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99小说

繁体版 简体版
6699小说 > 大美昆曲 > 高处不胜寒

高处不胜寒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高处不胜寒

2018-04-15 作者: 杨守松

高处不胜寒

整个戏剧界需要了解,没有优秀大演员的剧团和剧种,是软弱的剧团和剧种,而获奖人物也应该认识自己的作用与责任,从而更加谦虚谨慎,继续向艺术高峰攀登。Www.Pinwenba.Com 吧

——刘厚生丑与美

昆曲有“三小”:小生、小姐、小丑。

“生”之儒雅,“旦”之漂亮,丑之搞笑。

一出戏,够了。

2010年7月31日晚上,在南京兰苑剧场看李鸿良的专场。没有美女,没有水袖,演出效果却奇好:只有笑声、掌声和鸦雀无声。

《绣襦记·乐驿》、《浣纱记·养马》,两个折子戏。之前,还看过他的《绣襦记·教歌》和《水浒记·活捉》。

对“昆丑”的了解由此始。

李鸿良在《绣襦记·乐驿》中扮演乐道德,夸张有度,细致入微,将一个伪儒、酸儒、腐儒活脱脱展示在观众面前。乐道德没有道德,贪得无厌,却是外强中干,没有底气。在等待书生郑元和时,他佯装官态,向驿子下手。驿子和乐道德的角色不断转换,最后乐道德还是勒索了金银,小人得志。

毫无疑问,乐道德是丑的,可是却丑得让人发笑——通过笑来表现人们对贪官污吏的恨,这样的效果就不仅仅是教化的作用,同时还具有了审美的功能。比如,乐道德贪得无厌,勒索银子念的唐诗,最后一句念成“花落知多——少!”“少”字出口,观众无不会心一笑。

《浣纱记·养马》说的是勾践被皂隶和石室官戏弄和敲诈的故事。扮演皂隶的李鸿良充分展示了丑角演员的天分,把个小皂隶刻画得入木三分。剧场自始至终充满了“笑”的氛围:两个芝麻绿豆官,狐假虎威,可恨可恼,却也可笑。

昆丑给人的感觉是“美”。就如昆曲中悲而不号、哭亦无声一样,昆曲的“丑”带给人的是美,是快乐,是“丑美”,揭露嘲笑的是丑,带给人的是美的享受。

演出结束后,有书法家送来了“丑态百出,出出精彩”八个字。这个“百出”也可以理解为他演了很多昆曲丑角为主的折子戏。这已经是他的第十一个专场了。不能重复啊!今天两出是范继信先生教的,传字辈演出后舞台上没有见过。他的老师都是传字辈的学生,作为“第三代”昆丑,他一直在坚持。

1978年到南京,三十三年了,始终就是两个字:坚持。坚持不是嘴上说,坚持要用舞台来体现。他的坚持的成果就是作品。他勤奋,刻苦,还是个有心人,当年练功的鞋子还保留着,每天每天,无论多么忙,总有详细的“台账”,有日记,记录他的工作、艰辛和感悟。

昆丑,是他终身的追求。因为昆丑是大美。

《臻丑臻美》

2010年11月5日,李鸿良的专场。

专场的准备很充分。气氛营造得非常好。《风筝误·惊丑》、《鲛绡记·写状》、《西厢记·游殿》、《红梨记·醉皂》、《水浒记·活捉》,五个折子戏。观众情绪被调动得恰到好处。其间还穿插了学者访谈(换装),以及李鸿良学艺的经历等,很是完美。

《惊丑》中,李鸿良饰演爱娟,长相丑陋的爱娟,自比千金小姐,对书生韩琪仲献媚邀宠,百般引诱和挑逗。书生躲避不及,想方设法脱身。丑女追求爱情,追求幸福,其实无可厚非,表演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所以观众虽觉好笑,却不会厌恨。这或许就是作品的魅力所在。再者,剧情讽刺的应该不仅仅是或不主要是长得不好看的女人,其实鞭打的是社会上所有的丑恶现象,所以观众看戏时很容易产生联想,因而发出会心的笑声。

男旦有梅兰芳,美艳照人,男旦也有李鸿良,奇“丑”无比,却一样给人以美的享受。

《醉皂》中的陆凤萱是一个中性的人物。钱济之嘱咐皂隶陆凤萱约请赵汝州饮酒赏月,不曾想,这皂隶先就醉得一塌糊涂了。李鸿良的表演惟妙惟肖,情趣无限。这会使人想起贵妃醉酒。两种截然不同的醉!贵妃之醉,在妩媚,在娇懒,在华美,在高贵;皂隶之醉,在风趣,在自在,在幽默,在可爱。同样是痴迷恍惚,梦游般的醉酒,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境界两种美。贵妃之醉,使人沉醉,皂隶之醉,令人捧腹。李鸿良的表演,在于把握了人物的定位:是个皂隶,没有官家的威权,也不是贵人的仪态,从某种程度上说,他是个自由身,小民一个,可以随意,甚至放浪,醉了也就醉了。天会转天不会塌,地会旋地不会陷。皂隶可爱。

李鸿良的“丑”,无论正反,都是美丽,都是快乐。所谓臻丑臻美是也,或者直白了说,叫做真丑真美。

据说这是冲刺梅花奖的专场。我倒是想,奖不奖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给观众带来了美的享受。

也为这,晚上独自一人开车回昆山,到家时已经次日凌晨一点半了。夜里开这么远的路还是第一次,但为了昆曲,值得!

之后得知,李鸿良获得了第二十五届梅花奖。

读书与写作

其实,李鸿良最让我佩服的不是他的演艺,而是他从艺的品性和勤奋好学的精神。

办公室狭窄逼仄,各种图书堆积如小山墙。

书多不稀奇,做摆设就没多少意义。

他是用来阅读的。

不仅读昆曲方面的书,还读其他诸如哲学、人文和小说类的书。

他请朋友刻了两方印,凡读一遍的书,盖其一,读两遍,盖另外一方印。

以此督促自己。

2013年10月11日,他给我看木心的两本书,谈自己读这书的感受。

还以为是陈丹青的听课记录,不是,是木心自己写的书,上下两本。

他案头有一份尺半见方的台历。每天每天,他都做心得记录。有演出或者读书体会,有和朋友交谈的妙语摘录,还有人生感悟、哲学思考等等,从未间断。

走近了看,密密麻麻,每天都写得满满。

就想,昆曲人有几个这样勤奋好学并持之以恒的呢?

还想,将来的某一天,这应该是昆曲博物馆收藏的珍品了!

底气一望而知

2013年初,《昆山日报》办“昆曲”专版,约我参与其事。开头不敢答应,后来领导登门,郑重请我担任顾问,盛情难却,就全身心投入。为了昆曲啊!四处约稿,全国七个昆曲院团,还有所有能联系上的昆曲人,都约。同时在网上发布约稿函。

很快,稿件来了。

看稿编稿是很愉快的事。不过,遇见文字水平差的甚至是很糟糕的,就苦了……

也有稿件非常漂亮的!

第二十四届梅花奖得主孔爱萍的《牡丹亭里的梦》就是其中之一。该文思路清晰,文笔简洁,而且有自己的见解。一望而知是个有文化底气的艺术家——《牡丹亭》中最为经典的一句话,便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这句话在我看来不单是用来形容爱情的,世间至情之事物皆可比拟。一如我被杜丽娘的深情所吸引。四百年之前,梧桐锁秋的深深庭院,杜丽娘款款走来,岁月的交替轮回让她成为多少代人心中不灭的神话,犹如不败的雪莲,始终散发着恬淡幽雅的清香。

想起豆蔻梢头的我,第一次接触这个人物的时候,只有含糊的认识,只知道照搬老师的唱腔和动作,不像自己,更不像杜丽娘,青涩、仓皇。随着年龄的成长,演出的次数越来越多之后,我也逐渐理解了这个人物,心中原本模糊的影像也越发清晰,几乎可以触碰到角色的内心,彼此透明。时常还是会回想起年少时的自己,傻傻地站在时间的那头,对戏、对角色都是那样的陌生、迷惘。

演了这么多年的杜丽娘,其实每一次都是不一样的。她是那个时代的乖乖女,但是内心又不甘于束缚,整天处于矛盾的状态中,最后只能把愿望寄予想象,在梦里寻求自我,但最终决然地冲破世俗。这些都是在每次的演出中慢慢积累的感受,每演一次就觉得自己对人物的性格多了解了一分,对角色的理解更进了一步。书中自有颜如玉,一点都没错,杜丽娘就是这样的书中美人,能够待我一直细细地品,尽情地演。

西方文学里说,“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人心中也有一千个杜丽娘”。我赋予杜丽娘以我自身对她的理解和感受,因此我对她的理解只属于我个人。这样的杜丽娘在戏曲舞台才是不可复制的,才是“惟吾独有”的。她柔在身段,绵在节奏,却在骨子里透出顽强的生命力,是张弛得宜的细处之美。她不是绵柔无力的,我在杜丽娘的身上读出的更多的是灵性美、坚毅美、律动美、生命美,所以我在演绎的时候让杜丽娘美在过程,美在内涵,美在健康,美在执着。即使是简单的水袖婉转,我都希望落下的是绵长深情。在那没有陈设的舞台上,我就用身段、眼神,给观众讲述着这穿越生死的爱恋。情之所至,生可以死,死亦可以生也。

昆曲还总是能够把你引领进一种美轮美奂的境界里,惹人沉醉。中国文字的神奇也在于此,简单的几个字,往往勾勒出来的景象却是动人心魄的,让人感叹于它的惊艳决绝。如果说浪漫,那自认为古人更为浪漫:那惊梦一折,落花垂地,就是这轻轻的一落,竟扰了杜丽娘的梦。细想一番,觉得自己的呼吸都轻软下来。而这梦,引出的竟然是一场惊世姻缘。峰回路转,其变陡生。这颗心便也就随之沉溺其间了,不愿醒来。

《牡丹亭》是丰富而多元化的,走进杜丽娘,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各样的体味与感受。在这个传奇里幽静和繁华并存,坚守与开放兼容,挣扎与执着互生,在生生不息的流变中永生,越发莹润。原来世间万变不定,皆因情起。最喜欢陈妙常

魏春荣,二十一届梅花奖得主。初见,名门闺秀的感觉,眼蓄神采却内敛,就如月下海棠,清新流丽。

人人都说《牡丹亭》,魏春荣最喜欢的却是《玉簪记》里的陈妙常。她说,《牡丹亭》两个人之间还是有点……过于浪漫,不够现实,杜丽娘的那个个性有点太超凡了,太理想化了,所以我就说“回生”以前的最好看。“大团圆”就没有那个感觉了。

恰恰这个《玉簪记》,她觉得它很有戏,包括人物。唱腔都很好听,里边有喜有悲。《琴挑》每次唱都很累,但就是喜欢,为什么喜欢,就是因为这种人物的把握,其实很难,就是那种很深的心思,嘴上讲的和心里想的实际上是不一样的。内心澎湃得不得了,但是面上又不可以太露,不能做作。这就是把握的难度,也是表演的深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