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1 > 08.公孙弘:机关算尽的官场杀手

08.公孙弘:机关算尽的官场杀手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主父偃是谁?这里简单交代一下。主父偃出身贫寒,早年的时候学习长短纵横之术,后来又学《易》、《春秋》和百家之言。在齐国受到儒生的排挤,没有办法,他就北游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但都未受到礼遇。直到元光元年,主父偃到了长安,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就被召见,与徐乐﹑严安同时拜为郎中。不久又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一年中升迁四次,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这样看来,主父偃是一个很有才学和能力之人,否则汉武帝也不会重用他了。

公孙弘为什么要处心积虑地除掉主父偃呢?这事还得细细说来。当时,汉武帝时期西汉王朝的下属国齐国的国君是齐厉王。齐厉王的母亲纪太后是一个追星族,她追谁的星呢?就是那个无人不知的吕后。这个纪太后想学吕后当年的做法,把齐厉王的表妹许给齐厉王。按照现在的说法,这属于近亲结婚。其实纪太后的想法很简单,亲上加亲嘛!这样既可以巩固自家人的实力,又能成就一桩婚姻,何乐而不为之呢?但问题是,纪太后给人家做媒本身没什么好说的,可齐厉王不喜欢他的表妹呀!纪太后为了促成这桩婚事,便让自己的女儿,也就是齐厉王的姐姐到后宫将那些宫女给“囚禁”了起来。这不是乱套吗?哪有做姐姐的这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呀!不过也没办法,做妈的下命令了,不得不从之。纪太后让自己的女儿将宫女们“囚禁”起来做什么呢?纪太后的如意算盘打得挺响,她单纯地以为只要不让自己的儿子跟宫女们来往,就可以让齐厉王喜欢上表妹。齐厉王的姐姐代表的是太后的权威,因此齐厉王也不好说什么。可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作姐姐的安心去处理老妈交代的事不就结了?都说孤男寡女在一起容易出问题,何况此时这个齐厉王身边没有多余的女人,那就更容易出问题了。这姐弟俩竟然搞起了“姐弟恋”。这不是**吗?弟弟把姐姐给搞了,这种重磅新闻还不吵翻天。于是,齐厉王跟自己的姐姐**一事便传得沸沸扬扬。

也正是在这个当口,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很希望自己的外孙女能嫁给一个诸侯王。但想来想去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选。既然是太后有此意,那下面的人还不赶紧想办法。这时,有一个叫徐甲的宦官,他是齐国人氏。此人混得不错,居然混到王太后身边去了。她给主子建议说:“我原本齐国人,对齐国的情况比较了解,太后您不如让我到齐国去说服齐厉王,把您的外孙女嫁给他。”

王太后正愁没有办法,现在徐甲说他可以解决此事,王太后自然高兴得嘴都合不拢,让徐甲快马加鞭地赶紧动身。徐甲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呢?徐甲的目的很单纯,他就是想在太后面前邀功。但是,徐甲这个人有些大嘴巴,把事情做得不是很隐秘,结果让主父偃给知道了。于是,这才有了主父偃跟齐厉王扯上关系的源头。

主父偃知道此事后,觉得对他家来说也是一个发达的好机会,就跟徐甲说:“你要是能把我的女儿顺便也弄到齐国去,我一定对你感激涕零。”徐甲觉得这是一件举手之劳的事,再说,他也不想因为这点事得罪主父偃,于是就爽快地答应了。

主父偃见徐甲这样爽快的答应,十分地高兴,说:“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啰。”徐甲到了齐国,并没有立即去找齐厉王,而是先放出消息,试探齐厉王及其君臣的反应。看来,徐甲也并非庸碌之辈,他这样做是完全正确的。首先,徐甲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出生低贱,当初在齐国混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才去当的太监。如果贸然进宫跟齐厉王说,这肯定不妥。人家不一定会接见你。其次,他对齐国目前宫里的情况不了解,想先试探口风,如果人家有意向,那再去谈岂不更容易。想法是好,但他忽略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纪太后。纪太后曾把权倾一时的吕后视为偶像,可想而知,她也是一个厉害角色。徐甲原想放出口风试探一下,结果这口风一传到纪太后耳里,她就勃然大怒。说你一个小小太监算什么东西,何况你还坏我好事,于是,连考虑都没考虑一下,就否决了。至于主父偃还想把自己的女儿也夹带着进来,更是不可能的。

原以为事情应该办得很顺利的徐甲,这下可麻烦了。因为当初,他曾信誓旦旦地说能够把事情办好,结果他却搞砸了。徐甲很害怕,很害怕回去没法跟王太后交代。徐甲也是出于无奈,只好撒谎,说齐厉王已经答应了,只不过我还是有点担心,我怕会出现燕王那样的事件。那么,燕王事件是怎么回事呢?这个燕王叫刘定国,燕王和他的女儿还有他的姐妹也是**。徐甲的用意很明白,他是在暗示王太后,齐厉王有**之事。王太后是何等聪明,一听就明白,就下令今后绝不要再提嫁到齐国去的事情。徐甲巧妙地解决此事,让人佩服。

不过,另外一个问题却出来了。王太后能够不再谈此事,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的外孙女肯定不愁嫁。但是,主父偃这边却不满意了,认为齐厉王伤了他的面子,我主父偃好歹也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其实,主父偃是在犯傻,为什么这样说,齐厉王就算再不怎么样,人家毕竟是皇亲国戚!你主父偃不过是一个臣子,一个外人而已。你对齐厉王不满,肯定是对自己没有好处的。更何况,不就是嫁个女儿吗?而且,那个齐厉王也不是什么好货,如此**之人,哪个女人嫁给他会幸福?根本犯不着为此事而另生事端。可主父偃不这样想,你今天不给我面子,我明天就要让你不好过。

觉得很没面子的主父偃就开始筹划他的报复计划了。为此,他谋划了一个很阴险的策略。他给汉武帝说齐国非常有钱,说齐国的人口是“脚尖碰脚跟,比如像都城临淄”,那可是富得流油啊!仅收取贸易税就能每天达到上千金。然后,主父偃又旁敲侧击地向汉武帝表明,说这样一个富庶的诸侯国,若不是皇亲国戚,哪有这么容易让齐厉王做诸侯王呢?紧接着他又说,齐国是一个多事之国,最早在吕后的时候就曾发生过叛乱事件。不仅如此,在“七国之乱”的时候,齐国也是想叛乱的,现在又出现**事件。这说明齐国虽然富有,但管理比较乱,应该去查一查,比方说这个**事件,我相信这并非齐厉王本人所愿,应该有其他人在作梗。汉武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此事应该查一查,于是就派主父偃到齐国任国相。

主父偃任齐国国相有什么好处呢?首先,他作为国相有很多权力,方便查案。其次,他是汉武帝派出的人,他就等于是钦差大臣,也就是说他拥有尚方宝剑,没有人敢阻拦。其实,主父偃并不是为查案而去,他是想报复齐厉王,报复齐厉王看不上他女儿,没有让他女儿“麻雀变凤凰”。这样看来,主父偃的心胸也太过于狭隘。所以,主父偃火速地到了齐国,一上任就开始查,查得非常严和紧。

主父偃不愧是查案高手,他没有直接查齐厉王,而是从宦官入手,查那些领着齐厉王到他姐姐住处的宦官,因为在古代,君王临幸女人的事情都是太监在操办。换句话说,是齐厉王身边的太监在为齐厉王与他姐姐**提供方便。主父偃的推断很有意思,他不直接说齐厉王**,而是说因为那个太监把齐厉王领到了他姐姐住的地方,这样才产生了姐弟恋。

很快,那个太监就被查了出来。不仅如此,凡是与此事有关联的人一个都不放过。主父偃将这些人抓起来,并审问他们,而且要求所有人在供词中间都要把齐厉王牵扯进去。这样一来齐厉王害怕了,齐厉王为什么害怕?这里我做一下补充说明,本来,别人查他,他感到害怕是很平常的。但是,这个事件比较特殊,特殊在什么地方呢?主父偃在此之前就曾处理过类似的事件,他曾揭发过燕王。燕王曾跟自己的女儿、姐妹发生**关系。燕王刘定国因此而被处死,之后,诸侯国也被撤销。齐厉王是害怕自己落得燕王一样的下场。

实际上,古代皇帝、诸侯王**事件也并非偶然发生。比如,在春秋时期,齐僖公的女儿文姜就跟她哥哥发生过**关系。后来被齐僖公发现了,没有办法才着急要把女儿嫁给郑国的大子忽。郑国的大子忽由于不知道未来的妻子文姜曾被她的哥哥搞过,所以就答应了下来。不料,文姜的事走漏了消息,郑国的大子忽知道了她跟她哥哥**的事。但郑国是一个小国,他不能得罪齐国这样的大国,所以就找了一个借口,说郑国是一个小国,不敢攀娶大国国君的女儿。《左传·桓公六年》记载:“齐侯欲以文姜妻郑大子忽,大子忽辞。人问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齐大,非吾耦也。”成语“齐大非偶”的典故就出于此。意思是说,辞婚者表示自己门第或势位卑微,不敢高攀。后来北戎部落入侵齐国,齐国向郑国求援,大子忽率领郑国的军队,帮助齐国打败了北戎。齐僖公又提起这件事,大子忽坚决推辞。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同意这门婚事,他说:“以前没有帮齐国忙的时候,我都不敢娶齐侯的女儿。如今奉了父王之命来解救齐国之难,娶了妻子回去,这不是用郑国的军队换取自己的婚姻?郑国百姓会怎么说我呢?”

再回到齐厉王那,他即位的时候年龄比较小,到主父偃去查案时也不过五年。再加上他胆子小,没经历过什么事,这一害怕就喝药自杀了。主父偃这下倒是报了仇,可他也尴尬了。为什么这样说?因为齐厉王没有儿子,他这一死连继承人都没有,于是,齐国就这样被撤销了。国君死了,一个好好的诸侯国就这样被主父偃给弄没了,齐国人会怎么想?汉武帝会怎么想?最明显的一点是,主父偃一下子就成了齐厉王自杀的直接责任人,他想摆脱干系门儿都没有。俗话说:“撵人还不上一百步呢?”主父偃如此心胸狭窄,活生生地把齐厉王给逼死了。

那么,齐厉王的自杀会给主父偃带来什么麻烦呢?首先,不管主父偃出于什么目的,但把齐厉王给逼死了是事实。换句话说,主父偃是间接杀人凶手,这难免有谋杀的嫌疑。其次,齐厉王毕竟是个诸侯王,一个诸侯王就这样被一个汉武帝身边的臣子给弄死,让其他国的诸侯王怎么想?他们会胆颤心惊啊,害怕哪一天自己也有这样的结局。所以,其他的诸侯王是人人自危,对主父偃是又怕又恨。如此一来,主父偃最大的麻烦就是树敌太多。这也是后来主父偃死了连收尸的人都没有的重要原因。

主父偃经过这两次揭发,潜在的敌人越来越多,但他并没发觉,反而继续走“揭发路线”。其实,按理说,人人都有告主父偃的权利。但是,当时还真没人敢告他。这个主父偃不仅揭发人厉害,还是一个文笔利害的才子,他写的文章足以杀死人。所以,很多人也害怕被他的文章害死,自然也就没有人敢告他,这可能也是主父偃忽视了为自己留一条退路的原因之一。其实,后来主父偃是可以不死的,就是因为他没有给别人留一条退路所致。

主父偃执著地走他的“揭发路线”。事情还真的挺巧,赵国的太子也跟他的姐姐和妹妹发生了**关系。别说,这汉代还真的挺“乱”,一个个诸侯王国尽发生一些**的事,可见他们的道德观念实在是不敢让人恭维。赵王也害怕被主父偃揭发,因为前面两个兄弟伙都遭殃了,他可能也在劫难逃。主父偃在汉武帝身边的时候,赵王不敢向汉武帝告状。他知道主父偃是一根“铁笔”,他的文章厉害,嘴巴也很厉害,告也是白告。赵王就想着,等你主父偃离开中央到地方的时候我再告你。还别说,机会来了,汉武帝派主父偃到齐国去做国相,他一离开中央政府,赵王就拼命往死里告他。这里做一下说明,前面不是说齐国被撤销了吗?但是撤消了还得有人去管理那个地方啊!赵王告主父偃什么呢?告他两条罪:

(1)受贿。主父偃没做官的时候,他特别穷,吃过很多苦。所以,他做官后有机会就接受别人的贿赂。换句话说,他因为穷怕了,就特别喜欢钱。

(2)谋害齐厉王。这个很好理解,主父偃是出于私怨而害死了齐厉王。

汉武帝听了赵王的告状后,觉得事态严重,就把主父偃给抓了起来,扔进大牢。主父偃的厄运终归是来了,公孙弘这次瞅准机会,一出手就将他置于死地。那么,公孙弘跟主父偃到底有什么深仇大恨呢?其实,前面我已经说到过:在官场上,往往政见的不合,最容易使得双方成为仇敌。

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元朔二年的时候,大将卫青在对匈奴的作战中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历史上称之为“河南之战”。公元前127年,匈奴贵族以两万骑入侵上谷、渔阳。汉武帝派青年将领卫青率三万骑出云中,西至陇西,收复河套地区,扫除匈奴进犯的军事据点。卫青采取迂回进攻的方法,从后路包抄,一举击败匈奴的楼烦王和白羊王,解除了长安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主父偃就上书汉武帝,说应该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主父偃的建议还是不错的,因为河套地区有黄河作为天险屏障,而且这一带土地非常的肥沃,适合发展农业、畜牧业。这样一来,军用物资就不用再从内地运输了,既省时也省力,对消灭匈奴再好不过了。

汉武帝看了主父偃的奏章,顿觉此举甚妙,就准备开朝廷议会,讨论此事。岂料,很多大臣都反对。其实,公孙弘的反对最为激烈。公孙弘反对的理由是,当年秦朝用了30万人都没能在这个地方建城立郡,现在我们为什么还要穷力去为之呢?

其实,公孙弘没有说实话,他对历史不可能不了解。秦朝在河套地区是建立了九原郡的。公孙弘这样说,到底居心何在?这个不好说,不过我觉得公孙弘既然是国相,权力非常大,他的观点应属“主流”——至少在他内心,他觉得自己说的就是对的。换句话说,公孙弘为了捍卫自己的观点,竟然可以扭曲历史真相。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可怕了。好在,汉武帝雄才伟略,最终力排众议支持主父偃的观点。朝议过后,汉武帝曾派朱买臣去询问公孙弘为什么不同意建立朔方郡。这个前面提到过,不再多说。

这次主父偃的观点被汉武帝采纳,令公孙弘心里十分不爽。想想,主父偃的官职比公孙弘小那么多,公孙弘的心里自然就会不舒服、不爽快。这是一件事。

还有一件事,主父偃曾跟汉武帝建议使用“推恩令”来瓦解诸侯国的势力。七国之乱,之所以能够乱起来就是因为诸侯国的权力太大和领土太广,造成后来连中央都管不了的局面,甚至诸侯王都打起皇帝位子的主意了。推恩令名义上是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诸侯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这一建议既迎合了汉武帝巩固**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为武帝所采纳。

主父偃的又一次大手笔,令公孙弘更加感到害怕起来,连他自己都不得不佩服,这个主父偃尽管官声不好,但从来不缺才华,主父偃凭借这个能力,迟早有一天会骑到自己脖子上。于是,公孙弘就动了杀机,主父偃这个强劲的对手早除掉早安心。主父偃下狱后,公孙弘就跟汉武帝说齐厉王是忧愤而死,他真的挺可怜,没有后代,连国土都归了朝廷,如果不杀主父偃,那天下人怎么想?公孙弘这番话简直是落井下石。本来汉武帝是不想杀主父偃的,最多也不过是让他坐几年牢而已。但公孙弘这样一说,汉武帝就狠下心肠杀掉主父偃。就这样,才华过人、官品不好的主父偃活生生地在众人的漠视中死去。主父偃死后,连一个收尸的人都没有,也真够悲惨的。主父偃生前门客数千,仅有一个叫汶孔车的一人埋葬他。一个文人死于这样的境地,不免让人心痛与悲哀。

其实,主父偃是可以不死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先来回答主父偃官品不好的问题。主父偃曾大言不惭地说过这样一句话,倒行暴施。成语“倒行逆施”就是出自于此。意思是说,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主父偃在他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官越做越大的时候,大走“揭发路线”。成天不是告这个就是告那个,最后连诸侯王都给告了,不仅告了,还告出了人命。有人曾劝主父偃,说你不要太狠了,给人家留一条退路,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但主父偃不听,反而这样说:“我从小就吃过很多苦,过着让人瞧不起的穷日子。后来我好不容易有了知识,我出去闯荡,40多年啊!多么难熬的凄苦日子,我四处受窝囊气,走到哪个地方哪个地方的人都不接见我,甚至讨厌我。不仅如此,兄弟不认我,老爸老妈也不认我,我的宾客们都弃我而去,我主父偃活到现在就他妈的没有体会到过什么是人间温情。我到底犯了什么错,要这样对我?”

据史书记载,主父偃说:“我阨日久矣。”主父偃埋怨他四十多年穷困的日子太长了,生不五鼎食,死当五鼎烹。这个“五鼎食”就是我活着的时候如果不是吃着满桌的酒席的话,那么我死的时候就是“五鼎烹”。《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吾日暮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主父偃的内心就是这样的——我现在到了这个程度了,离死亡也不远了,所以我就不顾一切了,我就要倒行暴施。

主父偃这个人其实挺直爽的,坏就坏在明处,说话既难听又直接。不像那个太过阴险的公孙弘。说到底,主父偃是有心理疾病,这样的知识分子一旦得志,好多人都要遭殃了。所以,主父偃做官过后,只要有人给他送礼,他都照收不误。不仅如此,凡是得罪过他的人他都要报复。这一点,跟公孙弘差不多,只不过公孙弘做的很隐蔽。公孙弘是伪君子,主父偃是真小人。主父偃是看谁都不顺眼,上至诸侯王,下至大臣,见谁告谁,见谁写谁的奏章,到处树敌。

在这里我举一个例子,主父偃变态到什么程度。他不是去齐国做国相吗?原先主父偃流浪的时候,到了齐国,齐国很看不起他。当他以国相的身份到齐国去的时候,齐国有些人就不远千里去迎接他。结果主父偃是怎么做的呢?

主父偃到了齐国就把他的亲人、朋友、宾客、故交都召集过来,说:“当年你们都看不起我,现在我做官了,官至齐国国相,你们不辞辛劳地跑一千多里地来迎接我。我呢?也不是无情之人,这样吧,我们好歹也有过一点儿交情,我也不会一点表示也没有。”说完,主父偃拿出一大把金子往地上一洒。然后,又傲气十足地说:“你们捡吧,从此以后我们断交。”

这主父偃真够变态的,换谁谁都受不了,这样做是不是太损了?你主父偃为什么就不能度量大一点,不管怎么说他们都是你的亲人朋友啊!不论他们以前如何对你不好,也不应该如此睚眦必报,不留后路啊!其实,后来主父偃下牢狱,汉武帝并不想立即杀掉他的。毕竟,汉武帝是一个爱惜人才的皇帝,更何况主父偃还是一个很有才干的人。如果,当初主父偃不是树敌太多,如果他能对待亲人朋友好一点,何至于此啊!但,一切只是如果,那个站在旁边、心里冷笑的公孙弘出手了,一出手就让主父偃死无葬身之地。

4.

公孙弘铲除政敌主父偃实在是让人不齿,好一个有仇必报的人。作为老而有为、机关算尽的他,或者说作为文人的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一个小小的狱吏到权倾朝野的国相,公孙弘的发迹史实在是古代文人从政的经典实例。公孙弘40岁才开始发奋读书,一个起步如此之晚的人,能够做到国相的位置,而且还寿终正寝,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公孙弘80岁时病死在丞相的位子上,而不是死于非命。要知道,伴君如伴虎,公孙弘实在是为官道上的神人啊!

公孙弘尽管40岁开始读书,但这并不说明他笨,也就是说,公孙弘有才,只不过他的才能比不上董仲舒、主父偃。公孙弘一生中有这样几件事值得表彰:

(1)解决了董仲舒未完成的夙愿。公孙弘提出为博士设立弟子50名的建议。具体来说,董仲舒提出设立太学,并没有被他亲自实现,因为,董仲舒被汉武帝派到诸侯国当国相去了——这实际上就是公孙弘捣的鬼。公孙弘提出博士,并免除他们的徭役,不仅如此,他还从普通百姓中选拔人才。这样就保证了西汉人才的不缺。史书记载:“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后来,到西汉的后期,东汉的初期,儒生的人数剧增,这都是公孙弘的功劳。

(2)设立定期考核及任用制度。规定满一年后举行考试,如能通一经以上的,就补文学掌故缺,特别优秀的可以做郎中。才智下等及不能通一经者,令其退学。

(3)劝阻汉武帝不要过多地开拓疆土。这一点大家可能不是很好理解,因为按理说一个国家扩展疆土是好事。但是,以当时西汉的国力,根本没有能力同时进行此事,不说别的,光匈奴一事就让不仅让汉武帝头疼不已,还让西汉国力大伤。公孙弘劝阻汉武不要穷兵黩武,将财力物力以及人力用在得当的地方,实属明智之举。比如,公孙弘建议不要开拓西南地区,集中精力建设朔方郡,这样一来,就减轻了百姓的劳役,为中央财政减轻了负担。

现在,我们来看公孙弘,他在谋身为己上,的确是高人一筹,在道德品行方面,他跟主父偃都是差不多的。只不过,主父偃表现得更为张狂,公孙弘表现得更为不易让人发觉。这可能与他曾在监狱里当过小吏的经历有关。他看透了人世间的狡诈与虚伪,他发奋读书只为博取功名,为保自身地位,机关算尽,不惜害死同僚。这样一个人居然可以善终,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公孙弘生病的时候,汉武帝还找名医给他医治,给他假期。元狩元年,淮南王和衡山王叛乱的时候,公孙弘因病在身,按理说他是没有责任的——对叛乱一事而言。但公孙弘是何等高明,他在病重时还跟汉武帝说诸侯国的叛乱做丞相的也有责任,是因为他没有好好履行丞相之职。你看,公孙弘是多么地会处事啊!这样一来,汉武帝更加信任他,不准他因病退休。如此之高明,主父偃想不死都难了,汉武帝不信任都难了。元狩元年,公孙弘因病医治无效,死在了丞相的位子上,汉武帝为其风光大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