政治史还是中国水利史上,贾鲁都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

贾鲁的悲剧在于他是一名专家型的政府官员,这种人的特点是,有比较精深的专业知识,但社会管理的经验和能力相对较差。他们在内心深处其实是相当高傲的,并不怎么把那些官场政客们放在眼里。对自己专业知识的过分自信,再加上强烈的表现欲,使得他们往往喜欢钻牛角尖,缺乏从政治上看问题的大局观。作为元朝末年最杰出的工程技术专家,贾鲁的工作无疑是富于创造性的。但可惜的是,这样难得的专家偏偏生不逢时。到了他那个时候,元帝国的大厦已是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科技成果已不可能被有效地吸纳和消化,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也就是说,仅仅靠科技已是无力回天了。在这种时候,作为有头脑的政治家,首先考虑的应该是社会的稳定,稳定压倒一切。稳定是在不稳定因素蓄势待发甚至积重难返的情况下提出来的口号,若是海晏河清天下太平,谁会吃饱了撑的,整天把稳定像口香糖似的放在嘴里嚼?那是怎样一个危机四伏的时代啊!吏治的**已是公开的秘密,公开得人们都懒得去说它,贪污受贿犹如一张时髦的名片通行无忌。私囊中饱,国库空虚,中央财政近乎崩溃,只能靠滥发钞票来勉强维持。加之灾荒连年,民生凋敝,邪教麇生,盗贼蜂起,哪怕一点小小的火星,也有可能引起燎原大火。因此,干什么事都得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唯恐突破了社会可承受的临界点。就连反**也只能悄悄地进行,生怕把娄子捅大了收不了场;或者把黑幕揭得太多,让民众看到了那一摊烂污,对当局更加失去信心。强化**,钳制舆论,虚言矫饰,打肿脸充胖子,这些都是不必说的,最重要的还是不能让老百姓扎堆儿,扎堆儿能有什么好事?就像元杂剧《陈州粜米》中所说的:“柔软莫如溪涧水,到了不平地上也高声。”不满和牢骚一摩擦,就会生出动乱的火星,只要谁振臂一呼,大局就不可收拾了。

但贾鲁偏偏忽视了这些,他太相信自己的专业技术,以为天下的坏事都是黄河泛滥造成的。黄河一泛滥,不光使沿线的农村经济雪上加霜,赋税收不上来,饥民流离失所,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且还直接影响了漕运,因为黄河和大运河有一段是抱在一起的,黄河一感冒,运河也跟着打喷嚏,弄得京城里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因此他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治好了黄河,使流民回归本土,一切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这样的思维从逻辑上讲或许并不错,但他恰恰是在社会承受能力这一点上超越了现实。对此,工部尚书成遵就曾指出:山东河南一带“连灾饥馑,民不聊生,若聚二十万人于此,恐日后之忧,又有重于河患者”。

这是一个具有政治头脑的老官僚发出的警告。

这样的警告后来又不幸而被言中。就在贾鲁大规模地开工治河,并且以他那天才的创造取得了相当了不起的成就,差不多就要大功告成时,饥饿的民众却等不得了,一个经过精心预谋的独眼石人“挑动黄河天下反”,元王朝的丧钟最先在治河工地上敲响了。

所有的愤怒都冲着治河而来,贾鲁成了一切的罪魁祸首。且看当时流传的一首民谣:

丞相造假钞,

舍人做强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