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形成机制 该过程形成比较复杂,主要有:①微循环持续缺血使组织缺氧,糖酵解加强,乳酸等酸性物质产生增多并蓄积,继而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因酸性物质的作用,微动脉及毛细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由收缩转为舒张,而小静脉较为耐受酸性物质,仍处于收缩状态。②组织长时间缺血缺氧,致使缺血组织中的组胺、激肽、内啡肽、腺苷等扩血管物质大量形成,引起小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胺作用于H 1受体,可引起微静脉收缩,血管通透性增高,故形成微循环淤血。③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导致血浆外渗,血液浓缩,造成红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嵌塞、血小板黏附聚集,致使血流阻力增大,血流缓慢、淤滞,甚至血流停止。④组织缺氧、酸中毒及内毒素均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胶原暴露使Ⅻ因子激活,进而激活补体系统和激肽释放酶系统,组胺和激肽释放增多。
(3)临床表现 休克中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神志淡漠、意识模糊、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脉压减小、心搏无力、脉搏细速、少尿、无尿、皮肤呈花斑纹。这些是机体失代偿的表现。是由于:①大量血液淤滞于微循环内,加之血管通透性增高,血浆外渗,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使心排血量和动脉血压明显下降;②组织器官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皮肤、胃肠器官、肝、肾功能血循环障碍进一步加重,致使器官功能明显障碍;③动脉血压下降使心、脑供血严重不足,心、脑组织缺氧加剧,使休克进一步恶化(见图9-3)。
不同原因引起的休克,在发展过程中均可因失代偿而出现微循环淤血,这被称为休克的“共同通路”。在休克的治疗过程中,应针对本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选用血管活性药物、纠正酸中毒、扩充血容量、等措施改善微循环。
http://172.16.2.78/cartoon/book_file/1551/398411551/398412060/20140822153546/images/128/Image2.jpg
3.微循环衰竭期 又称为休克晚期。该期常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和器官功能衰竭,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1)微循环变化的主要特点 ①微血管麻痹、扩张,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②血液浓缩,黏度增大,血流更加缓慢,甚至停止;③微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白细胞嵌塞严重,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红细胞聚集,微血管内微血栓形成(见图9-1D)。
(2)形成机制 微循环血管麻痹的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严重的酸中毒,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损伤及水肿有关。现将休克晚期时发生DIC和器官功能障碍的机制分述如下。
1)DIC的发生机制:①因长时间缺血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的作用,使血管内皮受损,胶原暴露,激活了内源性凝血系统;②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③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聚集,促使微血栓形成;④中性粒细胞因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而激活,产生大量促凝血物质,促使DIC发生。DIC是休克晚期难治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休克只在晚期发生DIC。烧伤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可在休克早期发生DIC。有些休克患者也可不发生DIC。
2)重要器官功能衰竭:包括心、肺、脑、肾、肝、胰均可出现功能衰竭。发生机制有:①缺血、缺氧、酸中毒引起细胞损伤;溶酶体酶释放、自由基形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引起组织细胞的不可逆损伤。②微血管栓塞使器官发生灶性缺血、梗死及出血,加重器官损伤。③DIC形成大量的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和可溶性纤维蛋白多聚体可封闭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功能,使肠道吸收的内毒素不能及时地清除,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
(3)临床表现 休克期的临床表现进一步加重和恶化,如动脉血压进一步下降,意识障碍加重,甚至昏迷,还出现了DIC和器官功能障碍相应的临床表现(见第十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不同类型的休克具有各自的特点,如失血性休克时,缺血性缺氧期的表现比较明显,而且持续时间较长;过敏性休克多数始于淤血性缺氧期;一些重症感染性休克和严重烧伤性休克的患者,可能一开始就出现微循环衰竭的表现。
二、休克的体液因子
休克的发病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微循环障碍的过程中有许多体液因子起作用。如前面已叙述的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组胺、激肽等的作用。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体液因子参与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血管加压素可引起血管收缩和少尿;心肌抑制因子可引起血管收缩和心肌收缩功能障碍;血栓素可引起微血管收缩和促进血小板聚集;内啡肽可抑制心肌收缩性和使血压下降;氧自由基大量形成可引起和加重细胞损伤;肿瘤坏死因子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白细胞介素-1可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内皮素可引起强烈的微血管收缩等,此外大量的炎症介质(如白介素类、白三烯和干扰素等)也参与了休克的过程。
内毒素(endotoxin, ET)对休克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①ET可直接刺激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和激活凝血、纤溶、激肽、补体等系统;②ET可引起发热,使机体的代谢率增高;③ET可直接使心肌细胞损伤,也可促使细胞因子(TNF、IL-1)和氧自由基的形成;④ET可引起组织细胞的原发性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