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李鼎均有意识地把新罗、高句丽、百济比作蜀汉、曹魏、孙吴三大政治集团,以新罗王朝为正统,描写了一个君仁臣贤、上下同心同德的政治集团,寄托了李鼎均的仁政理想。在卷二《集庆殿大宴勋臣》中,作者借助于新罗武烈王之口叙述道:
且吾观我东三国恰似汉代三国,以其形势言之。则高句丽之有盍苏文即丽之曹孟德也,其子男生、男建即曹丕、曹植也,延寿惠真即丽之夏侯渊、张郃也,阳春,丽之孔文举;高文,丽之张辽也;孙伐音,丽之许褚也;高正义,丽之荀文若也。以百济论之,其王义慈,即孙皓之荒暴,而其臣成忠、兴首,济之周瑜、鲁肃也;殷相,济之甘宁也;阶伯、义直,济之吕蒙、黄盖也;相如、常之,济之陆逊、张悌也。
武烈王把高句丽、百济比作曹魏、孙吴,同时把新罗臣属比作蜀汉臣属:
金公之才略英特,忠烈炳赫,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之诸葛孔明也;文颖之智谋过人,我之庞士元也;竹旨之雄猛,我之关云长也;日原之骁勇,我之张翼德也;镜恺之猛健,我之马孟起也;沈那之胆略,我之赵子龙也;天存之壮烈,我之黄汉升也;品日之勇健,我之魏延也;真珠之强毅,我之吴班也;钦纯之明敏,我之费袆也;正福之智计,我之姜维也;高纯之托志忠良,我之蒋琬也;文训之秉心公亮,我之董允也;钦突,我之董厥也;真钦,我之廖化也;述实,我之周仓也;都儒,我之糜竺也;义光,我之张翼也;仁仙,我之法政也;良图,我之杨仪也;裂起,我之马岱。
虽然武烈王谦说不敢自比刘备,但他实际上是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肯定了自己的正统地位。武烈王谦让云:“况昭烈堂堂帝胄,英才盖世,虽未能平一四海,断以春秋之义,则承刘氏之正统无疑矣。论其才德,可与高、光并称,而以际遇论之,无异于三代之圣王矣,如寡人者,安敢及其万一哉?”小说正是通过对武烈王、金庾信细致描述来反映作者的这一政治理念。在《三国史记》中,武烈王在位八年,金富轼对他并没有赞语。而在小说中,作者把武烈王虚构为礼贤下士、贤德爱民的仁君形象。武烈王看到百济王残暴统治,人民倒悬,决心灭百济,救民于水火之中。当平定百济之后,武烈王召见百济故臣:“济王无道,自绝于天,予不忍生灵之涂炭,今已扫灭,诸公得无亡国之憾乎?凡有政令之苛刻,徭役之烦剧者,吾当一切革之,使百济遗民晏堵如旧。”同时,小说作者把金庾信作为“东国诸葛亮”来描写,如武烈王闻知金庾信贤名,枉顾杞溪求贤。金庾信为武烈王的诚意所感,纵论三国时势。然后出山辅助武烈王,联唐灭百济、高句丽,辅助武烈王、文武王,忠心不贰。小说作者对于新罗君仁臣贤政治模式的描写,明显源自于《三国志通俗演义》。
其次,在故事情节、人物描写上,李鼎均大段地因袭《三国志通俗演义》,致使《兴武王演义》的很多故事情节与《三国志通俗演义》相似。比勘两部小说,其雷同处列表如下:
《兴武王演义》《三国志通俗演义》情节雷同卷一月城公子访隐者第37回司马徽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兴》:春秋遇百结先生,百结先生荐庾信《三》:刘备遇司马徽,司马徽荐孔明卷一公子枉杞溪草庐第37回司马徽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兴》:春秋访庾信于草庐《三》:刘备访孔明于茅庐卷一金将军出师迎公子第42回张翼德大闹长坂坡,刘豫州败走汉津口《兴》:庾信喊声震箕叔堕马而死《三》:张翼德声震夏侯杰堕马而死卷一克大梁城品释归柩第84回孔明巧布八卦图《兴》:百济大将入太乙阵《三》:陆逊误入八卦阵卷一道霍城水鸟呈祥第93回姜伯约归降孔明《兴》:庾信命人假扮李正福,行反间计降服正福《三》孔明命人假扮姜维,行反间计降服姜维卷二伎伐浦唐将钓龙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兴》:庾信奇谋,唐将苏定方设计害庾信《三》:孔明奇谋,周瑜设计害孔明卷二伎伐浦唐将钓龙第56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兴》唐将、罗将射箭比武,赢者得宝剑《三》曹氏宗族、非曹姓将军射箭比武,赢者得战袍卷二金官城临政败还第50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兴》:百济太子临政败走,李正福义释《三》:曹操败走,关羽义释卷三开国公坐算平壤第107回魏主政归司马氏《兴》:男生出游,兵权被男建夺取《三》:曹爽田猎,兵权为司马懿夺取
从两者相似的故事情节来看,《兴武王演义》的故事情节相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而言,叙述比较简略,但李鼎均为了突出庾信的谋略,以为其才略堪比管仲、诸葛孔明,不惜用大量的笔墨进行虚构。如卷一《月城公子访隐者》中的百结先生,在《三国史记》卷第四八有其本传,他是一位隐者,安身立命,不求闻达。但李鼎均为了强化金庾信的才略,把他描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司马徽式的人物,向公子春秋举荐庾信:“仆闻杞溪人金庾信有经天纬地之才,管、萧之亚也,公子其不知乎?”随之叙述公子春秋枉顾草庐。这些故事虽脱离了历史史实,但其传奇性更吸引读者。因为李鼎均对于《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模仿、改写过于明显,情节雷同处甚多,所以《兴武王演义》创作明显受到《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影响。
总之,李鼎均在创作《兴武王演义》时,不仅模仿《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思路,因袭并借鉴《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李鼎均创作《兴武王演义》时期,正是朝鲜甲午变革时期的前夜,朝鲜王朝政治**,国势衰弱,统治集团与人民之间矛盾激烈。作者对于武烈王仁政的描写,对于金庾信的推崇,借金庾信的事迹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国家政治清明,君仁臣贤。实际上,作者的政治理想代表了朝鲜后期广大人民的政治愿望,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参考文献
① 金东旭《韩国小说史》,韩国首尔,现代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82页。
② 韦旭升《韦旭升文集》第一卷《朝鲜文学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454页。
③ (韩国)金台俊《朝鲜小说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④ 金秉洙《明清小说传入朝鲜的历史过程考略》,《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84年第1期;许辉勋《试谈明清小说对朝鲜古典小说的影响》,《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1987年第1期。
⑤ 转引自(韩国)柳铎一《韩国古小说批评资料集成》,韩国首尔,亚细亚文化社1994年版,第21页。
⑥ (朝鲜)金时习《梅月堂文集》卷二,《韩国文集丛刊》,韩国首尔,民族文化推进会1981年影印本,第13册375页。
⑦ 《明史》卷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74页~276页。
⑧ (朝鲜)李植《泽堂集別集》卷一五,《韩国文集丛刊》第88册第530页。
⑨ (朝鲜)金万重《西浦漫笔》,通文馆1971年版,第650页。
(朝鲜)赵锡胤《虚静集》卷十三《玉堂应旨进言剳》,《韩国文集丛刊》第105册第466页。
(朝鲜)宋穉圭《刚斋集》卷一三《三湖崔公行状》,《韩国文集丛刊》第271册290页。
(朝鲜)崔奎瑞《艮斋集》卷一五《病后漫录》,《韩国文集丛刊》第161册第286页。
(朝鲜)李瀷,《星湖僿说》,转引自《韩国古小说批评资料集成》第84页。
(朝鲜)金万重《西浦漫笔》,,通文馆1971年版,第650页。
(朝鲜)李敏求《东州集》,《韩国文集丛刊》第94册第266页。
(朝鲜)金昌翕《三渊集》,《韩国文集丛刊》第167册120页。
(朝鲜)赵秀三,《秋斋集》,《韩国文集丛刊》第271册491页。
《正祖实录卷三一》,引自《韩国古小说批评资料集成》,韩·柳铎一,亚细亚文化社1994年版,第34页。
《正祖实录》卷二四,引自《韩国古小说批评资料集成》第34页。
(朝鲜)正祖《弘斋全书》卷一六五,《韩国文集丛刊》第267册第231页。
(朝鲜)李德懋《青庄馆全书》卷之五《婴处杂稿》,《韩国文集丛刊》第257册97页。
(韩国)闵宽东,《中国古典小说在韩国之传播》,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第81页。
(元)郝经《陵川集》卷三三《汉义勇武安王庙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明)唐顺之《常州新建关侯祠记》,引自《汉前将军关公祠记》卷八《艺文中》,明·赵钦汤辑,明万历三十一年刻本。
(清)陈宏绪《江城名迹》卷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清)赵翼《陔余丛书》卷三五《关缪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756页。
(朝鲜)柳成龙,《西厓集》卷一六《记关王庙》,《韩国文集丛刊》第52册321页。
韩国古小说研究会编《韩国汉文小说目录》,《古小说研究》第9辑,2000年6月。
《韦旭升文集》第二卷《壬辰录》整理本。
《壬辰录》(汉文本),姜铨燮藏本。
(高丽)金富轼《三国史记》卷第四三,影印本,第445页。
(朝鲜)崔溥《锦南集》卷一《东国通鉴论》,《韩国文集丛刊》第16册389页。
(朝鲜)朴世采《南溪集》卷五四,《韩国文集丛刊》第140册120页。
(朝鲜)洪世泰《柳下集》卷八,《韩国文集丛刊》第167册450页。
(原载《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