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节了
2018-04-15 作者: 杨守松
过节了
昆剧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艺术的一个重大贡献。Www.Pinwenba.Com 吧
这次活动不仅是对昆剧艺术的一次全面展示,同时也是民族艺术的一个盛大节日!
——潘震宙部长与局长对话
就在昆山领导和昆曲人煞费苦心、兴师动众筹办中国昆剧节的同时,外面的世界已经变得光怪陆离,突出的表现就是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曾经十分流行的口号,遭到香港学者郑培凯的强烈反对。
只是,社会的发展只能按照它自身的轨迹前行。从政治挂帅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是历史的伟大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心理反应,也许是难免的,至于一切向钱看,也因为中国人太穷了,政治挂帅太久了,不只是“矫枉过正”难免,就是传统观念里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毕竟是“爱”在先而“道”在后啊——如是说,没有任何趋同附和的意思,只是说,这现象的出现,完全避免很难。
正因为难以避免,更因为顽固强大,所以才更需要文化人和文化官员的先知先觉先行先做!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脊梁。
不然,文化的存在就没有必要,文人的“高”与“雅”就是酸腐的代名词!
现实摆在面前——
传统戏曲演出市场普遍缩小,昆曲急剧低迷萎缩,往往是“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北昆、上昆等先后遭遇“合并”(兼并)的指令……
大美昆曲,再一次受到无情而残酷的考验。
1987年8月26日,文化部批发了文艺字[87]第1008号文件《关于对昆剧艺术采取特殊保护政策的通知》。同年10月7日,由苏州昆剧研习社发起的“首届”中秋虎丘曲会在虎丘千人石上举行。
1999年6月,“昆指委”在郴州开会,第八次说到要举办全国昆剧艺术节……
然而,要办节,尤其是在昆曲十分不景气的情况下办节,这不仅需要一笔可观的资金,更需要人们对昆曲大美的理解和赏识。这,就难了!
之前,每次的“昆指委”会议,都有专家提出,昆曲如此沉寂,艰苦度日,甚至难以为继,要改变现状,光是少数专家或者几个领导在这里开会讨论发牢骚,然后叹气散会,是解决不了实质性问题的,所以专家提出,应该举办昆剧艺术节,让昆曲人振奋起来,让全社会重视起来。
这个建议好啊。可是接下来的问题是:钱,哪里来,谁肯出?
是时,人们只是把文化作为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要拿几十万几百万来为文化尤其是对国人比较陌生的昆曲办一个“节”,实行“经济搭台,文化唱戏”,谈何容易?!
八年前“昆指委”会议在苏州召开时,就提出要办昆剧艺术节了,当时还是泛泛而谈吧,没有太当真,倒是“昆山之路”上的市委书记吴克铨,却有了前文所记的明确态度和实际行动,如果他没有调离,或许就梦想成真了!
现在,“昆指委”每次开会,都要说昆剧节这个话题。
说归说,就是没人接,谁也不肯答应,谁也不敢接招,谁都不想做这个“赔本”的买卖。
1999年的郴州会议,郭汉城、刘厚生等戏曲界的专家、权威,已经对办节失去信心了,他们说,八年啦,抗日战争也就八年啊,不要再讨论了……
想起小时候盼过年的情景了。那时候穷,只有过年才有肉吃,才会蹲在灶门口,眼巴巴地等着吃妈妈熬过油的猪油渣……那种扳手指数日子盼过年的心情是一种煎熬,可是再煎熬也是有盼头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总会有数到头的时候的。可是现在,昆曲人要过节,喊了八年,盼了八年,依然遥遥无期,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煎熬?
没指望了,只能发发牢骚,骂娘。
可是,骂谁啊?
文化部艺术司司长王文章不想办节吗?副部长潘震宙不想办节吗?他们完全清楚,昆曲过节意味着什么,他们何尝不想又何尝不在尽力?
可是,难啊!没有钱,空口说白话,总是解决不了问题。再怎么说,再怎么做工作,没人接话,没人出钱,奈何?!
潘震宙对苏州文化广电局局长高福民说:怎么样,苏州能不能接?
“潘部长说得很诚恳,他了解昆曲,知道昆曲的价值,他为昆曲做了不少实事、好事,我们都很尊敬他的,这次‘昆指委’会议在郴州开,也就是有意识给湘昆一个机会,据说后来湖南省给湘昆的拨款就增加了,而且,潘部长还通过变通的方式,直接给了湘昆一笔钱,所以潘部长跟我谈话后,我就想,我们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苏州的经济也有了一定基础,主要是,文化部这么重视,专家学者这么重视,昆曲应该是能够复兴的,作为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也是非常需要昆曲这个文化的名片的。”
时任苏州市文化广电局局长的高福民,在说到这件关系昆曲命运转折的大事时,言语间表现了对文化部的尊重和理解。尽管,潘震宙是以商量的口吻和他说的,实际上,他非常清楚,部长左右为难,既觉得专家说的完全正确,却又为找不到适合的单位“接招”而无奈、无助。部长的诚意,昆曲的需要,潜在的责任,苏州的条件……高福民斟酌再三,就产生了一种冲动——
部长为何?
部长为文化,部长为昆曲!
苏州可为,何不为?!
当然,这样牵涉到全局、全国的大事情,一个文广局的局长是做不了主的,他说,部长,我清楚了,我要向领导汇报……
东江落水与点石成金
第二天一早,按照原定议程,会议组织去东江漂流。
人们发现,一向乐观开朗的高福民神色有些凝重。昆剧节能不能办?苏州到底会不会接?话好说,事难做。高福民不说,人们也不好问。谁都没有底。有几个代表,就在高福民身边不停地“唠叨”,想出各种理由劝他接招。高福民也不说接,也不说不接,偶或尴尬地笑笑,说,今天是玩,就开开心心地玩啊!
为了缓和气氛,潘震宙和王文章也说,你们都不要逼他了,工作上的事,明天开会再说。
正说着,东江到了。高福民第一个上了漂流艇,只见东江湖开阔浩淼,不仅雄奇,而且灵秀,温温的湖水映照着碧蓝的天,四周青山层峦叠嶂迤逦远去,但觉神清气爽,胸襟豁然。正在乐而忘忧,忽然乐极生悲:脚下一崴,漂流艇鲤鱼翻身,高福民落水东江!
没想到的是,高福民落水,人们没有惊呼惊慌,反而哈哈大笑,击掌欢呼:好,高局长落水,昆剧节有希望了!
这是什么逻辑啊?!
生活中的逻辑往往就是反常规的。
同一天,在苏仙岭,有“三绝碑”:北宋词人秦少游写《踏莎行·郴州旅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当年张学良被软禁苏仙岭,读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不禁仰天长叹:秦观失意,我失自由,千古一心,绝矣!
苏仙岭有道观,当地百姓都说“很灵”。就有人劝高福民抽签,他说,我不相信的。蔡瑶铣说,灵不灵,当场验证——我代你抽一签,如何?高福民笑而不语,蔡就虔诚抽签,一看,竟然是“点石成金”的上上签!
于是众人欢呼:好了,我们的昆剧节有希望了!
这是昆剧节流传至今的一则趣闻。
三个电话决定的“遵义会议”
其实,头天晚上,高福民已经打了三个电话——
第一个电话:昆山市委书记张卫国。
张卫国担任过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时任昆山市委书记。“我们很熟悉的。我当时想,如果昆山能答应,我就继续往下面做工作,如果昆山回了,就到此为止。”
没想到的是,张卫国说,昆山是昆曲的故乡、发源地,办昆剧节,应该出力。你先拿个方案,我们再具体商量。
第二个电话:苏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周向群。
周部长的想法和张卫国一样。
第三个电话:钱璎。
钱璎是苏州的老文化局长,对昆曲一直一往情深,听听她的意见,是想从业务上求证一下,苏州有没有这个能力办好昆剧艺术节。钱老听了昆剧节的构想很高兴,她说,领导这么表态,这么支持,你就接下来,需要我做什么,随叫随到。
三个电话,打了两个多小时!两个多小时,决定了中国当代昆曲史上差不多可以说是扭转乾坤的一件大事!
“这之后,我又给文广局分管的成从武副局长打了个电话,他是滑稽剧团出来的,对戏曲界很熟悉,什么样的大活动都能掌控,所以和他交流,就是对昆剧节的具体操作问题开始构想和沟通了。
“第二天开会,会上的气氛有点紧张,因为谁也不知道我打了这么多电话,更不知道电话的内容和结果,几个老专家意见很激烈,说,如果昆剧节的事再不能定,以后这样的会议再也不要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